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教学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时间:2015年12月15日 信息来源:泗洪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实践与餐饮企业对用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教师与厨师的差异,教师的社会流动性小,知识结构更新慢;教学中各管一行,学科交互少;缺少“岗位”工作经验,不善于处置企业突发事件;工作节奏缓慢,不适应企业高效的工作岗位。二是学生与职工的差异,学生只会按老师要求完成任务,工作缺乏主动性;只会做学过的,业务缺乏创造性;什么课做什么,能力缺乏系统性;一下班就走人,上班缺乏责任性。三是课堂与厨房的差异,他们只知道求好成绩,做好学生,而不懂得如何求高薪,做好职工。

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脱离生产实践而独立运行的,很多学校烹饪专业有很长的历史,长期以来,办学方向和教授的课程并无较大改变,而餐饮企业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的,对于餐饮从业人员岗位素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何改革现有的烹饪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烹饪专业“岗位”人才培养新模式就显得尤为迫切。

现阶段,餐饮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需要大量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职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二星级以上现代酒店的厨房主管、领班、厨师长或大厨,其岗位能力要求相当高。因此,烹饪专业培养目标由不同属性的两个目标构成,其一为培养具备基本烹饪技能,适应一线操作工作需要的人才;其二是在前一目标的基础上,兼具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这是一种双目标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目标模式。传统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采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三段式,根据各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安排课程设置,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但职业教育的发展已使人们认识到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和不适应性,提出了“岗位针对性”和“模块教学”(如:德育板块、素质教育板块、专业技能板块)等新的培养模式。在烹饪课改过程中,各校进行了多种探讨和尝试,如“10.510.5模式(第一学年基础课、部分专业课,第三学期实习,第四、五学期专业课,第六学期实习),“21”模式、“2.50.5模式等,其结果均不理想,学生的岗位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专业知识,特别是管理能力也未能得到培养。究其实质,课程设置没有以胜任此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来展开,目标不明确。烹饪专业的特殊性使之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其基本技能无须建立在专业基础理论之上,客观上可以先理论再实践,也可以先实践再理论。

基于此,这种双目标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可以是:第一学年开设专业技能课,实施专业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校内实习,奠定专业技能基础,文化基础课根据岗位需要,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第二学年课余时间进入企业见习,着重进行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了解餐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各种现象,增加感性认识和对本行业的理解;第二学年结束进行分流,经考核授予技能等级证书,一部分学生考高职,另一部分进入第三学年学习;第三学年应在加强、提高学生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将课程重新整合,有针对性的开展案例教学,力求使学生具备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泗洪中专王伴音)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
下一篇:现代餐饮企业对烹饪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者:王伴音 录入sih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