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专业模块化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时间:2015年11月11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 要:职校专业模块化校本课程整合方法。一是 “实践调研——审议——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二是形成两个层面的课程开发理念。
    关键词:模块化 专业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模式
    一、关键概念界定
    1.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就是先确定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该目标将教学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精修不同的模块,以实现不同的分目标,达到就业的需求。模块划分的对象包括课程和学生,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考核标准。
    2.专业校本课程 模块化实训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下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依赖专家。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3.实训能力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实训能力就是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的能力,也是人们常说动手能力。
    二、模块化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这是课程的实质。从课程的功能来看,课程还是学校的“驱动器”。一个学校没有了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的课程改革,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一) 姜大源现代职教课程观
    1.能力观——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比专业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职业教育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又承载着促进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重任。
    2.基础观——职教的学生与普教的学生智能上的差异不是层次上的差异,而是类型上的差异。 按照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职教的学生与普教的学生智能上的差异不是层次上的差异,而是类型上的差异。职业教育应给具有不同智力且准备从事不同职业特点的学生以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
    3.过程观——职教的课程是学生参与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形成过程的过程。 现代职教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应是职业活动过程系统整体性的反映。职业教育课程要突出表现职业的工作过程导向性。就是要让学生参与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过程,而不是仅仅复制其结果,要打破课程的“学科体系”,转向课程的“行动体系”。抛弃课程的“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二)蒋乃平模块化课程的理论
    职教界著名学者蒋乃平指出模块化课程在职校中具有优越性。模块化教学就是先确定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该目标将教学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精修不同的模块,以实现不同的分目标,达到就业的需求。模块划分的对象包括课程和学生,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考核标准。其目的就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 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技能,它强调学以致用,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并具有以下特征:充分体现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直接为社会培养了实用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模块化在专业课程开发和学生实训能力中的重要性 职教界著名学者蒋乃平指出了专业课程模块化开发的重要性。
    1.专业的多样性和地方性,决定了学校要进行课程开发。 中职和高职不但有成百个专业,而且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速度应该比较其它教育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能颁布重点建设专业等部分专业的教学改革综合指导方案,更多的专业及其专门化的课程需要行业、地方依托职业院校开发。即使一些专业有了国家、行业和地方编制的教学计划、主干科目教学大纲和规划教材,学校也必须开发适应当地和自身特点,符合与学校挂钩的用人单位需要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开发大量与学生实际、学生就业、新的行业标准相对应的校本教材,这是职业教育的地方性所决定的。
     2.专业的发展性,决定了学校要进行课程开发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步伐加快,新职业不断诞生,传统职业内涵也加速变化。以计算机网络工程为例,以往由于学校没有作市场调研以及学校条件限制,我们只教服务器的设置和维护,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市场需求的发展使这些内容远远无法适应需要。为此,我们添置了设备,并且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整合更新了相应模块,把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等技能加入进来。
    3.教师的适应性、成长性,决定了学校要进行课程开发。 职业学校教师抱着一门课教一辈子的可能性,比普通学校的教师小得多。职校教师要想适应职业的发展,必须及时了解、掌握职业的新内涵,并善于将其转化为课程。课程开发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继续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完成职业分析等职业开发的环节,是专业教师在一线实践应予完成的任务,是提高专业教师水平的有效途径。
   4.学生来源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校要进行课程开发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职业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学生来源的多元化特征必然越来越明显。职校不仅招收应届毕业生,还承担失地农民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军队转业人员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社会其它人员培训的重任。他们的需求或爱好也多元化。这些都决定了学校要以校为本进行不同的专业课程开发。
   5.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决定了学校要进行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很多教育理论,是专家在普适情况下研究的,并且理论性较强,无法“即插即用”,有时甚至对本校一线教师来说难于理解和把握。模块化教学研究正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研究。
    三、专业模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1.模块化课程的一些误区
    传统“三段式”课程设置是指把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或专业方向课)”。
