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时间:2016年11月25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82年,是全县唯一公办职业学校。初名江苏省泗阳职业高级中学,位于泗阳县众东路21号。2002年9月,江苏省爱园农业职业高级中学和城南中学并入,并易址到北京中路18号,仍名江苏省泗阳职业高级中学。2004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005年12月,更名为江苏省泗阳职业教育中心。2006年9月城西中学并入,并于2008年9月搬迁至现校址。2009年9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首批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专业学校。2010年8月,泗阳职教资源再次整合,泗阳职教中心、泗阳医培中心(原泗阳卫生学校)、泗阳农广校、泗阳财校合并成立泗阳县中等专业学校。2011年5月,建成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办学点, 2012年8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泗阳中专、泗阳电大和泗阳进修学校整合并挂牌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2015年9月建成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6年3月,建成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

学校现校区规划占地面积543亩,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5亿元;一期工程占地221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投资1.526亿元。

1.2 学生情况。

全日制招生2016 年1828人,2015年1782人,实现多招生46人;继续教育招生2016年1039人,2015年982人,实现多招生57人。2016年现有规模7719人,人,2015年同期规模6959人,规模扩大760人;2016年毕业1056人,2015年毕业878人,实现多毕业178人;现有学生中高职452人、中职4736人、成人教育2368人,15年同期高职382人、中职4103人、成人教育2474人,分别多70人、633人、-106人。16年学额巩固率98.7%,15年学额巩固率98.2%,巩固率上升0.05%。16年培训学员7200人,15年同期培训6600人,培训多600人。

1.3教师队伍。

截至2016年10月,泗阳中专专任教师294人,生师比17.7;专业专任教师18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28人,占专业教师85%;高级技师6人,技师69人;外聘教师48人,外聘教师中高级职称3人,高级技师10人,技师25人。本科学历达标100%;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59人,占20%;高级职称102人,占35%。2015年同期任教师294人,生师比17.7;专业专任教师18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28人,占专业教师85%;高级技师6人,技师69人;外聘教师48人,外聘教师中高级职称3人,高级技师10人,技师25人。本科学历达标100%;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59人,占20%;高级职称102人,占35%。

1.4设施设备。

截至2016年10月,生均设备值达8400元,生均图书80册,生均计算机拥有0.28台;2015年同期生均设备值达8100元,生均图书75册,生均计算机拥有0.22台;生均设备值、达生均图书、生均计算机分别增加300元、5册、0.06台。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2016年度,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文化课合格率100%,专业技能合格率100%,体质测评合格率97.6%,毕业率100%。

2.2在校体验。

2016年度,泗阳中专理论学习满意度96.5%、专业学习满意度99%、实习实训满意度100%、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100%、生活满意度100%、校园安全满意度100%、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100%。

2.3资助情况。

泗阳中专免学费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免学费工作负主要责任。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受理学生申请,组织初审,并通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报至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汇总,并将审核结果在学校内进行7个工作日的公示。为加强财务管理,学校建立了规范的预决算制度,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制综合预算,收支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年终编制决算。注重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建立健全了学生信息档案,保证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学生信息完整和准确。学校无虚报学生人数  挤占、挪用、截留免学费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截至10月31日,2016年度学生享受免学费9278人次,享受免学费总额1020万元。学校制定了本校国家助学金具体实施办法,设立了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助学工作。学校建立了专门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年度建档备查。学校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指南》随同入学通知书一并寄发给录取的新生。新生和二年级学生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助学金通过学生资助卡发放给受助学生,学校为每位受助学生办理学生资助卡,学生本人持身份证原件和学生证,到发卡银行网点柜台激活资助卡后使用。无向学生收取卡费或押金等费用,也无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学校开辟“绿色通道”,对携有可证明其家庭经济困难材料的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根据核实后的家庭经济情况予以不同方式的资助,再办理学籍注册。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并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助学金按学期申请和评定,按月发放。无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国家助学金的行为。截至10月31日,2016年度学生享受助学金831人次,享受助学金总额83.1万元。学校还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爱心基金和奖学金,体现人文关怀:一方面在餐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每学期解决100名单亲家庭学生就餐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爱心基金”和奖学金,每学期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00名,奖励品学兼优学生。由于学生资助工作突出,学校获评市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2.4就业质量。

我校今年有1056名毕业生, 690名学生为就业学生,学校采取学校推荐和学生自主择业两种方式安排学生就业,有675名学生就业,总就业率为97.8%。现将各专业就业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序号

专业

应就业人数(人)

实际就业人数(人)

就业率(%)

对口就业率(%)

初始就业起薪

1

机电

75

74

99

94.5

均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

数控

67

66

99

91

3

汽修

154

153

99

91.5

4

计算机

87

86

99

93

5

烹饪

58

57

98

86

6

会计

40

34

85

76

7

服装

41

41

100

97.5

8

建筑

48

45

94

89

9

音乐

120

119

99

92

2016年,泗阳中专对口单招考试又取得新的成绩,有366名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升入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4.7%,比2015年高出6.6%,主要原因是学生注册入学人数增加较多,这也说明学生观念在转变,就是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应对社会发展。本科达线率仍然位居全市第一,连续三年蝉联全市第一,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热烈的氛围。高职部积极动员五年级学生参加专转本考试,今年5位同学参加,4位同学被金陵科技学院、晓庄学院和三江学院录取,为我校高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5职业发展。

