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创

时间:2015年12月09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三创“教育提出多年,在我校实践的效果也较为理想,本文就三者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明晰了三者的理论内涵。同时,也浅析了三者间的关联性与区别性。 
   【关键词】“三创”教育 创造教育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我校多年来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本,在创造、创新、创业,即所谓“三创教育”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形成新世纪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进的模式。其中,知识为基础知识;能力包括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围绕培养“三创”人才目标,学校每年都积极组织教师与学生参加省技能大赛,市技能大赛,以及创新大赛等,并每年都能载誉而归,我校的光荣榜上挂满了累累硕果。下面就来谈谈我校是如何开展三创教育实践的。

首先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三创教育”的理论内涵:

1.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培养。意识是观念,是精神,是欲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价值诉求和精神意向。

(2)创新思维培养。思维使人理性,理性产生方法,方法产生路径。思维是一切实践活动的起点。思维要有创新性,创新性的思维又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重点在:一是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二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三是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设想。

(3)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是创造之源。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4)创新情感及人格个性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更主要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活动。以情感意志为特征的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活化人的创造意识,而且能促使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个性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求新求奇的思想情趣和丰富的人间情怀等。

2.创造教育  作为人而存在的本质特征,人之为人的最基本、最深刻、最完整的统一本质,就是人有自由自觉的、千姿百态的、现实的实践创造活动。20世纪以来,发展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受到学者们的格外关注。20世纪30年代,创造学在美国诞生;15年后,创造教育学诞生。

(1)创造教育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从根本上说,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实行优化教育,发展人的优秀本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2)创造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职能。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地认为教育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或者说,这三大功能点也可以归并到社会生产和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两大职能中。创造教育不是改变了教育的社会职能,而是强化了它的职能,这也是由创造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创造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通过他们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生产服务和为社会生活服务。今日之创造教育,以培养千百万具有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它属于高效性的教育。这种高效性与普通人才相比,体现出群体性、多样性、突破性和层出不穷性等特点。

3.创业教育    创造是知识经济形态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形势日益紧迫的今天,培养能够自主就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型人才的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1989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行的“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北京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即后来普遍赞同的“创业教育”。⑴创业教育的定义及其内涵。所谓“创业教育”,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格精神及其个性得到充分激发和增强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独立生存与发展本领的培养,促使他们大胆走向社会并改造社会。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接下来再来谈谈“三创教育”的理论共性与个性

“三创教育”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1.“三创”教育之共同思想原理

从总体看,“三创”教育遵循的基本思想原理是一致的,即都是以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

(1)脑科学。根据科学实验观察,人脑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为了保证大脑的健康发育,应当掌握大脑各个发育的关键时期,提供感觉信息输入、运动型活动和营养物质等良好的条件,使大脑的可塑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脑力开发远比使用更重要。人的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与速度,是同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的程度与速度呈正比的。

(2)心理学。人的各项身心素质包括体魄、智力、情感、意志的发展、影响及培养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指出,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有普通创造力,具有伟大创造力的属少数杰出人物。创造力是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的创新教育,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培养青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②培养青年的想象力。③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④培养青年健全完整的人格。⑤培养青年创新的兴趣。 

(3)教育学。卢梭说,我们生而软弱,因而需要力量;生而无能,因而需要他人帮助;生而无知,因而需要理性。所有我们缺乏的东西,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都是教育的赐予。人的创造性智慧生成依赖于教育,而有效教育又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现代育学理论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三创教育”思想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开拓了教育学理论的新研究领域,它所要求的新型知识与课程体系及其实践教学,还特别丰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2.“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完整性、关联性及其区别性

(1)“三创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概念,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割裂。 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完整性与关联性。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思想和作为,通常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的过程,是指“创造的革新”,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而创业则多是指创办和开创某种事业,是一种将创造、创新变成产业和现实的活动,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只有“创业”才能把创造和创新的成果发挥实效,落到实处。可见,创造、创新、创业具有的内在关联性,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都含有“创”的成分,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

(2)三创教育”概念内涵的区别性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理解,“三创教育”概念的内涵各要素之间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组关系。

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不管是原创还是再创,“三创教育”中的创造与创新两个要素最具有价值意义的同质性,因而它们共同处于整个概念的上位。作为“三创教育”,设计科学的知识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实践过程是落实创造创新教育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及达成学生的智慧生成是实现创造创新教育的关键,增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开展“三创教育”的根本。创造创新是人的本质特性,即人类的独具禀赋和创造创新者的出众品格。这正如后现代思想家格里芬所说,从根本上说,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需要实现自己的潜能,也依靠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           

所以说,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如果说创造、创新教育主要着意于人的精神成人,创业教育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事业成人。第一,创造创新教育是以新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各种丰富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技术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造创新精神和增进创造创新知识素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第二,创业教育则是以通过各种现代知识技术手段,向学生传授各种创业基本知识技能,开发提高学生自主开创伟业的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的教育。从创造、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造、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造、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学校的创造、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业绩来检验;创业是创造、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造创新教育的扎实根基;创造、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

综上所述,创造、创新与创业教育,其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辅相成,又无法割裂,它们形成一个相互联结、互为因果的一体化完整关系。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
(作者:泗阳中专 陈秋秋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