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时间:2016年11月25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宿迁市教育局

(2016年11月)

 

  1.基本情况

1.1规模和结构。

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9所,创成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4所,省四星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8所,省三星级职业学校5所。全市大职教年招生连续五年在全国中职系统录入学生数位居全省前列。目前在校生6.45万人,职业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层次不断提升,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1.2设施设备。

全市职业学校占地总面积从2002年1291亩增加到4472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从17.2万平方米增加到145万平方米;实习设备总价值从1336万元增加到2.47亿元。

1.3教师队伍。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由2005年961人增加到3331人,其中:文化课教师1437人,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1894人;高级教师比例20.6%,中级以上职称比例59.6%,“双师型”教师比例58%。在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成立了市职社教研室,配备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人员。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全市职校学生报名参加对口高考技能考试2487人,技能合格人数2480人,技能考试合格率达99.72%,远远超过了全省90%的划线,位居全省前列。2460人职校学生参加对口高考文化综合理论考试,本科达线284人,专科达线2443人,本专科达线率99.31%

2.2就业质量。

努力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坚持中考录取主渠道,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面向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切实解决我市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率达到50%以上。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实现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对接。围绕打造三大“千亿级产业”和三大“五百亿级产业”,重点建设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电子电工、汽车工程、计算机应用、木材加工、现代农艺、餐旅服务、服务外包等十大专业群,集中优质资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品牌特色专业。加快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制定了《宿迁市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创建计划》,排出了序时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中央国债、省级财政等实训基地建设投资经费,不断加大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创建力度,到2015年,全市将创建成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0个。

3.2质量保证。

我市职校师生参加省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的10个专业大类,50个竞赛项目,经过顽强拼搏,全市共获金牌6枚,银牌28枚,铜牌80枚,较去年净增21枚奖牌,创历史新高。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宿迁经贸高职校获得金牌1 “两课”评比成效显著。按照省职教所工作部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职教教研机构开展了自下而上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我市共选拔推荐52名教师参加省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两课评比,经过省专家组教案评审、现场说课和答辩评审,有45名教师获奖,其中获省示范课10人,获省研究课35人,获奖率位居全省第三名,创我市历史最好成绩。特别是在全国旅游管理类专业信息化说课比赛中,我市3名选手参赛,获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市教育局获优秀组织奖。四是信息化大赛实现突破。我市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推荐21个项目参加省信息化教学大赛,有11个项目获奖,获奖率位居全省前列。宿迁经贸程利老师教学团队代表省参加国赛, 荣获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实现了我市信息化教学大赛国赛零的突破,市政府专门发了贺信。

3.3 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大力实施“三引进”工程。支持鼓励职业学校通过到外省市选聘、从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从企业高级技师中挑选等途径引进教师,引进紧缺学科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引进和培训体系初步形成,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评选职教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双师,由地方财政按每月800、600、400元发放政府津贴。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站,打造“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加强科研培训,全市参加国家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45人;出国培训5人;参加省职业教育各类骨干教师培训260人;参加省网络培训230人;利用暑期举办职教管理者、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班,聘请省内外专家开设讲座,聘请获全国说课、信息化教学一等奖和省“示范课”的教师上展示课、观摩课,参培干部教师感到收获狠大。认真研究全市职业学校“三项统测”,分析教学得失,总结经验,聚焦课堂,收到良好效果。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贴近产业办专业,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集中优质资源,成功创成省级示范专业30个,省品牌特色专业34个;加快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全市创成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4个。贴近专业办企业,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完善“专业承办、产业承包”的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家进校园,教师在校园领办专业,创办产业,兴办企业,全市职业学校自办企业55个,合作企业131个。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宿迁和德国职业教育合作有序开展,选派15名优秀教师赴德国进行为期20天培训;邀请德国职教专家到我市举办2期培训班,培训教师80人。京东学院顺利在宿迁开放大学挂牌成立,将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使用人才。

4.2 学生实习情况。

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较全面、综合地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较深入、详细地了解企业生产的设备、工艺、产品等相关知识;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企业文化、产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和运作过程。在专业比较对口的实习岗位上,努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并能灵活应用,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均得到一次全面的提升。学校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生产实习,让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学习到学校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在向工人学习时,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在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劳动观念、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逐步掌握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

