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心”开始沟通沟通——谈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

时间:2015年10月23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是流动的,是双边的活动,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师生间的沟通就尤为重要。心理上的沟通,师生心心相印,配合默契,那么教与学定会水到渠成;志趣上的沟通,有了兴趣,学习的动力就大; 情感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学效果才会好。只有心理、志趣、情感上相通,师生才能配合默契,也只有默契协调,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
   关键词:沟通 志趣 情感
   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已处在跨学科的宏大背景上,“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是“智力杂交”。它不仅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为基础理论,同时又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众多学科的内容,多侧面、多视角地丰富自己,正在向科学化、现代化,中国化的道路上迈进。
   语文教学虽然在教法和一些技术不断地更新,但它仍然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即由教师的教和以学生的学组成的一个动态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既是双边活动,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共鸣共振,紧密合作,那师生间的沟通就尤为重要了。
   沟通首先是心理上的沟通。心理沟通了,师生心心相印,配合默契,那么教与学定会水到渠成。
   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教授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在福州一所中学借班上课,地点在小礼堂,听课的教师有200多人,把学生团团围在中央,学生心情有些紧张,钱老师为了消除同学们的紧张情绪,调节好课堂气氛,钱老师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你姓钱,你是钱老师。钱老师微笑着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我们是从校门口的标语牌上知道的,那上面写着:热烈欢迎上海市特级老师钱梦龙来我校传经送宝。钱老师赞许地说:“你们真聪明,我早就听说福建的教育搞得好,福州的学生会学习,果真名不虚传。
   寥寥数语,学生的紧张心理马上消除了,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无独有偶,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一次在武汉借班上课,教室设在大礼堂,听课的教师有1500人之多,学生在台上一举动,一言一行都在台下听课老师的目光之下,师生第一次见面互相都有些紧张。为了相互的沟通,打消紧张情绪,魏老师首先带着同学们在台上做了入静气功,使师生的心都“静”下来。沟通了心理,教师感情融洽了,教学效果肯定会好。
    其次,是志趣上的沟通。这里既有对语文学科兴趣的沟通,也有对一些具体文章的沟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可以沟通。有了兴趣,学习的动力就大了。
   于漪老师教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一文,可以算是这方面的典范。她本以为通过预习,同学们会喜欢笔法老辣的吴老的文章,可是开课一问,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喜欢。这不仅使听课的二十几位同志惊讶,同时于老师也感到意外。这说明师生之间心理上没有沟通。如果按原来的思路上下去,不把学生们的兴趣激发起来,那这节课效果肯定不理想。于漪老师稍停顿一下,笑着说:“不喜欢?那就请你们说出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这里于老师因势利导,开始和学生在心理上进行沟通。
   学生说:“文体不明确,从题目看应该是记叙文,但有不少的说明文字,一会这,一会那,弄不清楚”。
    也有的学生说:“好像是回忆录,又好像是说明文,散文有文采,吸引人,这篇干巴巴的,没有文采,不喜欢”。
   还有的学生问:“是不是散文?老师你喜欢不喜欢(学生笑)?”
    至此,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已经非常广泛了。于老师首先表扬了同学们敢于大胆直率地发表意见,接着又把这篇文章同过去学过的《荔枝蜜》、《茶花赋》相比较,指出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同过去学过的抒情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所区别,大家过去没有接触过,一下看不出其中的奥秘,所以会不喜欢,叙事散文有自己的特点,这篇托物叙事见精神,很有特色,大家推敲推敲就会喜欢了。
   这里师生心理沟通了,志趣也沟通了,志趣相役,那教学效果怎么会差呢?
   所以于老师在教后这样写道:“备课时考虑欠周到,原以为学生喜欢这篇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叙事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再次是情感的沟通,人都是有感情的,文章也不是无情物。情感的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学效果才会好。
    情感的沟通,一是以老师的表情诱发学生的情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老师。”(转引身钟为永的《语文教学心理学》207页),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兴奋豪迈,欢欣鼓舞,壮怀激烈,喜悦乐观,崇敬赞美,忆古怀旧,相思相念,冷嘲热讽,憎恶愤慨,向往追求,自立自信等多种基本的感情变化,以此来诱发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二是利用文章的内容本身蕴含的情感进行拨动,影响熏陶。例如某老师教学朱自清的《背景》,他就从“父子之情”入手,诱发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某教师教学《冯婉贞》一课,利用文中的爱国之情,打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语文教学就要这样,利用文章中这种骨肉情、友谊情、阶级情、爱国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
   语文教学是流动的,是双边的活动,只有心理、志趣、情感上相通,师生才能配合默契,也只有默契协调,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下一篇:让情感之花在学生心灵中绽放
(作者:泗阳中专 王研妍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