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机电类课程的校本改革

时间:2015年12月08日 信息来源:沭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本文从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面的现状出发,研究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整合课程、整合内容、制定方案,力争使之适用于各地企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机电类专业课程,使教学真正贴近本地区企业需求,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切实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字:中等职业学校   机电类   校本课程

在普通教育中,校本课程成为我国课程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方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是明确地指出,职业教育尤其需要开发适应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课程,探索课程持续发展的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职教工作者参与职教课程改革。

国家教育部虽早就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校本化的要求,各地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课程和改革举措。但从各地教育资讯及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对机电专业的课程校本化改革都只是停留在一些表层问题上,只是对原计划、原方式的修修补补,没有动到筋骨,没有从服从社会、企业需求出发,没有从以学生为本的学习理念出发,故而尴尬局面依然存在,它严重制约着当地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的主旨就是从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面的现状出发,研究企业用→学校教→学生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合课程、整合内容、制定方案,力争拿出一套方案,力争使之适用于各地企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机电类专业课程,使教学真正贴近本地区企业需求,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切实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一、现状

    1.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的需求

中国目前正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任何制造性企业都对机器操作、维护人员有较大的要求,因而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显得极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上岗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他们生产、工作的质量。然而教学计划的陈旧,教材的严重滞后,教学方法、理念的落后和专业意识的淡漠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基础能力的下降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当地企业的发展需要。这一尴尬局面一直围绕着中国各地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身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也无例外。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的需要

近几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社会上引发读普高的热潮。相对而言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不仅文化成绩偏低而且整体人文素质也不是很高。特别是离婚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也不在少数 。由于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处于严重缺失状态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行为、言语、习惯等方面综合素质较低。如果职业学校不对这种现状及时加以教育改变,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由此看来,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职校生。只有针对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才是唯一的出路。

    3.中职校现行课程的实际状况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现行课程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文化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二是专业课程。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无论是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其发展都滞后于普通教育。以教材改革为例,普通教育的教材改革如火如荼,经历了一轮又一轮,而职业教育的教材却沿袭不改,或改得很少。文化课中知识的重复或者脱节,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专业课中有些知识跟不上时代需要的现状,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对人才市场进行中短期需求的调查与预测,才能进行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准确分析,进而为课程开发作准备。

    二、研究过程

为了解决中职校机电类课程严重滞后、阻碍学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问题我们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我们首先从对市场、用人单位、同类学校、出版社及书市调研与召开学生、家长、教师、企业代表等各级各类座谈会入手进行实际分析,随后启动了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在教材开发与使用过程中不断探索。

我们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中等应用型人才” 这个育人目标依托学校的优势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职业人才市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校本课程的研究从学校内部的狭窄层面上走出来延伸到人才市场延伸到企业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开发校本课程。这样既有力地避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盲目性、无效性、重复性突出了研究的实用性又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寻求到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1)通过科研,启动机电类校本教材的编写

     作为此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最主要的成果之一,我们拟编写《初级车工工艺》、《钳工操作》、《维修电工初级》、《机械拆装》、《维修电工初级实训项目指导》、《维修电工中级实训项目指导》、《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CAD)》和《安全生产读本》等校本教材。

(2)通过科研,造就了一支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教育科研,使专业教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技能、钻研技能的氛围,担任实训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使自己在技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许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报名参加了多种技能培训并取得了技能证书。如高级教师李国英、张文获维修电工中级证书,高级教师张云祥老师获高级考评员证书,周印军、孙振利老师获维修电工证书,张庆武老师组合机床操作工证书,吴东军、安景玉老师获加工中心操作工证书,国志刚、于海庭获车工高级技师证书,吴启新获电焊工高级技师证书。此外,专业教师利用暑期下厂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技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3)通过科研,培养了一批技能突出的中职学生

在各级职业技能比赛中,我校学生在维修电工、PLC技术、电子线路装接、机电一体化产品装配与调试、变流与调速技术、焊接、车工、辅助设计绘图等项目中多次获奖。

三、研究应用

本次校本课程研究应用,主要围绕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编写校本教材、评价校本课程等几项活动进行。

1.机电类校本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学习者、社会需求和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系统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将社会需求和学生目前的状况进行比较,其差距(即实际状态与目标状态间的差距)的弥补就是课程所要追求的目标。课程目标可从三个方面考虑: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心理运动方面。就目前经济发展阶段而言,依照“人力资本论”和“人力规划说”,着眼于职业对人的需要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所以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首先要突出就业的导向性,其次还要考虑专业的拓展性。

    2.机电类校本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其中技能(包括行为技能及智力技能)在中职教育课程内容中占有特殊地位。根据“能力本位”的理念,将职业工作能力分析确定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必须掌握的最根本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作为核心。然后考虑掌握这些知识、技能与态度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推断这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支持。接着考虑拓宽专业口径的问题以及文化基础教育、人文精神培育等问题。

    3.机电类校本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阐明同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以有利于教育决策者的形式提供信息以便估量采取这种方案的可能结果。”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问题较大的方面是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可分为对开设课程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诊断性评价、课程实施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课程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其中诊断性评价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后两项评价的主要参照系。不过这三项评价是相关的同样的信息有可能同时为这三个部分服务。

诊断性评价过程涉及是否应开设这门课程及如果开设这门课程其条件如何等。由于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评价来说首先是对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预期。教育部指出就业率连续两年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也就是说毕业生就业状况好的就继续办不受市场和企业欢迎的就停办介于两者之间的就要考虑拓宽专业口径或调整专业方向。当然这项评价也包含对毕业生上岗后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预期。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分析的合理性政策的领会程度职场期望值的把握程度现有课程优势与劣势特征的把握程度课程目标(调适)的合理性其他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情况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师生比、师资质量等课程供应物(场所、设备、资料)情况实践教学装备的真实或仿真程度及运行状态单元科目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大纲的齐备及规范程度课程材料组织进程的合理性课程实施方式与学校教育理念的适切性课程实施程序的明晰性等等。

   四、研究思考

1.校本课程内容需不断充实

由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是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的,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内容也要不断调整、不断充实,紧贴社会需求。

2.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转变

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打破学科界限和原有的知识体系,要以过程性知识传授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传授为辅,要以技能传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职业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在专业教学中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体现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的有效教学方法;建立基于过程的学业评价观,采用重在过程性评价、结合结构性评价,促使职业能力形成的有效评价形式。

    3.专业教师在校本开发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由课程改革的“局外人”变成“参与者”。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中职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目前还有不少职校教师缺少课程意识认为课程开发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只要按照规定的时间与进度教授规定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成了课程开发的“局外人”。新课改强调教师课程改革的意识教师要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不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应有的专业自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教师将个人专业智能转化为学校课程发展的智能将课程发展理论的原则转化为课程实践。中职教师应转变观念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之中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体验新课程的过程使教师成为推进中职课程改革的“发动机”。

其次教师应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现代职业教育呼唤“研究型”教师课程改革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中职机电类教师不仅要跟踪机电类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还要不断研究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向与职校生的新变化仅靠过去的经验已经难以实现较高的教育目标。在中职机电类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探究认清自己教学中的强项与弱项在已有的教学优势上加以发展重新认识不同的教学策略、探索新的教学技巧、建构富有个人意义的知识体系。在参与中职机电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需要最新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需要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会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可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校本开发的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因此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上一篇:论陶行知职业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中职机电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实践与探讨
(作者:沭阳中专刘辉 录入sh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