各个学校均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当地及外地具有影响力的地方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委培)、共建基地、冠名班、教学工厂、短期培训、产学研结合和“园中校”校企合作模式,企业能深度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超预期完成了校企合作建设的目标。组建了职教集团,积极参与了市级、省级职教集团,成员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联合体内相互融合,各专业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完成了预期建设的目标。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专门成立了项目工作小组,负责项目开展与管理,积极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扩大教育国际化视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竞争力。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订单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针对性很强的办学形式,已经是全国众多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模式。由于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和特殊人才规格要求,学校特别注重对签约企业的调研工作,在制定相应专业的教学计划时,除了考虑到国家的通用标准和教学内容外,还侧重考虑签约企业的特殊需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学校在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与联合办学企业紧密合作,积极与企业、行业联合创办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一道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教学计划,企业派遣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基地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管理水平,开展学生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大力培养更贴近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的技能型人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既增强了学生生产实际岗位适应能力,又缓解了实习实训设备投入的资金缺口难题。学校每年通过举办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将学生推向市场,送进企业,服务地方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5%。

5.2社会服务。

全市职业学校积极开展面向城镇转岗、待岗工人、城乡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就业52.3万多人;从2008年开始,积极开展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每年培训退役军人2000左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升作出新贡献。

5.3对口支援。

各地财政以及各校安排专项经费帮助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各职业学校财务能够严格执行国家、省和市有关国家免学费、助学文件规定,做到管理规范、账目清楚、专款专用。根据受助学生名单,在学校就近的国有银行统一为学生办理银行储蓄卡并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保证国家助学金按月、足额划转到位。学校按照有关助学金发放管理规定和申请免学费条件受理学生申请,由班级初审,报学校审核后,将受助学生名单张贴在学校公告栏内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受助和免学费学生名单。各校对受助和免学费学生名单按月装订成册,建立受助学生档案。

2016年,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与西藏日喀则职业学校结成对口帮扶学校,学校将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支持西藏日喀则职业技术学校。

  6.政府履责

6.1经费。

一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经费增长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保证公办职业学校财政拨付生均2800元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二是将城市教育附加费全部用于发展职业教育。专项用于职业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实训设备的添置或更新,改善实训条件。

三是设立专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市、县区财政每年要安排足额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初财政预算,用于扩大对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现代化专群和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

6.2政策措施。

落实政策措施,推进学校稳步发展。不断强化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履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府职责,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落实江苏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文件精神,按照专业核准生均公用经费500元标准全额拨付到位。政府引导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责任,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职业教育发展。逐步化解了职业学校债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建立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审计公告、预决算公开制度。完善了体现职业学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教学和实践一线教师倾斜等。推进省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建设。按照国家、江苏省相关文件精神,对省高水平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推动项目学校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确保通过上级验收。高水平现代化示范校的顺利进行,推动了学校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引领和带动了区域内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7.特色创新。

案例一:

创建京东电商学院。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宿迁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互联网+”新业态,深化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自江苏开放大学京东电商学院2015年12月挂牌落户学校以来,多方举措,合理谋划,快速发展。1、学院性质及定位。江苏开放大学京东电商学院为宿迁市人民政府、江苏开放大学、京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政校企三方合作共建、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京东电商学院为江苏开放大学二级学院,纳入江苏开放大学的统一管理和发展的统筹规划。2、学院办学类型与层次。京东电商学院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三年制高职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现代职教体系;利用全日制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努力扩展开放教育办学、对外培训,以京东等电商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为京东等企业的发展服务。3、招生。京东电商学院的招生工作由江苏开放大学主导、京东电商学院具体负责、京东支持配合,招生计划由江苏开放大学负责申报。4、学院的运行与管理。京东电商学院按照江苏开放大学内设二级学院管理与运行,业务工作接受省校业务部门的管理、指导、考核。江苏开放大学主要负责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训中心的建设等。宿迁市人民政府委托宿迁中等专业学校对基础设施及硬件改造等投入。

案例二:

数控车削工学一体化教室建设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我校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由于学生较多,现有数控车削实训教学的实训条件、模式难以满足教学目标要求,具体表现在:

1. 学生实际操作机床的时间少。我校目前拥有15台数控车床,在苏北已经算是不少了,但是,学校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较多,学生拥有的实际机床操作训练的时间有限,实际分配到每个学生实际操作数控机床的时间往往偏少。

