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15年12月09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时代。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音乐。

关键词: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  学生  培养

                                                    

社会演变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创新是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人文科学,创新都是第一位的。创新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培养的。那何为创新能力呢?如何在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能力。谈到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音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是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培养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前提和原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然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的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培养人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只有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促使人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所以说,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圣殿,去感受美妙的音乐。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在音乐教学中,若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 到“我要学” 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宽松活泼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实现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活泼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音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地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和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及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现。

(一)发挥想像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做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教师要把活动设计得“多而不杂、繁而不乱”,有头有足,有重点、有中心。例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听辨声音的强弱之外,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动作、绘面的联想。又如:在一节课上,我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这时,一位同学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站起来就说:“老师,听着听着我的想像就出来了。”他的语言使在座的听课教师发出笑声,但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同一种声音有的也不一样,就象鸭妈妈和鸭孩子的叫声就不是一样的,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刚才听这段音乐我就仿佛看到了一大早,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鸭妈妈就领着鸭孩子们去河边游泳去了”。然后他又到黑板上简单画了一幅小鸭子们游水的图画,接下去,我便引导学生试着把他们的想像编成情景剧表演出来,看着他们带着头饰认真地表演和模仿,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音乐在激发学生们的丰富想像力的魅力所在。这说明,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像的基础上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教学上的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大胆表演

对于音乐之美,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具体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如:

⒈ 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做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经常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那可真是闻乐起舞,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⒉可以将班里同学分组,每组固定人数,当音乐响起时,各组都模仿领头人的动作,要求领头人的动作千奇百怪,不能与其他人的动作相同,音乐停止,领头排到各组的最后一个,由第二位同学当领头人,游戏继续进行,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创造,并随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创作思维、创新精神和勇气都将有很大进步。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贴近自然生活,激发学生创造音乐美

(一)以音乐技能为基础,创造生活的音乐美

大自然中包含着各种节奏,教师可根据大自然中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发现节奏,并在游戏中完成节奏教学。例如,低段的节奏很简单,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实践模仿,掌握其基本特点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情景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实物创造节奏,如请一学生扮圣诞老人,戴上红帽子,挂上假白须,再披上红衣服。请其他同学唱圣诞歌,唱完一遍,“圣诞老人”从口袋里拿出一件礼物(那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玩具小鸡小鸭等),然后让“圣诞老人”请一学生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由他们自己找出这些动物的叫声的特点,教师归纳出小鸡叫X X X;小鸭叫X X;鹅叫X—;等等,然后可以根据这些节奏做各种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和运用节奏。让学生自己创造语言,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以歌曲为范本,创作歌词

有的音乐作品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歌词、曲调都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歌词创新能力,以达到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小动物唱歌》这首歌。在学完新歌后,可以启发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以小组的形式继续创作歌词并设计动作表演。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曲调特点和旋律特点,能提高学生快捷反应、临场发挥灵活多变的能力,音乐表演自然流畅,富有激情,并且使学生在创造和表演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三)以对生活的热情为前提,创造简单的乐器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而且制作乐器的方法很多,可以说只要想去做,任何东西都可以做成乐器,既经济实惠又体现地方特色。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制造乐器。有的同学在易拉罐里放上沙子做沙锤;有的同学在易拉罐上放个皮筋,拉动皮筋产生声音;也有的同学做一些打击乐器:如铁皮文具盒内装入小刀、笔等小物品,盖上盒子摇晃,其作用可替代沙球;用酸奶瓶、可乐瓶、易拉罐等,装进小石子、沙子或米粒,同样也可做成沙球;将废旧的自行车铃盖焊上把柄,用小金属棒敲击,能发出悦耳的铃声;用一双筷子敲击瓷碗的边缘,也能发出泉水般叮咚的响声。将所有的创造热情都显露了出来,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是那样的活跃,让你耳目一新。

四、音乐教学中培养心理素质是锻造创造能力的关键

音乐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一个人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摔倒了自己不能重新站立起来,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上进心中隐含着强烈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的。为此,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意志和性格、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人心理所具有的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创新。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必要而有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前提,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研究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超越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启全等. 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 朱咏北等.新编音乐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3] 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4]   达. 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教学管理中 “激励机制”的实施
下一篇:职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作者:泗阳中专吴晶晶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