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后反思 促进教师成长

时间:2015年10月26日 信息来源:泗洪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课后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课后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方面比较重视,却在课后反思环节疏于认真对待,有时一学期课程结束了,部分教师教案中的“课后反思”项目有的一片空白,有的草草数语以应付学校检查。针对上述现象,本人将结合音乐课程教学为例,浅谈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及课后反思的作用。

一、如何进行课后反思

作为已从教十多年的教师,在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的过程中,本人深刻地认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更有助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音乐课程教学为例,课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思“教学情境设计”

本人教授音乐课,每年带同一年级多个班的课,一般同一课题编写一份教案。每次教完首个班后,我都会对教学情境设计进行回顾总结,考虑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况所联系,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在引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之处。再根据本次课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做适当调整,及时修改教案,用于其他平行班的教学。例如:在教授“切分节奏”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在首个班的课前导入环节中,选取李玉刚翻唱的《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欣赏李玉刚演出视频,然后再出示歌谱和节奏,请学生边视唱边找出已经学过的节奏,剩下的节奏由教师指出,从而导入新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从《星光大道》一炮走红的李玉刚比较熟悉,但对《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有些陌生。部分学生表示曾听过这首歌,还有部分学生表示不太喜欢这种具有民歌味道的歌曲,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我把“李玉刚翻唱的《枉凝眉》”改为“凤凰传奇演唱的《荷塘月色》”,教学形式不变。通过观察,教学效果比首个班要好些,但还不是最理想。在第三个班的教学中,我把“欣赏歌曲,视唱节奏”内容又改为“利用已学的节奏编创儿歌”。我选用学生熟悉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儿歌,教师先示范,随后学生自己编创,教师接着对学生编创的儿歌进行点评时引入新课。这种教学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参与,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反思“教育教学策略”

教完首个班后,我都认真从学生的上课表情、课堂反应、问题回答等方面反思,及时记下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和取舍,考虑应如何改变,写出“再教设计”,力求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记得有一次上课,由于临时调换班级,所准备的教学器具与学生人数不符,有近十个学生没有乐器使用,当时就让有乐器的学生先练一遍,然后再跟没有乐器的同学互换。看似有条不紊,可是感觉课堂效果就是不太理想。课后反思后终有所悟,原来是有乐器的学生在练习时,没有乐器的学生就闲着了,没让他们也同时动起来。我想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让没有乐器的学生唱旋律或用拍手、跺脚、拍肩的形式打拍子,这样就能同时动起来了。

(三)反思“灵感顿悟之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出现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这些灵感之花常常是突然而至的,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所以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例如:我在首个班教授学生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瑶族长鼓舞》伴奏时,老有学生不是慢半拍就是抢半拍,节奏老打不准。我当时设计的节奏并不难,学生分组练习时较好,但集体合作效果就不理想。当时,有位学生说了句:“老师,你把我们合奏的音响录下来,你带着我们整体听一下,或许就能知道为什么不齐了”。学生的建议非常好,但当时正在上课,不能出去找录音器材,就用手机录了一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了不整齐的地方并纠正。课后我及时记录并反思,在后面几个班的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场地,由音乐教室改至带录音设备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二、课后反思的作用

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首先,进行课后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后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进行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来说,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但实践性知识则显得较为薄弱,而这类知识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的成分,是教师经验的累积。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则可以帮助教师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进一步内化,并逐步条理化、系统化,直至对教师教学活动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换言之,进行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再次,进行课后反思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教师教育有一个基本假设,即“知而后行”。简而言之,一个教师在还没有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之前可以拥有教育知识,而且必须先拥有教育理论,才能进入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教育活动。罗赛尔称这种模式为“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此,罗赛尔以及许多学者都持批判态度。因为理论与实践乃是一个单一活动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而不是各自独立的领域。根据舍恩德研究,专业知识是不能与专业经验分离的。因此,教师要进行教学实践,仅仅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力求“知”和“行”的协调一致。

总之,没有反思,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反思,就没有飞跃。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能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能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也许反思会让你身陷沉思、迷惘困惑;也许反思使你辗转难眠、挑灯夜战,然而你会发现: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生命如东升的旭日,每一天都是新的,它一定会使你超越自我,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泗洪中专  姚艳玲)

上一篇:泗洪中专荣获第三届中国职教科研成果奖
下一篇:宿迁经贸高职获省学术论文评比“优秀组织奖”
(作者:姚艳玲 录入sih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