2.“数控仿真+机床实操”的数控实训模式存在安全隐患。我校的数控实训教学基本采用“数控仿真+数控机床实操”的模式,其优势在于数控机床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数控仿真可以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模拟操作训练,使学生对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有初步的印象。但是,数控仿真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无法让学生对数控加工工艺建立正确的概念,数控工艺能力的最终形成只能通过反复的操作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因此,充足的机床实操时间是数控工艺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3. 一体化教学环境急需改善。近年来,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概念、方法很多,其中,学习领域课程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模块化课程等概念广为接受,其实,无论何种叫法,其核心思想是要将教、学、做融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当前我校的做法是将教室搬到实训工厂中去,在现场进行教学与实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但现场的教学设备不足,自主学习如何组织?现场噪音很大,现场教学如何开展?

(二)主要目标

数控车削工学一体化教室项目的建设,最主要目的是解决一体化教学环境、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项目要完成以下几个目标:

1. 建立一个可进行现场教学的工学一体化教室,确保“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顺利进行。该教室要有足够工位的实习设备,且噪音不能过大,以防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教学区,布局要合理,既能满足老师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又能让学生的分组讨论轻松开展。

2. 探索出一种更为合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一体化教室的功效。这种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3. 编写出一本体现出项目教学、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数控车削编程》教材。该教材应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把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重新划分为几个项目,在每个项目里,要按“学生先做—教师归纳—师生互动—学生再做—总结讨论”这几个环节,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体现。

(三)工作过程

1. 寻找合作伙伴。我们积极寻找国内生产小机床的厂家,并于2015年初成功与上海厚载智技有限公司接触洽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2. 强化环境建设。我们申报添置小机床,组建数控车一体化教室,于2015年9月,在上海厚载公司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以八台小数控车床为主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室。随后,我们与上海厚载智技公司合作,共同编写了《数控车削编程》一体化教材。

3. 合作教学改革。与上海厚载共同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借鉴该公司王吉连总经理提出的“行动导向的AITUD(爱它得)教学法”,我们提出了“五环一体教学法”,并在《数控车削编程》这门课的教学中应用并检验这种教学法。在我们的要求下,上海厚载公司派出技术支持部经理程建忠高级技师,协助我校专业教师做好“数控车项目”的一体化教学。

(四)条件保障

1. 小型工业机床的工作机理与工业机床完全一致。厚载的小型数控机床与工业数控机床具有完全一致的硬件操作面板、软件操作界面和G代码指令系统,而且,具有与工业数控机床一致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是工业数控机床的缩小版。有了这些保障,学生在利用本系统进行教学、实训后即可实现工业型数控机床操作的零距离对接。

2. 小型工业机床的加工能力偏弱但并不影响机械加工基本技能的培养,相反,比数控仿真等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小型数控机床的加工能力偏弱,但并不影响学生学习和训练机床的操作、编程和工艺,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差异性更加微乎其微;相对于数控仿真而言,其优势非常明显。

3. 小型机床的加工能力偏弱是弱势,却可以提升入门教学阶段的教学安全性。数控加工实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有的老师甚至为了避免“出事”,有意不让学生多操作机床。如果将小型数控机床作为一体化教学或入门教学的平台,其安全隐患将大大降低。因为小型机床的主轴功率较低,其加工能力较弱,当切削量过大时,机床就会“怠工”,这样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习的风险,从而使安全隐患大大下降。

4. 为教学需求定制开发的功能使得小型工业机床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更为明显。厚载的小型机床结合教学进行了诸多的定制开发,使其既具有工业机床的加工能力,又便于教学的组织。例如,为节省成本考虑,开发了仿FANUC的数控系统,操作训练上与真实的FANUC系统一致,操作面板的按钮上,除了图标以外还加了一排暗暗的中文名,既便于初学者学习,又不至于让操作者只会使用中文操作面板;软件显示界面上,按钮右上角设计了辅助的按钮键名,便于初学者学习;为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数控系统采用工控机平台,采用可移动的学习型数控操作台,将一体化教学工位与实训工位有机融合。

(五)主要成效

1.建成一个数控车削工学一体化教室。在上海厚载公司的帮助下,我校在机加工实训车间建立了一个以八台小型数控车床为主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室。

2. 建设成本低、使用及维护成本低,更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实操工位和实操时间。由于设备价格相对较低,有限的投入资金更容易保证教学与实训工位;由于使用成本低,学校才能放开让学生使用,学生的实训时间才更容易保证。我校工学一体化教室的使用,使学生的机床实操时间几乎增加了三倍。

