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15年12月14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情境,它是课堂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健康、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不健康、消极甚至对抗的课堂气氛则会成为课堂上师生共同的心理负担,甚至会使课堂教学一无所获。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借助于各种手段。就教师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搞好课堂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与课堂气氛密切相关的。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由于性格、学识、经验诸方面的差异,往往采取不同的主导方式。有的大胆泼辣,有的小心谨慎;有的主观武断,有的民主随和;有的简单粗暴,有的耐心细致;有的亲切热情,有的严肃冷漠。所有这些,我们不妨概括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民主型、随意型。

专制型的主导方式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说了算,根本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强制学生执行教师单方面的决定,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否则学生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主导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既害怕又反感,敢怒而不敢言。表面上的顺从是这种主导方式下最常见的学生行为,教与学脱节是这种主导方式的共同特点。与专制型主导方式相反的是随意型的主导方式,在这种主导方式下,教师采取的是一种被动的不介入的姿态,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允许学生为所欲为,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组织、无结构的放任自流状态,实际上是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这两种主导方式都错误地理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无法谈及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

民主型的主导方式同以上两种有着根本的区别,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和步骤都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并且能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不断反馈的信息随时加以调整。因此,教师讲授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组织讨论时,学生能畅所欲言;启发思考时,学生都能全神贯注。课堂里,听到的不是教师的呵斥,而是循循善诱的启发诱导;看到的不是僵局和苦恼,而是师生之间心领神会的微笑,真正做到了民主和谐,其乐融融。

二、动之以情,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一般来说,其课堂上行为的情感性比较强,而理智性则相对弱些,对那些与他们“合得来”、关心、爱护他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乐于积极配合,“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平时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同学生扩大接触,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关心和爱护学生。这样,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就会缩短,以至于亲密无间,教师的表扬,学生会以为是鼓励,教师的批评,学生会体会到爱护,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将化作学生求知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会以为是哄骗;批评,学生则以为是整人,从而造成对抗情绪,破坏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进行。

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经历、成熟程度、认识水平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的有些课堂行为从教师的角度看,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则完全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如果教师总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情感,习惯于向学生提出单方面的要求,动辄批评指责,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给学生造成认识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课堂行为,随时都能从“假如我是学生”出发去思考和行动,做到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教师的昨天,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教师通过自己当年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得更具体一些。”如果教师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所谓“不良”的课堂行为多一份同情、理解,并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必将有助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

三、对每个学生都要满怀希望,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

学生之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诸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导致某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厚此薄彼,甚至对某些所谓差生进行讽刺、挖苦以至侮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是必须坚决克服的。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以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等于否定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尊重所有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满怀期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而不是偏爱一部分,嫌弃一部分,才能获得所有学生的尊重,从而使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密切地配合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和谐。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赏识,而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偏袒不公。如果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深刻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都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值,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必然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激发学生在各方面刻苦努力,从而主动地与教师合作,促使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形成。这一点已被无数的教学实践所证实。1995年以来,笔者对所任教班级中七名学习较差、甚至丧失自尊心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指出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并把自己对他们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后来,这些学生在我教学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不但协助教师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教师对部分学生抱有偏见,看不到他们的长处,丧失了对他们的希望,就会使他们—旦感受到这—点就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课堂上的紧张与对立,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业务水平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的和谐与否同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学识、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高尚的品德具体体现在职业道德上。首先,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能为人师表,并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模范的行动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是教师品德最严格的评论家,他们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正如列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于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使他们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教师,学识深广,精于教学艺术,这也是营造和谐和课堂气氛的关键。一般来说,深广的学识又是研究教学艺术的前提与基础。笔者曾对课堂“冲突”的情况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80%以上是由于认识上的“分歧”所导致。由于教师学识上的原因,在学生课堂质疑时,不能循循善诱地给予解答,甚至以“师道尊严”去压服学生,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不断增长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样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

上一篇:谈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职业学校德育方法之我见
(作者:泗阳中专杨玲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