泗阳中专坚持技能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职业素养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助力学生职业发展。通过劳模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企业经营理念融入学校实际教育过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促进作用。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探寻企业和社会对学生“以德为先”的评价要求。组织学生参观工业园区企业和项王故里、彭雪枫公园等人文景观,邀请劳动就业处和安监局来校给学生作报告,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正确的努力方向。在宿迁市教育局组织的创业能力大赛中获得1银2铜。积极服务对接县主导产业,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工学结合,与园区多家企业合作,先后选送30名学生到新安驰铝业工学结合, 40名五年制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到园区恒浩达服装有限公司、欧尚服饰、东滢服饰开展工学结合,35名中餐烹饪专业学生到开元大酒店、新世界大酒店顶岗实习。学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用人单位的称赞。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学校毕业生的地方就业率达80%。年度技能大赛省赛获1金6银13铜,位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也是全市唯一连续8年年年省赛有金奖的学校,被宿迁市表彰为“技能大赛省赛金牌奖”。“文明风采”省赛,7个项目39人次取得2金、10银、11铜、16个优秀奖的优秀成绩,并被评为省优秀组织奖。年度体艺比赛,市中等职业学校首届学生女子排球赛获得冠军,市中小学生舞蹈大赛获一二等奖,舞蹈《天下孝为先》被县领导指定为2016年泗阳春晚上演节目。相声《聪明的小明》2016年获宿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一等奖,县中学生男子篮球赛高中组获得第一名,县中小学生围棋比赛获得高中组第一名,县中小学生象棋比赛获得高中组第二名。“大课间活动”,“华尔兹”和“武术操”表演在全市职业学校和县内各生源学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市电视台点赞,淮海技师学院专程到校进行观摩。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机电、电子、服装、烹饪、汽修、计算机等为骨干专业,结合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开设了建筑、动漫设计、艺术等专业,每年制度性开展专业调研,动态调整专业设置。2015年宿迁和泗阳地区经济发展要求,设置了电子商务等专业。

     学校设立了专业负责人制度,每年定期选聘在学校和本地区和省内职业教育经验丰富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学校各专业负责人,牵头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每年1-3月份制度性开展企业调研,分管校长指导,招生就业管理部门协调,专业负责人深入本地区企业进行人才数量需求、职业能力要求、岗位素养要求等方面在企业积累第一手材料,带回学校后,聘请相关企业负责人召开联谊和研讨会,作为专业动态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依据。学校专业设置,每年都将文本材料报市教育局审批备案,在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时,近三年都及时在省级管理系统中备案,便于省市级进行指导和管理。学校通过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建设专家评估验收,宿迁市只有两个专业群建设申请通过省级评估。

3.2教育教学改革。

在省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泗阳中专根据学校实际,每学年都编制新一级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开齐、开足专业方向课程和基础课程,课时安排严格按照学校研制经过市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执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专业系部,定期检查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及进度完成情况,较好的符合和市级教学统考、省级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进度要求,市级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学校注重主干专业建设状态的相对稳定和发展,保持机电类、信息类、服装加工类、汽车运用类、烹饪旅游服务类专业建设连续性、相对稳定性,学生分布和师资队伍相对稳定,专业设置和运行达到学校预期目标,专业设置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根据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专业设置及建设不断创新发展,在机电专业开办了五年制高职教育,3+4中职、本科院校直通教育。汽修专业开办中职教育、3+3中高职衔接教育。服装专业连续多年保持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专业连续招生。目前,学校实现分层次教学,实行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重,开放教育本专科、网络教育本专科、函授教育本专科、联办本专科、五年制大专、中专、短训各种层次并举的办学机制。全日制教育共开设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工、计算机技术应用、工艺美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等17个专业,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函授教育共开设70个专业,拥有机电现代化专业群,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烹饪工艺4个专业是省品牌专业,机械加工、计算机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财会、建筑工程施工5个专业是市示范专业。

学校根据专业班级数合理调配专任教师,每学年在教务部门牵头下,专业系部根据班级数量、专业分布情况聘任教师,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设有教育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根据教育管理需要,开展校级层面的管理和专业系部层面的日常管理。

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和常规工作相结合,根据系部的教学要求,推进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督促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提高能力的同时,促进了教师成长;学校将教师职称晋级申报资格与教学常规管理相结合,教育管理和教学成绩都具备已经的经历和成果,方可申报高一级职称;学校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学年学校推荐一大批专任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和出国研修;学校注重领军人才的培养,积极支持有丰富教学成果的教师申报各级各类名教师、名师工作室申报,选派教师参加高层次人才培养。目前学校教师数量充沛、中青年教师结构基本合理、教师专业结构也在通过各种积极措施实现均衡,满足了当前学校工作的需求。

学校重视信息化教学条件的普及,在所有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配备40多个专业机房,基本满足了信息化教学条件,目前学校正在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做到校园信息有线、无线网全覆盖。

学校建有数控加工中心、电火花等实验、实训室,设备总值4300余万元。其中数控实训基地是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是省级实训基地,服装专业是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通过在常规实训教学、满足了职业技能鉴定和省级技能抽测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要求,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市赛、省赛成绩排名在本地区位于前列。

学校积极参加省级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自主开发的教学软件和数字资源库其他学校均可共享。

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全部使用国家规划和省级推荐教材,教材选用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推荐教材目录中选用,教材征订通过通过正规渠道新华书店部门预定和发送。专业课程教材尤其重视优先选用学校教师参与编写的国规省荐教材,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加符合学校的实训教学条件,教师更好理解和发挥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长处。

学校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市的国际合作培训,在校内遴选教师参加相应专业的培训。并组织参训教师开展学习培训报告会,将参培效益进一步扩大。

3.3 教师培养培训。

阳中专实施“高标准培养人、高素质要求人、高要求评价人”人才强校方略,大力营造“干事文化”氛围,以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为重点,强化教师培训。一是深入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教学研讨竞赛活动,为教师提供“课内比教学,课外比科研”的竞技舞台,提供出彩的机会。二是有序安排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的“双师型”团队。三是有计划组织老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提升骨干教师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学科领军人才队伍。四是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基础扎实的后备人才团队。五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指导、兼职任教,提高我校技能教学能力,打造一支兼职教师团队。六是每学期开展教师技能大比武竞赛和创新大赛活动,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技能竞赛团队。2016年,学校共有4名教师参加国培,36名教师参加暑期省培,26名教师参加网络培训,1名教师出国培训。学校每学期举办校本培训,教师培训参与率达到100%。学校现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领军人才3人、宿迁市职教名师2人、学科带头人6人、骨干教师20人、省市职教教研中心组组长、成员16人。现有技师36人,新增24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2%。行业企业兼职教师59人,新增16人。

