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新教材中的以疑激趣

时间:2015年10月29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对于当前的教育有人认为成功的教育不是把有疑问的学生变成没有疑问,而是让没有疑问的学生变得有更多的问题。只有在提问的时候他们才能主动地去学,不断地产生疑问去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样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培养学生的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提问能力 创新思维 教学效率
    一、引言
    数学学科是一门思维很严密的学科,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它的结论与过程都很重要特别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活动是十分丰富的,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传统的单一教学中,学生疲于接受,学生的这种思维往往处于压抑状态,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机械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忙于记忆得出的结论,在思维上处于被动,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也可能考高分,却很难适应灵活的题目,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显得比较迟钝。采用让学生来提问教学法后,学生的思维由压抑转为兴奋,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并有比较平均和充分的表现机会,接受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探究和归纳方面的水平大大提高,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了大面积落实。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能,教师首先要有现代的教学意识,要更新观念,改变当前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教案走。结果教师的“主导”有余,而学生的“主体性”往往体现不足。
    二、问题的提出
    审视目前的数学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候存在着不少误区:第一,问题总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课堂生成突发性的问题常被置之不理,或者轻描淡写,不了了之,白白浪费了可贵的课堂生成资源。第二,提问的主体仍然是教师。提问还是教师的特权,“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时有发生,提问的质量不高,学生只能忙不迭地应对教师的一个个问题,挖空心思揣摩教师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创造性常被扼杀。第三,学生很少有提问的机会。学生的问题没有机会提出来,不懂只能装懂。但是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但是它有高度的抽象性,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时远远不够的。这样学生学习数学就变得很枯燥乏味,以为他们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来记住前人的公式来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教学,给学生设置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问题。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三、教师在课堂上怎么样提出问题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发问,为问而问。表面上看来,师问生答,挺热闹,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没有什么思考价值。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教师设定好的路子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教学中的“问”由教师一手包办,也不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2.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设疑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学中应于新知学习重、难点处设问,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
    3.设疑于教材易出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若函数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 且 ,得出 ,而忽略了 的情况。
    4.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一些古典小说或者评书里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或者听众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或者听众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如在解不等式 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 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原不等式 可化为:即 ,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 ,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课堂上不光老师问,还要求学生问,只有这样才说明在跟着老师的思维在思考。在课堂上问一个好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来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但是现在我们的学生不习惯提问了,只会盲目的去信老师讲解,他们总是认为老师讲的肯定没有错。
   1.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就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敢问、会问、善问,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发现问题,积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教师通过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提问,才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对知识的理解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观点是应该纠正的,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学生的学习扫清障碍,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引导学生敢于提问解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有的学者指出:“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要善于观颜察色,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当学生眉头紧销时,当学生互相张望时,可能就是有疑惑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团。其次,要引导学生会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经常表扬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进行“看谁的问题好”的比赛等,有利用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后,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并就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同伴的问题充满好奇,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的效果好。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巧问,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翱翔的天空。反过来还要明确提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感到要问;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明确提问的入口,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善于问,提高问题的质量。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教学实效。

上一篇:基于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的电子专业学科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践与
下一篇:试论如何强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作者:泗阳中专 周飞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