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应落实“三生教育”

时间:2015年11月30日 信息来源:宿迁经贸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一个复合概念的简称,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以服务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为宗旨,贴近学生实际的需求,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培育民族与创新的精神,发展思维,健全人格,培养素质全面的劳动者。”中职学生的实际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大多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又处于青春的迷茫和冲动期。在课堂上,性格内向的,思想上往往处于消极、沉默被动的状态;性格外向的,思想则容易处于跑马的状态,信口开河,自由散漫,甚至有意捣乱。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其学习的情绪,满足他们的需求,组织好课堂,一堂课的教学基本是无效的教学。他们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是感性的、肤浅的、无理智约束的。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因此,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知识、技巧,更要关注生命,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教育的力量,对受教育者全面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是中职生缺乏的,也是他们需要的。因此,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一、满足精神需求,在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由于人生的阅历较少,中职生年龄处于青春的茫然与冲动期,有的甚至视自由散漫、穿着另类为潇洒,消极无为、我行我素为个性,对自我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内省能力,对生命的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认识缺乏明确的是非意识,缺少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行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的信息。”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目,都是生命教育的优质资源,如《最后一篇叶子》《老人与海》《赤壁赋》《致橡树》等篇目,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生命的教育。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是父母的赐予与上苍的恩赐,拥有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但人生却又是短暂的,蹉跎过去的岁月再也不会回来。如《最后一片叶子》这些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篇目,教师要充分挖掘其生命教育的价值,进行扩展迁移,让学生认识生命力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大的,每个人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保护生命,决不能残害生命,做关爱生命的呵护者。

2.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培育健康心态。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没有谁的生命永远充满阳光,人生有许多不可知的变数在等待着我们,因此,语文的阅读会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有勇气坦然面对。海伦年幼聋哑不向命运屈服,成为世界闻名作家,霍金二十一岁患全身肌肉萎缩,唯有三个手指可动,却成为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以成就征服科学,以精神征服世界。海明威身上有两百多处枪弹伤,终身与病痛斗争,却创造出不朽的文学名著,获得诺贝尔奖,让《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硬汉形象。身处逆境,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能温暖人的心灵,帮人找到正视挫折的精神力量。

3.探讨生命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中职的学生,由于年少,还在父母的护佑之下,吃穿花销不愁,很少经历人生的风雨,也很少有承担责任的意识,若再加自我的贪玩与放纵,有的甚至走向了颓废与堕落而不能自拔,以致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变成了“不成材”要“成人”,企盼孩子以“成人”来立足社会。而教育的目标是要是不仅要“成人”,而且要成为“健全人格,素质全面的劳动者”。语文教育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体悟“慈母手中线”的母爱绵长,“报得三春晖”的赤字之心;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是智者的胸怀;“铁肩担道义”是匹夫的义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心灵的沟通,是浸透着作者生命的文字在读者心中的激荡。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让这生命的涟漪,在学生的心中开放出最美的花朵,让学生的生命从此变得灿烂。

    二、满足能力需求,在语文教学渗透生存教育 

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核心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争取生存的权利,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学会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2.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利;3.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语文教学虽然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但语文的能力却与学生的生存有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生存的教育。

1.注重实践能力训练。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的现状一直存在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重读写作轻听说的现象,造成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形成的结果。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推介自我,悦纳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也会影响学生将来在职场生活的自信心。语文教学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把朗读、讨论、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落实到实处,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展示自我,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得能力的形成。

2.注重思维能力训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学会认知”列在第一。“学会认知”的核心就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思维的方式,学会策略,学会创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见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有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有质疑发现能力;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具有创新能力。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当学生拥有了智慧,拥有了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历来为人传诵。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要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我们更需要思维的能力,打开思维之门,学习才能达到“源头活水”的境界。

3.提高生活质量意识。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怎样的生活才能成为幸福的人?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阅读与写作陶冶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在每个人心中的体验也许不一样,但幸福不一定就是物质的满足,陶渊明认为回归田园是幸福,苏轼认为“人长久”是幸福,范仲淹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幸福马克思认为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为大家作出牺牲是幸福;居里夫人认为不为荣誉忙碌,而为科学奉献是幸福。马克思说:“幸福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放弃自私低级趣味,提升生活的质量,才能获得终生的幸福。每个人幸福指数高了,我们的社会也就变得美好和谐。

      三、满足视野需求,在语文教学渗透生活教育

 古书院对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美国教育家华特:“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中悟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才能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将生活资源变成语文资源。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中职的学生没有高考的重负,思想轻松活跃,语文教师不能把教学局限在课堂和课本上,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接触丰富的生活资源,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把丰富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人跌倒、瘦肉精、校车等事件都可以引入课堂进行讨论。教师可利用课堂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自己关注的焦点新闻,国内外重大的新闻,奇闻异事等等,不仅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2.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领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提出“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语文教学要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渠道和资源来学习语文。例如,网络移动信息作为一种现代的信息交流手段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方便了资源的查询与利用,我们何不利用这信息的网络平台,来丰富充实我们的语文课堂呢!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预习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资源,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探讨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相互交流观点,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获得启发而受益。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有助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语文的能力,有助于创造丰富的精神生活。

 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母语是人们内心的最温暖的语言,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民族精神。语文承担的母语教学绝不是单纯的语言操练,同时还要承担的是受教育者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王尚文说“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命需求断裂开,而是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生命需求,为学生的生命奠定,做一个厚德弘毅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幸福人。

                       

上一篇:中职课程改革的浅析
下一篇:宿迁——绿色发展赢得发展“新空间”
(作者:葛灵芝 录入sqjm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