3.4 规范管理情况。

泗阳中专坚持以生为本,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加强教学常规检查,促进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环节更加规范、科学。一是加强常规检查,规范教学行为。坚持以“教学七认真”为抓手,充分发挥系部教研组在常规检查中的作用,对教师的教案、作业和课件周周进行现场检查,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趋规范。每位教师都能按照校历表安排教学计划,教研组长能按要求进行认真审核。综合部教师大都教风严谨,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都很认真负责,对教学内容熟悉,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真执行月考月赛和周练计划,收到良好效果;中专部注重学生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具有针对性,启发性;高职部抓紧抓实技能训练,卓有成效,注重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教师大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二是严肃考风考纪,加强诚信教育。为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培养良好的教风学风,各系部都能认真加强对考务工作的过程管理,每次考试从工作组织、考场布置、监考安排都很细致到位。考试过程中系部加大巡查力度,确保考试的严肃性。按照上要求,完成了中考、高考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监考员选拔以及监考工作,受到好评。三是加强质量督查,提高教学效果。从抓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建立教学质量督查体系。督导室为教学质量督查责任主体,进行实时监控。教学处积极协调,平时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专项问卷调查、技能大赛等为途径,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信息,及时分析,及时反馈,及时跟进。系部为教学管理责任主体,及时检查,及时调整,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综合高三全体老师紧紧围绕考纲,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并利用大课间时间增加训练量,建立个性补偿档案盯紧盯牢目标学生,全力奋战高考。四是坚持科学管理,保证学生实训。教学处联同系部科学编排教师课表,正确处理理论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避免设备闲置或学生实习冲突,尽力满足学生实训操作的需要。在创建任务的引导下,实训操作室注意创设理实一体化的环境,对计算机等专业实训室进行了改造,计算机机房从使用到管理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而且成为开放大学考试和学生技能鉴定考试理论机考的标准化考场。五是转变教学模式,提高专业能力。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积极推行“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提高。中专部严格按照“准备、讲解、示范、巡视、考核”规范检查实训课堂教学,教师能按照实训课规范要求,完成实训课教学工作。学校还以技能大赛为平台,以赛促练,以赛保练,来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七届省创新大赛,张永东主任和刘宝天老师指导的项目分别获得一等奖,另外还获得1个二等奖,2个入围奖,取得该项目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六是坚持考工考级,激发学生操作热情。坚持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一级B和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组织1087名考生参加第43次全国计算机考试,学校过关率居全市第一。七是加强体艺工作,提升师生精神状态。本年度,学校女子排球队获市职业院校比赛冠军,校男子篮球队获得市职业院校比赛亚军;在宿迁市首届男女足球赛中,学校均获得季军。为提振学生精神状态,学校坚持组织武术操和华尔兹韵律操的大课间活动,大课间活动已成为展示我校学生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重要窗口,来校参观的生源学校师生和过往行人一致予以好评。

围绕“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重点育人”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二是探索德育工作途径,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我校努力拓宽学生的德育工作途径,积极引导校内德育教育向社会实践德育教育转变,认知性德育向实践性德育转变。本学期,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开展防电信诈骗、反对邪教和反对非法集资等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参加助残助老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三是构建德育载体,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我校社团活动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才艺,又突出了职教特色。中专部社团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李思琦的古筝、陈太山的竖笛已初现成效。我校还把节日系列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手抄报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营造了浓郁的德育文化氛围。在2016年宿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洪桂梅主任组织参演的相声《聪明的小明》获得市一等奖。高职部为了完成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布置的任务,11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利用一个月时间设计“花的拼图”毕业展演,得到所有领导和学生的好评,于方敏、范红艳等老师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四是加强学生会干部和班、团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治作用。我校的学生会干部和班、团干部在学校升旗、平常执勤等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十分注重加强学生会干部和班、团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适时调整学生会成员,对学生会干部中责任心不强、不能自律的人员进行撤换,启用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当班、团干部,树正气、立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二是坚持对班、团干部进行培训。坚持每周一次学生会干部碰头会和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并邀请学校领导和学生处领导对班、团干部做了专题讲座,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本着以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的工作目标,强化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有效地开展后勤工作,努力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财务处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规范资金的调拨和使用。财务处除完成日常教职工报销、对外结算支付、职工工资调整、职称兑现以及教育统计、学生资助等基础工作外,还为积极参与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省现代化专业群创建工作。总务处规范校产管理,组织人员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检查校产的使用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水电和办公用品的管理,做到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物尽其用。一直以来,朱文栋、等所负责的水电等份内份外工作都认真负责,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他们不分节假日,只要水电有问题,就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餐厅继续坚持食堂公示制度,米面油粮价格,每天及时张贴上墙;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制度,对食堂、商店购进的食品安排专人检查,努力保证师生的饮食安全。钱程同志对工作勤勤恳恳,在完成繁重课务的同时,认真做好物品验收及调味品的出入库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没有过半句怨言。

建立安全工作台账,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一是以建立安全工作台账为抓手,努力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督导室、学生处以及系部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分别制定了学校值班表、系部值班表以及学生会值班表,从上课、辅导、就寝、午休等各个作息时间段建立信息档案,不仅能准确的反映每个学生的出勤状态,确保学生的安全,而且能反映出学校每个区域的卫生状况、管理情况,并且及时的反馈到校长室,以便做出积极的回应。举行地震演练,宿舍地震逃生演练,增强学生自救意识与能力。完善宿舍管理制度,继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督导室以学生出勤管理、宿舍卫生、晚归、外宿、私接电源、违禁刀具等为工作检查重点,由于检查措施得力,学生违纪发生率明显减少,全学期没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二是以建立学生生数台账为抓手,努力做好学生的控流工作。学校制定了《部门工作目标责任状》,进一步明确系部是控流工作的责任主体,规定了各个系部不同年级的控流率,以便做好控流工作。学生处和系部每周都深入班级统计学生人数,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每一个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的减少流生。中专部从安全控流奖中按100元/人.班逐月兑现班主任奖惩,较好的促进了中专部班级管理。三是以建立实训安全台账为抓手,努力做好学生的实训安全工作。实训中心每个实训室都建有操作台账,准确记录学生的实训情况,确保学生能按照规定使用实训工具,不仅规范了实训管理,而且保证了实训操作的安全。四是以建立食品安全卫生台账为抓手,努力做好学生的食品安全工作。加强食品安全检查,禁止学生购买路边摊点食品,严防地摊食品进校园。督导室从餐厅到操作间卫生状况、米面油产品与招标要求以及保管等方面严格进行督查,保证食品采购的数量和质量,保障学生饮食安全。