3. 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更易实现项目教学和“做中学、学中做”,更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一体化专业教室既配备了可以用于实训的机床,又配备了教学区域,可以使教学的组织形式更为丰富,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如“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分组讨论的教学形式,也可以随时上机实训,而且,可以很方便地实施各种教学形式之间的切换。资源节约型的学习与工作站建设思路为项目教学的实施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教学环境。

4. 与实训基地的配合使用,可重构循序渐进的机械加工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一种易复制、易推广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模式。一体化专业教室与实训基地的作用和定位不重叠,他们不是互为替代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一体化专业教室主要用于入门阶段和基础技能训练阶段的教、学、做平台,而实训基地则作为提高阶段、综合技能训练阶段和生产型实训的教学做平台。

(六)体会与思考

以小型机床为载体的工学一体化教室,为中职学生实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能让更多的学生实现“做中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有专家看过这个项目后说:“本次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颠覆了原来的教学体系,先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先体验,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做再教,回归了教育的本质;教材的开发也颠覆了传统思维,是一种很大的创新,投入成本低。”而且,此项目适应性非常强,对于经济相对困难的学校来说,既能以较少的投入改善实训条件,解决生存问题,又能同步实施一体化教学问题,实施弱势超越战略;而对于经济相对宽裕的学校来说,既能有效地开展一体化教学,并尽快向多专业复制,又能使所节约资金投向高端设备,进一步提升学校层次。

当然,在教学中,比起让学生动手来,我们发现让学生“开口”、“动笔”则比较困难,即让学生填写工序单、画刀具轨迹图等。今后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重点解决此类问题,让工学一体化教室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案例三:

“双螺旋”项目课程构建与实施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案例

一、实施背景

职教课改当前要着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教课程模式,而项目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动态修改、调整。同时,单纯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的项目课程体系有其局限性,例如开发周期较长,项目较大,典型任务的能力覆盖度不足,知识技能的迁移度、熟练度难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构建“双螺旋”项目课程来解决。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项目课程“双螺旋生存期模型”的要点是,项目课程分为螺旋型长周期项目课程和螺旋型短周期项目课程。长周期项目课程基于充分、深度的校企合作,以企业典型产品和服务为载体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而短周期项目课程主要依赖一线专业教师的校本开发,侧重于小型、微型项目,也可以是技能训练或任务本位课程。两种项目课程都借鉴了计算机软件工程学中的螺旋递进策略。在长周期项目课程中利用螺旋递进策略对课程开发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采取对策,进而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损害。在短周期项目课程中用若干相近的项目通过螺旋上升的策略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使学生在每一圈螺旋线上及时体验成功,这种成功感及时得到一次次强化,逐渐增加自信心。两个“螺旋”之所以合称为“双螺旋”,是因为两者互补、互动、互充实、互修正。

二、主要目标

1.构建体系。在行业专家参与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电子电器专业的能力标准,以“典型工作项目”为长周期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单元,构建“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新型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2.优化资源。构建螺旋型短周期项目课程,配套开发系列教学资源,并且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

三、工作过程

1.构建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长周期项目课程体系

1)分析需求与风险

走访企业,调研人才需求。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调研,从全国电子电工电器行业的分布和大规模人员从业态势、到本地工业园区人才的微观需求,从学生家长的心态、到学生学习中阶段性的愿景,都是本专业开展专业调研的关注点。同时,我们联合行业专家,结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要求,搜集企业典型生产任务。并分析近几年这些典型生产任务变动的可能性,如果预测不会有大的变化,则纳入长周期项目课程的“典型工作项目库”。

2)开发项目课程资源

在“典型工作项目库”中遴选重要的和便于教学实施的工作项目,在此基础上制定能力标准,由专业教师联合行业专家进行课程结构分析,制订课程计划。搜集、整理相应的工艺图纸、加工程序和工艺卡片等等资料,组成若干个教学单元,即“典型工作项目”,编写项目教材或改编已有项目教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教学工厂,和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

设置课程负责人,建立立体教学资源库。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先确定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负责人首先将一个任务材料做完,提供样板和建议,布置团队人员,按此构思搜集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成员完成的内容,课程负责人逐一审核、修改,再返回到团队队员手中,在加工后,作为课程成果发至网络资源库。其他成员在使用建成的初级库中,再加入自己素材及经验成果,纳入资源库,实际教学使用时,将资源库内容和自己教学成果再次设计后,应用于教学中。

