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职业教育观的现实意义

时间:2015年12月07日 信息来源:宿迁经贸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陶行知在抒怀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因为他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通过对中国现状的考察和分析,他提出了与生活结合、生利主义、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观,对当今的职业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宗旨 

    陶行知在论及职业教育目的时,驳斥了衣食主义的六大弊端,旗帜鲜明地指出职业教育目的必须““生利”。他指出: “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 “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指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也就是要为社会服务。

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苟以“衣食主义”为目的,那么乞丐、强盗,不也可以谋求衣食,岂不是与他们是同样的目的吗!而生利主义的教育有两种,一种是 生有利之事。如商人互通有无,医生为人治病等;一种是生有利之物, 如农民生产稻谷,工人生产机器等。这里前者以事利群,后者以物利群。 因此,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能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主张“生利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为谋求衣食为目的,而且要面向社会需求,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社会的人才,也就是“利群,有利于人民大众,有利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归纳起来,陶行知的“生利主义”,告诉人们职业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而且要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高度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人,职业教育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精神境界,让人乐业安居,获得幸福生活的教育。

二、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

    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提出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要求:一有生利之的经验;二有生利的学识;三有生利的教学法。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生利之人,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是“己立而后能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因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故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陶行知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有生利的经验,“无治病之经验,不可以教医,无贸易之经验,不可以教商”,同样的道理,教一行必须有一行的职业经验。

有了生利的经验还不是合格的职业教师,陶行知指出:“欲求事物之改良,则非于经验之外别具生利之学识不可。”也就是有了行业的经验并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因为作为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生利,而且要肩负行业改良创新的责任,无改良就无进步,无创新就无活力,一个国家,如果缺少了改良与创新,必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所以陶行知要求职业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学识。

有了经验学识,作为一个教师还要具备教学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熟悉学生之心理,教材之性质”,然后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陶行知说职业教师的第三要事,是“生利的教授法”,当三个条件不能同时具备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陶行知指出“三者不可兼得,当宁舍教法学术而取经验。”因为没有了职业的经验,纵然学术高深,教学娴熟,也不能教学生生利,所以经验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以生利为根本的资格。

三、利用职业训练的设备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陶行知指出“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教。”职业学校要培养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了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江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能和指出:“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必须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以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为标准,配备实训设施、设备、在某些方面还必须适当超前,甚至要做到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该领域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这样能让职业学校的训练保持与企业发展同步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不断创新,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职业训练的设备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陶行知指出:“一可以利用自家的设备,二可以利用职业界设备。”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走校企联合之路,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训练,既能降低实训设备的成本。也能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更多地了解企业信息与行业发展的现状,有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四、选择适合学生的专业

  当师资设备都具备了,是否就能办好职业教育,陶行知认为还不能,还要有适应专业的学生。所谓适应专业的学生,即“一曰才能;二曰兴味”。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学农者不归农,学商者不归商,难见职业教育的成效”。

日本的中学教育十分重视职业指导,每个学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室”,由学校安排老师及社会杰出人士来对学生进行就业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和前途有客观的认识。我国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入高中,初中毕业就进入职业学校或者直接进入打工的行列,因为初中没有职业指导教育这门课,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更是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也不知道职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于是在家长或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专业去学习,结果自己却不喜欢,到学校后没有学习的兴趣,更无学习的动力,于是有不少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中途辍学,情愿去打工也不在学校学习。这样,导致学生既无法完成学业,又无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有的即使完成学业也会因学而不专而放弃自己的专业,造成人力与财力的浪费。现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的招生仍然没有走出困境。陶行知提出的“才能”和“兴味”理论,对中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五、完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陶行知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就是以“做”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技术运用型人才,因此,一定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放到教学的首要位置,作为老师要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余如进在《职业学校更加“职业”的根本》也指出“这几年,扬州市大力倡导“职教强技”,在技能的培养上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岗位技能,尤其突出学生立足岗位,适应岗位,胜任岗位的能力,充分满足技术岗位和实践操作的需要。”职业教育只有强化技能训练,才能达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实训的效果,达到实践训练的目标,现行的职业教育改革倡导任务教学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就是力求将教学做合一。

  现在,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职业教育的招生、教学、就业都还存在许多问题,陶行知对职业教育论述具有远见卓识,能穿越时空,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我们要借鉴陶行知理论,弘扬陶行知的精神,高瞻远瞩,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将职业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德育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中职学校机电类课程的校本改革
(作者:葛灵芝 录入sqjm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