坚持把教学研究作为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形式。一是搭建教研平台,加强教学研究。以微课大赛和课堂教学大赛为平台,积极开展现场观摩、教案编写、专家评议等活动,积极加强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按照我校《青年教师成长与专业职称评定相关规定》,把参加教学大赛已成为职称晋级的一个基本条件。二是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研实效。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管理团队率先在全校开设公开课,各教研组长都能积极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将公开课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在公开课中落实课题研究的措施,充分发挥课题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的作用。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处加强教研活动的指导、检查与考核,较好的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活动的质量。三是坚持师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我校配合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省现代化专业群和省实训基地建设,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和网络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泗阳中专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继续加大开放教育、网络教育、函授教育以及社会培训力度,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为学校发展拓展空间。开放教育在招生、入学教育、面授及网上辅导、学生成绩形成性考核、课程教学及考试管理、毕业证书发放等工作中,工作细致规范,成绩显著,教育教学管理及网上教学活动的绝大多数指标位于全市第一,大多数指标也位于全省各级开放大学前十;在网络教育方面,被合作高校授予网络教育优秀学习中心。函授教育在管理上做到“一深入、两服务、三关注”,即深入教学第一线,树立服务任课老师、服务班级学员的观念,关注任课老师的所需所求、关注学员所思所想、关注相关高校和我校领导的工作要求。招生就业培训处积极联系财政局开展财会从业人员培训。

3.5 德育工作情况。

泗阳中专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鼓励教师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现状,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德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育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如下表:

年级

学 期

课程

学时

一年级

第一学期

职业生涯规划

32-36

第二学期

职业道德与法律

32-36

二年级

第三学期

经济政治与社会

32-36

第四学期

哲学与人生

32-36

德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选修课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泗阳中专注意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全覆盖的校园绿化,丰富的校园植被,艺术的建筑结构,灰白相间的颜色,池塘、曲径、山石的错落有致,都传递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彰显校园文化,并强化学校标识文化建设,建筑标识、交通标识、树木标识、警示标识等,在人文与自然和谐的规范化中发挥引导作用。此外,实训中心的企业文化环境,优秀毕业生的创业事例,也展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还结合创建工作,新建停车场地,完善校园功能;补齐校园绿植,丰富植物种类;布置宣传橱窗,建立文化阵地;更换路边道旗,营造育人氛围。让学生在高雅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莅临指导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对我校的校园环境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

根据德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德育工作坚持“人本德育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追求德育目标“贴近社会”的同时,更加“贴近学生”,以实现德育的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采用分层推进、逐步提升的策略,确立“三步走”的目标,第一年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为指导,加强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强化法律意识;第二年以“人格教育”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情感、态度、心理、价值观教育,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整合,健全学生的人格;第三年以“创业就业教育”为重点,围绕学生进入创业就业阶段所面临的诸多严肃的人生课题,探索职业理想,加强创业创新精神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努力构建“适应环境——健全人格——走向社会”的德育工作体系。

积极推行校系二级管理模式,成立了校长室领导、学生处指导、系部为德育主体、全体教职工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网络,从组织上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一是打造德育管理队伍,加强德育领导。在配备学生处和系部德育工作管理人员时,充分考虑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进行搭配,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二是优化班主任队伍,加强德育管理。精心配备班主任,坚持以老带新,新老共进,不断充实和壮大班主任队伍。特别注意培养一些优秀年青女教师担任班主任,充分发挥她们细心、耐心的优势。坚持每个月召开德育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工作例会,细化学校的德育工作,总结交流经验,还多次邀请心理学专业老师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在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德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市赛,学校获得团体三等奖。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考评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制定了《班主任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形成德育合力。我校聘请了退休老领导、老教师、劳动模范等人员为兼职德育辅导员,还聘请派出所、法院等负责人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关工委、校友会、家长委员会等群团机构的优势,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人数众多、各具优势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四是组建学生干部队伍,发挥自治作用。组建学生会、护卫队、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校园礼仪、服饰、行为等纠察活动中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体验到生活中应担负的责任与使命。我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共青团宿迁市委评为 “宿迁市十佳学生社团”称号。五是重视理论指导实践,提高管理实效。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德育理论研究。省教育学会课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研究》顺利结题,副校长石雨主持的校级课题《中职生厌学心态成因及其对策的研究》、王晓明老师的微型课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实践性探究》、付微伟老师的《如何将德育教育有效融入计算机课堂教学》得到专家充分肯定。这些课题研究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主要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来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并努力将其培育成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一是营造人文氛围,提振学生精神状态。利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等校园集会机会,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并成立广播站、文学社和兴趣小组,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营造积极、健康、活泼的校园氛围。本着寓德于教、以德化人的宗旨,把人文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着力建设“人文课堂”,让学生的角色认同、价值取向与学校精神协调一致。“人文课堂”的建设推动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学生课堂精神状态显著提升,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省开大实地评估、省现代化职教体系建设现场教学视导、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验收、省现代化专业群实地考察都对我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给予了充分肯定。