我们组织9名教师参与《电子线路》、《电工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机电气控制技术》5门省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牵头《电子电路板维修技术》课程建设任务,相关教材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基础上,突出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特点。

3)实施项目课程教学

我们以项目工作的实际场景录制视频影像;以工作环节中典型思路和工作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以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组织学科知识和生产性技术数据;以生产规范为基础,开展技能训练;以工作项目任务的完成,体验工作成果的乐趣;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拓展学生能力;以教学工厂、职业环境的模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习惯向职业岗位素养的迁移。

4)积累与反思经验、课程评价

教学处和系部对项目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进行监控,收集经验,汇总问题,并结合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分析,对长周期项目课程进行重新评估,如有必要,进入“第二圈螺旋”进行修订。

5)进入下一圈螺旋

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调研,形成专业常态化调研机制。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协调领导小组,由“一把手”和分管校长任组长,积极组织行业专家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来,并持续跟踪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对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评价、修订,使得此项工作呈螺旋递进状,不断获得进步和新生。

这种螺旋修订的过程可能经历多次。

2.构建短周期项目课程体系

1)确定目标

长周期项目课程中不可避免存在问题或不足。短周期项目课程对此进行补充。短周期项目课程采用螺旋型,螺旋型短周期项目课程的原型之间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者从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力为起点,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又以新任务的解决和新知识点的建构作为新的起点,这符合建构主义的认知规律。通过小项目的及时成功使学习者体验到胜利的欢喜,产生成就感。进而促进长周期项目课程的学习。

2)资源准备

短周期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周期短,可以在简洁的分析之后直奔资源准备和教学实施。由一线专业教师编写基于工作过程逻辑的、配有“任务书”或“引导文”以及“项目考核表”的系列校本专业教材或教案。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校本专业实训室,

3)教学实施

课堂采用“两主一线”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分组教学、任务单导学等,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行“过程考核”为特征的新型考核方式。

4)师生反思评价

    教师设计评价表,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整理经验,分析不足,向教学处提交阶段报告,由此进入“下一圈螺旋”。

四、条件保障

1.校企合作,行业专家深度参与

    在螺旋型长周期项目课程的开发中,从企业调研到人才需求分析,从典型工作项目编制到课程内容选定,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实践,每一步均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我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管理体制,这是课程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保证。

2.领导支持,制度保障,专家引领

我校有着重视课程、重视教学工作的优良传统,历任领导都充分认识到此工作的重要性,时任校长亲自过问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全过程,亲自主持相关的课题。我校制定了工作制度,教学处牵头进行前期策划,各专业系部形成“项目组”承担各个子项目。学校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开交流会、协调会、评比会、总结会、展示会,交流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我们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发挥本校专家的示范带头作用,还聘请职教专家来校开讲座、作指导。如果说校本教研是老师、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专家引领就是一面旗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是一盏航灯,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3.积极进取的高素质双师团队

在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工作中,教师具有重要作用。我校狠抓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确立了“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每学年安排到外地外校参加培训学习数十人次。学校组织刘光明赴澳大利亚进修,顾华明赴英国进修,庄德春赴德国进修,张永东赴新加坡专业研修,马晓月、吴玉琢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刘宇梅、乔维、张栾秋、赵闯、曹晓杰、陈蕾等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提升了建设规划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教学内容的课程建设能力。

我们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构建。电子专业现任18名教师,14人获得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余都获得高级工证书。教师中有LED工艺师、一级建造师、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电器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PLC高级工、电子电路CAD设计员,技能证书显现了多样化。在课程建设中,本专业教师来源院校、所学专业、所持证书多元化,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

抓教育科研,提升学术能力,引导教师达成“工作即研究”、“教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的共识。我们在课程开发工作中抓文化建设,强化团队合作,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在融洽、和谐的环境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4.加大投入,建设适应课改的实践教学环境

我校建立了多个大型现代化的实训车间,为“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准企业环境。实训车间、现代化技能教室、仿真室、生产性实习车间、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技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5.完善激励机制及专项资金保障

学校为促进专业建设,建立了各项激励机制,不仅对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制度性给予一定课时津贴,还对参加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师给予专项补助,调动了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在参加省共建共享的活动中,学校多角度、全方位提供教师参与活动的机会,专项资金及时到位,保障了课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构建了一种协调发展、长效动态的课程开发模式