    常见的模块化课程存在以下两个误区:一是把原来基于“三段式”的课程重新归类,冠以一个模块的名称,如“公共课模块”,“技能实习模块”,便认为搞了模块课程。二是把原来的课程或一组课程,把原来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工种”来对应模块,例如,机电专业的电机控制专业中电力拖动为一个“大模块”;控制技术为一个“大模块”;又如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网络为一个“大模块”……然而,还是按学科体系上那些课,仅仅是把学科体系下的课程重新罗列一下,并没有与之配套的区别与传统课程的实质性内容。
    模块化课程的常见误区,都是没有以岗位能力标准为指导主线;没有真正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严格地说,模块是一种单元课程、小型化课程,它是与长周期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形式,长周期课程通常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而模块课程通常在一周或数周内完成。这种模块我们称为狭义模块。
    狭义的课程模块化的目的之一是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这对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因为职业种类、职业技术、职业工具、工作内容等等迅速变化,如果按长周期模式设计课程,难度之大和效果之差是显而易见的。课程的灵活性对计算机专业来说尤为宝贵,因为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技术、工艺、方法和更新速度在常见专业中名列前矛。如果把课程分解成“高聚合、低耦合”的较小的模块,那么可以灵活调整模块,以适应职业需求。 但是,完全地抛开大专业或大工种的背景去谈狭义的模块化课程,那么模块化课程就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样的模块化课程很难落到实处。并且,狭义的模块化课程不适用于基础性学科,因为它难以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狭义的模块是从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分析、分解出来的,所以,狭义的的模块化课程还是应放到大专业或大工种中去研究,所以要求我们在把模块化教学模式用到实训训练中时一定要从整个专业体系来考虑模块的设计和模块间的衔接。
    因此,模块化实训课程应从两个层面来看待和实行,一是从宏观看,即课程设置层面的能力模块;二是从微观看,即教学实施层面的项目模块。
     2.模块化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传统的课程设置从传统学科观出发,片面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实践操作能力和最新技术使用能力的训练,忽视学科的应用和市场、学生的需求,将职业教育的教学禁锢于庞大、复杂的学科体系的束缚之下。
    而模块化课程,以能力需求、岗位需求划分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评价考核标准以及就业指向,在教学实施上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而不以学科知识为导向。模块可以让学生在一定条件下选择模块,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能够适应学分制的学制,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某项技能,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服务观念,从而适应中职教学的需要,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 实训(职业)能力模块直接和就业能力挂钩,可以直接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教学上针对社会用工的需要对不同模块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强化教学。学生可以学到较新的、实用的技能,毕业后基本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构建了学校—社会就业直通车。 模块化项目教学模式侧重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不同模块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项目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3.职校专业课程模块化整合方法
   (1)“实践调研——审议——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 研究认为,采用“实践调研——审议——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较好的方法。在“实践调研——审议——开发”课程开发模式中,课程专家仅仅是课程开发的指导者,而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它使得课程真正成为教师的课程。不仅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真正有实践价值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下,我们打破原有的学科理论体系,开发实践教学模块,以项目化实践操作技能为主体,整合理论知识,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
    “实践调研——审议——开发”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模块(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开放的课程开发模式,它要随着课程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需求,满足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提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开发实践教学模块,编写模块化教学教材,使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融会在一起。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两张皮”的现象,开发实践技能培训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形成两个层面的课程开发理念 要使模块化课程真正有实效,在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和具体实施上,要进行模块化课程研究,将模块化课程从两个层面来看待和实行,一是课程设置层面的能力模块;二是教学实施层面的项目模块。 在课程设置层面,应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为依据设计模块,我们称之为能力模块。学生掌握了一个模块(非基础模块),即获得了一种职业能力。
    在教学实施层面,项目模块是基于项目教学的,在项目教学中,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真实环境下的项目工作,在项目工作中,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它以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实践及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
    项目的实施,由于学生的实际条件所限,不可能象企业一样,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一气呵成,必须将项目分模块实施,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系统。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分析、分解为一些规格大体相当的学习单元。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在每个模块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标,能进行自我评价,知道自己技能水平是否达到要求。
   四、结语 中职学校整合开发模块化专业课程可以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两张皮”的现象。开发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培训模块,实施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诚信教育雏议
下一篇:宿迁市职教数学交流研讨会在宿迁经贸高职举行
(作者:泗阳中专 刘宝天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