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努力培养知识、能力、心理、态度和谐发展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一是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良好契机,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利用每年8月新生入学军训教育的时机,用一周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中小学生守则》和《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行为训练和矫正,使新生进校伊始就能树立遵纪守规意识,克服松散的行为习惯,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步入新的学习生活。二是结合时政热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国家公祭,众志成城》等专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橱窗等宣传渠道,召开“八礼四仪”主题班会、举办“中国梦.我的梦”成人集体宣誓仪式等形式,组织全校学生投入文明礼仪学习活动,并采用学生会检查和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等方式,强化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我校在宿迁市举办的未成年人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上获三等奖。三是按照法制建设要求,加强安全与法制教育。结合省法治建设、“六五普法”工作和市教育局“法制宣传进学校”等活动,举办消防知识讲座,举行地震安全应急疏散演练,印发《反邪教告家长书》、《防电信诈骗致学生家长一封信》、《防溺水告家长书》,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交警岗位义务执勤、“心头常亮红绿灯,文明交通伴我行”主题宣誓签名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坚持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召开法制报告会,用典型案例来影响教育学生,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对学生宿舍进行准军事化管理,系部聘请宿舍管理专职人员,学生处统一检查考核评比。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进一步加强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并配备专业人员,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一学年接受学生心理咨询300余人次,其中为2名有重度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德育校本教材《成长册》中,单独设立“身体心理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重塑自我。五是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能激发学生主体的潜能,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念。我校设立舞蹈、声乐、礼仪、书法、球类、武术以及各专业社团。社团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校内外的各项重大活动中都是最活跃、最出彩的群体,而且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六是正确处理好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我校每年召开一次家长会,分发各种宣传材料10000余份,帮助家长释疑解惑1000余人次,引导广大家长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探索德育的新方式,打造德育的新载体,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人才,泗阳中专率先在全省职校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现已成为泗阳中专德育工作的一张名片。学校采用“分步推进、螺旋提升”的策略,精心设计“宣传—接触—体验—固化”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先后邀请国家劳模陶海霞和省劳模熊翠花、孙卫国、谢友明等进校为全校师生做事迹报告,邀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511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防系统劳动模范戎建刚和省教育科技工会高校部副部长、举重世界冠军、省劳动模范崔文华来校参加劳模励志教育主题班会,还开展“劳模励志夏令营”活动,发放劳模励志读本《光照起跑线》,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劳模工作现场,并自制礼品慰问一线劳模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不仅创新了德育评价模式,而且培育了德育文化。劳模精神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新的精神力量。 泗阳中专“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教科文卫体工会原主席王晓龙和江苏省总工会副主席杨星云先后校调研 “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并表示努力将这种德育工作模式加以推广。省总工会马永清副主席在省总工会、省文明办和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江苏省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经验交流会”上听了校的汇报,对活动也给予充分肯定。省教育工会、盐城市教育局和连云港市人大也先后到泗阳中专调研“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 。活动还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县级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内部刊物报道宣传30多次;国家级和省市级报道10多次。

3.6党建情况。

泗阳中专党委下设四个支部,现有党员145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 在上级组织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传达了中央和省委以及市县关于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了学习活动的内涵,认真学习了党的有关纪律要求,并按照组织部署安排了全校教职工精准扶贫和“两学一做”演讲等工作。广大党员干部都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学习教育活动强化了党委及各个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了党组织建设,同时也加强了作风建设。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泗阳中专与企业密切合作,在各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最终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就业。企业在学校设立专家工作室,参与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教研活动,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建设及实习、实训的指导;参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讨论、制定工作,并对学校专业的设置、课程安排与操作技能提出具体要求与建议,使专业设置更具合理性,使学生的技术技能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以适应企业的需求。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我校先后与宿迁可成科技、泗阳千仞岗等企业共建了培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依托以企业为主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初步实现了企业生产、科研与教学、服务的有机结合。同时企业将与学校专业有关的部分车间或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双方共建“校内工厂”,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提供极大的便利。

4.2 学生实习情况。

泗阳中专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校内外岗位实践、企业顶岗实习逐步推进的工学结合方式,进行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完善学生实习就业体系。年内,与3家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冠名班”,和地区内2家企业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实现订单培养,根据企业不同需求,制定相应实习计划,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实训评价,提高学生实训、实习质量,真正做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

泗阳中专是泗阳职教集团中心校,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提供教学示范、教师帮教、实训基地作用。2016年提供教学示范课堂55节,教师帮扶106人次,接受域内职业学校学生实习2000人次。学校还积极加入省内职教集团,是江苏餐饮职教集团理事学校,江苏扬子江职教集团、江苏机电职教集团、江苏传媒职教集团成员学校,充分利用集团优势,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坚持技能为导向,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强化学生职场竞争力。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考试,毕业生100%取得本专业或相关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以上证书,其中20%以上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我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85以上,本地就业率60%以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以上。

5.2社会服务。

泗阳中专本着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响应终身学习号召,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工作,先后与财政局、劳动局、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建筑工程初级职称培训等行业人员培训,本年度培训人数达4400人次。以“传播实用科技,服务现代农业”为主题,切实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积极开展了送技术进农户活动,组织农业相关老师专家进村入户,为全县8个乡镇40余个行政村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受益群众1800余人。还依托自身优势,积极为地方企业服务,本年度先后为泗阳大酒店、万旭电在等企业培训员工达1000余人次,为我县地方产业做出一定贡献。

5.3对口支援。

泗阳中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帮扶促进其他职业学校快速发展。2016年,与西藏日喀则职业学校结成对口帮扶学校,学校将在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支持西藏日喀则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由于对口单招、技能大赛、专业群成绩突出,学校接受市内外职业学校——徐州丰县中专、宿迁市宿豫中专、宿迁市宿城中专、淮海技师学院等校观摩学习。学校还积极响应对口扶贫号召,与县内裴圩镇西沙等六个村形成结对帮扶关系。

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

泗阳县政府根据苏财教〔2014〕217号《关于提高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的通知》,年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为6000元(含免学费补助),其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本标准为1000元。均已拨付到位。根据《关于下达2014年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专项补助经费指标的通知》,项目投入资金为300万元,根据苏财教〔2015〕201号《关于下达现代化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职)专项资金的通知》,项目投入资金为300万元,都已足额到位。