在当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之下,我们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计划相互处在一种动态适应状态,每当出现偏差都会得到及时调整,还可据此及时协调教学进程与企业生产周期、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之间的时间或空间关系。经过螺旋型修正协调,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符合本校教育教学条件的课程。

2.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监控体系

学校实施校、部、督导室三级监控体系。教学处在监控体系中对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布置、检查、管理、指导,对监控、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监控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和师资等教学资源的配备利用情况,负责向各系部、处室反馈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状态信息。各部主要监控教学落实情况,重点监控和反馈本部课程建设与发展、教学计划实施状况、产学研结合、素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运行状况。督导室是学校独立设置的教学监控、评估机构,是监控体系运行的职能部门,主要监控与评价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履行职责等情况,对教学和教学管理部门制度实施及相关教学管理状况实施再监督。

3.培养了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通过课程建设,在本专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中高级工证书、计算机一级B高新技术证书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专项能力的提升,我们试点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子高级工的技能鉴定,26人通过技能鉴定,获得更高一级的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本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在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6人次。教师的技术能力也得到提高,技师获证人数增加,双师素质得到提升。151位教师获得省技术能手称号,1614位教师获得技师技能等级证书。

我们依托课程建设,组织科技创新教育,成果显著,在2014年泗阳县职工建功立业杯竞赛中,我校电子专业分别获得“四项十佳”节能减排、发明创造成果奖4项。近几年本专业获得省级创新大赛及以上奖励项21次。

4.进一步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本地区光伏行业、节能制造行业、电子电器营销行业、电子电路电器制造业、电力运行维护、工业自动化管理行业广泛分布着本专业学生就业身影。

5.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1)通过参加协作组共建共享课程建设,在省内形成辐射。在参加江苏省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共建共享协作组中,牵头带领全省14所中职院校电子专业骨干教师,建设核心课程《电机电气控制技术》,建成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课程,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库进入共享应用。我们专业课程建设理念和成果,在全省得以推广和实践,以协作建设为契机,为成员单位培养了专业骨干教师。

2)通过参加国家高职高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五个对接实践研究”团队,课程建设理念和成果在全国中高职院校形成辐射,促进国内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

3)课程建设推动了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在相应领域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成效。

本专业实训基地顺利通过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省专家组验收; 本专业连续连续被评为宿迁市首批教科研基地;本专业教师3人次被评为省领军人物、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技术能手,2人次被评为市职教名师、3人次被评为市级专业带头人、3人次被评为市级骨干双师型教师,在本地区和省内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体会与思考

1.校企深度合作应向课程开发转向

我们要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备受关注。只有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获得卓有成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就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领域的校企合作比其它方向的合作更加重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扭转学校独立办学的思维模式,打破学科系统化的固有观念,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的必由之路。

2.要重视和采纳来自教学实际和生产实际中的经验

基层学校有一边实践、一边开发的教学改革便利条件,这样开发出的课程体系更接地气,更适应企业需求和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要能走出去、请进来,在行业专家指导下,立足本校,依托专业教师,重视和融合来自生产实际和教学实际中的经验。

3.新型课程体系和项目教学法,不可否认有其有限适应性

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倡导采用的项目教学法,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不是适用于所有专业和教学条件的。

8.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各级党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增强“依法办学、争先看齐、显优补短、创新发展、合作共赢、廉洁节约”等6种意识,围绕“责任、合作、协同、发展”的主题,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风建设年”为契机,扎实推进学校党建各项工作,使党建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除健全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外,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重视思想建设,抓好政治思想理论学习。(1)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3)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二是重视组织建设,夯实学校党建基础。(1)推进“教育先锋”争创活动;(2)完善党建工作机制;(3)推进干部队伍建设;(4)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三是重视作风建设,树立党员良好形像,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9.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就目前宿迁职业教育现状,对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学校办学层次较低。全市仅有1所宿迁学院民办本科院校,2所民办高职院校(宿迁职业技术学院、泽达学院),2所五年制高职校(宿迁经贸高职、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与兄弟市相比,高职高专数量少,办学层次低,对实施中高职衔接,加快构建符合宿迁实际的现代职教体系差距较大,对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有较大距离。