6.2政策措施。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泗阳县充分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落实教师编制保障,打通教师建设通道,实现普职教互联互通。组织专门人员认真制定学校五年工作规划,把泗阳中专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省现代化专业群和省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泗阳县年度重点工作,并以制度来保障和推进工作落实。并与“三项管理规范”的落实有机结合,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机结合,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有机结合,与先进理念的提升有机结合,着眼实处,干在细处,倒排工期,提速增效,创建工作凝聚了全校教职工的工作干劲和工作热情。年内泗阳中专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项目通过创建验收,机电专业省现代化专业群已创建成功。

7.特色创新

 

案例一;“双螺旋”项目课程构建与实施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案例

一、实施背景

职教课改当前要着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教课程模式,而项目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动态修改、调整。同时,单纯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的项目课程体系有其局限性,例如开发周期较长,项目较大,典型任务的能力覆盖度不足,知识技能的迁移度、熟练度难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构建“双螺旋”项目课程来解决。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项目课程“双螺旋生存期模型”的要点是,项目课程分为螺旋型长周期项目课程和螺旋型短周期项目课程。长周期项目课程基于充分、深度的校企合作,以企业典型产品和服务为载体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而短周期项目课程主要依赖一线专业教师的校本开发,侧重于小型、微型项目,也可以是技能训练或任务本位课程。两种项目课程都借鉴了计算机软件工程学中的螺旋递进策略。在长周期项目课程中利用螺旋递进策略对课程开发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采取对策,进而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损害。在短周期项目课程中用若干相近的项目通过螺旋上升的策略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使学生在每一圈螺旋线上及时体验成功,这种成功感及时得到一次次强化,逐渐增加自信心。两个“螺旋”之所以合称为“双螺旋”,是因为两者互补、互动、互充实、互修正。

二、主要目标

1.构建体系。在行业专家参与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电子电器专业的能力标准,以“典型工作项目”为长周期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单元,构建“以典型工作项目为主体的新型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2.优化资源。构建螺旋型短周期项目课程,配套开发系列教学资源,并且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

三、工作过程

1.构建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长周期项目课程体系

(1)分析需求与风险

走访企业,调研人才需求。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调研,从全国电子电工电器行业的分布和大规模人员从业态势、到本地工业园区人才的微观需求,从学生家长的心态、到学生学习中阶段性的愿景,都是本专业开展专业调研的关注点。同时,我们联合行业专家,结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要求,搜集企业典型生产任务。并分析近几年这些典型生产任务变动的可能性,如果预测不会有大的变化,则纳入长周期项目课程的“典型工作项目库”。

(2)开发项目课程资源

在“典型工作项目库”中遴选重要的和便于教学实施的工作项目,在此基础上制定能力标准,由专业教师联合行业专家进行课程结构分析,制订课程计划。搜集、整理相应的工艺图纸、加工程序和工艺卡片等等资料,组成若干个教学单元,即“典型工作项目”,编写项目教材或改编已有项目教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教学工厂,和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

设置课程负责人,建立立体教学资源库。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先确定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负责人首先将一个任务材料做完,提供样板和建议,布置团队人员,按此构思搜集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成员完成的内容,课程负责人逐一审核、修改,再返回到团队队员手中,在加工后,作为课程成果发至网络资源库。其他成员在使用建成的初级库中,再加入自己素材及经验成果,纳入资源库,实际教学使用时,将资源库内容和自己教学成果再次设计后,应用于教学中。

我们组织9名教师参与《电子线路》、《电工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机电气控制技术》5门省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牵头《电子电路板维修技术》课程建设任务,相关教材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基础上,突出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特点。

(3)实施项目课程教学

我们以项目工作的实际场景录制视频影像;以工作环节中典型思路和工作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以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组织学科知识和生产性技术数据;以生产规范为基础,开展技能训练;以工作项目任务的完成,体验工作成果的乐趣;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拓展学生能力;以教学工厂、职业环境的模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习惯向职业岗位素养的迁移。

(4)积累与反思经验、课程评价

教学处和系部对项目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进行监控,收集经验,汇总问题,并结合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分析,对长周期项目课程进行重新评估,如有必要,进入“第二圈螺旋”进行修订。

(5)进入下一圈螺旋

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调研,形成专业常态化调研机制。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协调领导小组,由“一把手”和分管校长任组长,积极组织行业专家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来,并持续跟踪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对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评价、修订,使得此项工作呈螺旋递进状,不断获得进步和新生。

这种螺旋修订的过程可能经历多次。

2.构建短周期项目课程体系

(1)确定目标

长周期项目课程中不可避免存在问题或不足。短周期项目课程对此进行补充。短周期项目课程采用螺旋型,螺旋型短周期项目课程的原型之间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习者从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力为起点,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又以新任务的解决和新知识点的建构作为新的起点,这符合建构主义的认知规律。通过小项目的及时成功使学习者体验到胜利的欢喜,产生成就感。进而促进长周期项目课程的学习。

(2)资源准备

短周期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周期短,可以在简洁的分析之后直奔资源准备和教学实施。由一线专业教师编写基于工作过程逻辑的、配有“任务书”或“引导文”以及“项目考核表”的系列校本专业教材或教案。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校本专业实训室,

(3)教学实施

课堂采用“两主一线”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分组教学、任务单导学等,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行“过程考核”为特征的新型考核方式。

(4)师生反思评价

    教师设计评价表,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整理经验,分析不足,向教学处提交阶段报告,由此进入“下一圈螺旋”。

四、条件保障

1.校企合作,行业专家深度参与

    在螺旋型长周期项目课程的开发中,从企业调研到人才需求分析,从典型工作项目编制到课程内容选定,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实践,每一步均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我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领导、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管理体制,这是课程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保证。

2.领导支持,制度保障,专家引领

我校有着重视课程、重视教学工作的优良传统,历任领导都充分认识到此工作的重要性,时任校长亲自过问项目课程开发实施全过程,亲自主持相关的课题。我校制定了工作制度,教学处牵头进行前期策划,各专业系部形成“项目组”承担各个子项目。学校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开交流会、协调会、评比会、总结会、展示会,交流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我们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发挥本校专家的示范带头作用,还聘请职教专家来校开讲座、作指导。如果说校本教研是老师、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专家引领就是一面旗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是一盏航灯,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3.积极进取的高素质双师团队

在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工作中,教师具有重要作用。我校狠抓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确立了“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每学年安排到外地外校参加培训学习数十人次。学校组织刘光明赴澳大利亚进修,顾华明赴英国进修,庄德春赴德国进修,张永东赴新加坡专业研修,马晓月、吴玉琢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刘宇梅、乔维、张栾秋、赵闯、曹晓杰、陈蕾等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提升了建设规划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教学内容的课程建设能力。

我们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构建。电子专业现任18名教师,14人获得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余都获得高级工证书。教师中有LED工艺师、一级建造师、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电器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PLC高级工、电子电路CAD设计员,技能证书显现了多样化。在课程建设中,本专业教师来源院校、所学专业、所持证书多元化,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

抓教育科研,提升学术能力,引导教师达成“工作即研究”、“教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的共识。我们在课程开发工作中抓文化建设,强化团队合作,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在融洽、和谐的环境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4.加大投入,建设适应课改的实践教学环境

我校建立了多个大型现代化的实训车间,为“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准企业环境。实训车间、现代化技能教室、仿真室、生产性实习车间、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技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5.完善激励机制及专项资金保障

学校为促进专业建设,建立了各项激励机制,不仅对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制度性给予一定课时津贴,还对参加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师给予专项补助,调动了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在参加省共建共享的活动中,学校多角度、全方位提供教师参与活动的机会,专项资金及时到位,保障了课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构建了一种协调发展、长效动态的课程开发模式

在当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之下,我们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计划相互处在一种动态适应状态,每当出现偏差都会得到及时调整,还可据此及时协调教学进程与企业生产周期、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之间的时间或空间关系。经过螺旋型修正协调,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符合本校教育教学条件的课程。

2.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监控体系

学校实施校、部、督导室三级监控体系。教学处在监控体系中对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布置、检查、管理、指导,对监控、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监控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和师资等教学资源的配备利用情况,负责向各系部、处室反馈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状态信息。各部主要监控教学落实情况,重点监控和反馈本部课程建设与发展、教学计划实施状况、产学研结合、素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运行状况。督导室是学校独立设置的教学监控、评估机构,是监控体系运行的职能部门,主要监控与评价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履行职责等情况,对教学和教学管理部门制度实施及相关教学管理状况实施再监督。

3.培养了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通过课程建设,在本专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中高级工证书、计算机一级B高新技术证书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专项能力的提升,我们试点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子高级工的技能鉴定,26人通过技能鉴定,获得更高一级的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本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在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6人次。教师的技术能力也得到提高,技师获证人数增加,双师素质得到提升。15年1位教师获得省技术能手称号,16年14位教师获得技师技能等级证书。

我们依托课程建设,组织科技创新教育,成果显著,在2014年泗阳县职工建功立业杯竞赛中,我校电子专业分别获得“四项十佳”节能减排、发明创造成果奖4项。近几年本专业获得省级创新大赛及以上奖励项21次。

4.进一步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本地区光伏行业、节能制造行业、电子电器营销行业、电子电路电器制造业、电力运行维护、工业自动化管理行业广泛分布着本专业学生就业身影。

5.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1)通过参加协作组共建共享课程建设,在省内形成辐射。在参加江苏省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共建共享协作组中,牵头带领全省14所中职院校电子专业骨干教师,建设核心课程《电机电气控制技术》,建成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课程,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库进入共享应用。我们专业课程建设理念和成果,在全省得以推广和实践,以协作建设为契机,为成员单位培养了专业骨干教师。

(2)通过参加国家高职高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五个对接实践研究”团队,课程建设理念和成果在全国中高职院校形成辐射,促进国内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

(3)课程建设推动了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在相应领域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成效。

本专业实训基地顺利通过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省专家组验收; 本专业连续连续被评为宿迁市首批教科研基地;本专业教师3人次被评为省领军人物、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技术能手,2人次被评为市职教名师、3人次被评为市级专业带头人、3人次被评为市级骨干双师型教师,在本地区和省内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体会与思考

1.校企深度合作应向课程开发转向

我们要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备受关注。只有课程开发、课程建设获得卓有成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就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领域的校企合作比其它方向的合作更加重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扭转学校独立办学的思维模式,打破学科系统化的固有观念,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的必由之路。

2.要重视和采纳来自教学实际和生产实际中的经验

基层学校有一边实践、一边开发的教学改革便利条件,这样开发出的课程体系更接地气,更适应企业需求和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要能走出去、请进来,在行业专家指导下,立足本校,依托专业教师,重视和融合来自生产实际和教学实际中的经验。

3.新型课程体系和项目教学法,不可否认有其有限适应性

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倡导采用的项目教学法,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不是适用于所有专业和教学条件的。

 

案例二:创新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创新教学内容实践案例

一、实施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部署,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关于“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加快推进教学内容创新,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教材及资源库建设机制,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材知识立体展示形式融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对接产业需求。

学校利用国示范核心课程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高水平现代化建设,创新教学内容、构建专业情境、培养专项技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任务引导、工学交替、项目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建设途径,形成与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关行业岗位人才需求对接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实施过程

在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我们制定专业建设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结合地方行业产业需求,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注重创新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以基于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理念,我们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重点组织了《电机电气控制线路》、《电子电路板维修技术》2门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参与《电工技术》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电子专业教师创新教学内容编写出版的教材

1.专业调研机制建立

理论来源于实践,客观实际是理论落实的基础,定期进行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形成专业调研成果,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我们提出了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内涵的开展“五个对接的”建设思路,到2015年新提出的在全国开展两种模式的高考制度设想,都是对国家职业教育面临问题的解决和建设经验的拓展,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调研,从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电子电器专业的发展趋势、全国电子电工电器行业的分布和大规模人员从业态势、到本地工业园区人才的微观需求,从学生家长的心态、到学生学习中阶段性的愿景,都是本专业开展专业调研的关注点。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校电子专业在县经济开发区进行常态化的人才需求调研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制定专业建设计划、编制项目任务书,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形成专业调研常态化机制,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调研,及时吸收国内外的电子专业建设成果,本专业刘光明在澳大利亚、顾华明在英国、庄德春在德国、张永东在新加坡的专业进修成果、考察体会,都及时应用到专业建设中,学校和本县、本市经济开发区建立了稳固的联系,使的专业调研更加及时深入细致。本专业通过制度化的专业调研,形成滚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机制、专业调研同时使我们产生了创新教学内容的紧迫需求。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校电子专业在本地电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