(二)专业布局同质化情况严重。目前,市区、县域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分散,专业重复建设,设置缺少特色,特别是热门专业如汽修、机加工、等专业,不论学校开设这些专业条件达不达到,都争着开设,导致同一区域专业布局同质化严重,不能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的现状,导致职业学校教师流动困难,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大弊端。

(四)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目前,除了省拨给我市职业学校基本建设经费以外,地方政府对职业学校的基本建设投入不足,不能足额拨付教师工资、生均经费。

为切实解决全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心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一是调整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对市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整合,对宿城中专、宿豫中专(区办)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质量监测等实行市统一管理,市区共建体制,学校基本建设、干部教师队伍配备、所有权等保持不变。到2016年底,建成市区、三县“1+3”职业教育板块 ,同一板块校际之间专业设置相对集中,避免重复,形成各自特色和品牌。

二是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市、县区政府统筹,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加快高职、中职发展步伐,集中力量办好“1+3”职业教育板块。积极发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实现高职、五年高职、技师学院办学总体规模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

三是整合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打造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高效发展的职教共同体,建立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和课程、实验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到2016年,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省级优质职业学校。到2020年,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省级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全市建成7—8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2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四要积极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建立适合宿迁产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职业院校围绕新兴产业设置新型专业、针对区域支柱产业建设骨干专业,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打造与行业发展同步的实训平台,引导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将最新技术和设备投到校企业共建的实训平台,使其既服务产业链企业又服务同类职业学校;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工学结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实践动手课程。

(二)切实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加大职业院校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自2016年起,全市每年创建1-2所省现代化示范职业学校、3个省现代化中职专业群,3个省现代化中职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努力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经费增长机制。确保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保证公办职业学校财政拨付生均2800元经费按时足额到位,职业学校财政供给水平逐步达到和高于同级普通中学。

二是将城市教育附加费全部用于发展职业教育。专项用于职业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实训设备的添置或更新,改善实训条件。

三是设立专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市、县区财政每年要安排足额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初财政预算,用于扩大对省级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示范专业和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省级专项补助经费的本级财政配套投入。

四是落实有关职教经费政策。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2.5%收取职业教育经费,其中50%用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国家企业改造资金、国家发展资金、国家扶贫资金,用于职业院校的设备投入。

五是市、县(区)政府要承担起公办职业学校的建设责任和债务。想方设法,采取拨款或借贷的形式加快职业学校基本建设,有计划地化解职业学校债务,为职业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三)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完善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调整、优化现有专业设置,调研、开发新专业,合理规划、错位发展,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

一是学校贴近企业。要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完善“专业承包、产业承办”的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家进校园,教师在校园领办专业,创办产业,兴办企业,推进教学课堂与实训基地、实习工厂一体化建设。

二是专业贴近产业。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实现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对接。集中优质资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现代化专业群。加快省现代化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市将创建成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20个。

三是教学贴近岗位。规范专业课程设置,开足开齐课程,充分利用实训实习设备,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加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相对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四)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板块。我们建议要采取措施重点打造“1+3”职业教育发展板块。

一是打造三县职教板块。沭阳、泗阳、泗洪3县要以职教中心为载体,靠大靠强,重点建设好1所省现代化示范职业学校,形成3个覆盖县域范围的职教板块,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是走联盟办学之路。职业院校走“一校一策,联盟办学”之路。积极实施名校合作战略,鼓励职业学校与市内外高水平职校深度合作,引进北京八维、苏州优质资源,实行对内靠大靠强,相互合作,对外招大引强,开展联盟办学,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德职教合作领域,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是提升职校办学层次。

1.将宿迁高师升格为幼儿师专,成为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

2.将宿迁卫校、宿豫中专校升格为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

(五)出台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一是建议尽快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实施意见》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奖补经费,及时列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资金。

二是出台《宿迁市职业学校“一校一策,联盟办学”实施方案》。

(六)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氛围。要积极营造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发展氛围,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

一是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税务部门要按国家规定,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二是政府牵头,建立行业部门、企业用工联席会议制度。半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交流用工和教育培训信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企业用工培训培养规划,主动与教育部门或职业院校对接。

三是建立“订单培养培训”制度。企业要按订单人数,支付必要的培训培养经费,赠送先进的实习设备。职业院校在安排教育培训培养计划时,首先要满足地方企业的“订单培训”、“订单培养” 需要,按照企业用工的不同特点开设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培训适宜的技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上一篇: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下一篇::没有了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