2.团队建设

 课程建设离不开团队,在创新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自建了学校课程建设团队。我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电子专业教科研基地,承担了牵头宿迁市共建核心课程的建设任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的共建过程中,依托各校建设成果和对专业建设的独特见解,一方面是我们课程建设理念在历次研讨会中得到反复论证、完善,更重要的是,创新教学内容的团队增加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和课程实施实验学校。我们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开展了自己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鼓励、协助教师参与其它课程的建设,并将学校本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成果、理念在其它核心课程推广应用。从课程建设角度,我们共组织了9名教师参与《电子线路》《电工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电机电气控制技术》5门省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促进了我校电子专业团队的专业研究能力提升。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校电子专业参加省核心课程共建成果论证会

我们加入高职高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五个对接”研究实践团队,牵头《电子电路板维修技术》课程建设任务,多次参加专业建设研讨,教材在具有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基础上,又突出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特点。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电子专业参加核心课程建成果研讨会(北京)

3.创新教学内容

(1)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要求,引入企业案例、创新教学内容。我们根据企业工作岗位任务、提取典型工作案例。编写专业教材,建设教学工厂。以项目为载体、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为组织、设计教学过程框架。我们以项目工作的实际场景录制视频影像;以工作环节中典型思路和工作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以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组织学科知识和生产性技术数据;以生产规范为基础,开展技能训练;以工作项目任务的完成、体验工作成果的乐趣;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拓展学生能力,以教学工厂、职业环境的模拟、顶岗实习,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习惯向职业岗位素养的迁移。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职业岗位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实践的工作过程。我们通过企业化的项目、工作化的程序、技术资料性的知识、企业标准化的工艺等方面探索实践案例,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分别在本地企业、外地企业进行专业调研,以企业案例为基础,探索创新教学内容。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电子专业在开发区考察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和企业车间生产

(2)以课程负责人的方式,开展课程建设、建立课程框架。

我们在专业学科资源库建设中,先确定课程负责人,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负责人首先设计模板,提交团队讨论,针对提出意见,进行修改,确定基本模板。毫无疑问课程负责人设计的最初模板可能是行动计划、可能是具体操作示范,因此要求专业科学性、理念先进性和校本情况下的可操作性。例如,我们在建设《电机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数字化资源库时,将课程分成若干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为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第一步列举典型生产案例,团队教师收集、拍摄相应场景图片,摄制工作场景视频,作为数字化资源库素材。第二步分析案例中工作控制电路,收集、设计同类控制线路,选取典型电路。第三步,围绕控制线路中所用器材,研究期间结构、原理、技术参数及选用、使用要点。以实物图片、器件3D仿真图,展示器件结构特点。第四步,工作原理分析,以文字图片、及二维互动仿真,演示控制工作过程。第五步,选取器件安装控制线路,包含连接工艺、线路检测、故障排除、通电试车,安装实际应用线路。第五步,总结巩固。第六步,项目拓展,给出同类生产应用实例,应用知识和技能,设计电路、选取器件、安装电路、实现应用。

课程负责人首先将一个任务材料做完,提供样板和建议,布置团队人员,按此构思搜集素材,进行教学设计。成员完成的内容,课程负责人逐一审核、修改,再返回到团队队员手中,在加工后,作为课程成果发至网络资源库。其他成员在使用建成的初级库中,再加入自己素材及经验成果,作为字库纳入资源库,实际教学使用时,讲资源库内容和自己教学成果再次设计后,应用于教学中。

(3)建立与创新教学内容配套的立体教学资源库。

我们建立了和创新教学内容配套的教材、数字化资源库和校本专业实训室。在我校牵头的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中,我们根据课程建设理念,在基于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的基础上,利用资源库整合了企业案例、视频、图片、3D器件、模拟仿真实训及电子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同时,利用省共建共享机制,建立了核心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学校建立校园网平台、推进了我们校本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电子专业项目建设组利用校园平台,建立了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数字化资源库,做到校内教师共建共享,《电子电路装配与调试》《电机电气控制技术》等实训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资源共享,做到教学经验传承和促进了青年教师成长。

四、条件保障

1.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学校组织刘光明赴澳大利亚进修、顾华明赴英国进修、庄德春赴德国进修、张永东赴新加坡专业研修,马晓月、吴玉琢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刘宇梅、乔维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张栾秋、赵闯、曹晓杰、陈蕾参加省级骨干教师专项能力培训,提升了建设规划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教学内容的课程建设能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电子专业现任18名教师,14人获得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余都是高级工证书,电力进网许可证、LED工艺师、一级建造师、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电器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PLC高级工、电子电路CAD设计员,技能证书显现了多样化。在课程建设中,本专业教师来源院校、所学专业、所持证书的多元化,在使学习转变为工作的这一工程中,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的优势。

2.激励机制及专项资金保障

学校为促进专业建设,建立了各项激励机制,不仅对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制度性给予一定课时津贴,还对参加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师给予专项补助,调动了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在参加省共建共享的活动中,学校多角度、全方位提供教师参与活动的机会,专项资金及时到位,保障了课程建设的顺利进展。

五、主要成效和推广

1.高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课程建设,在本专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中高级工证书、计算机一级B高新技术证书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专项能力的提升,在2.0+0.5课程时序之间,我们试点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子高级工的技能鉴定,26人通过技能鉴定,获得更高一级的技术技能等级证书。教师的技术能力得到提高,教师技师获证人数增加,在科研促进教师职称及时晋级的同时,双师素质得到提升。15年1位教师获得省技术能手称号,16年14位教师获得技师技能等级证书。本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在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6人次。

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依托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建设,组织科技创新教育,成果显著,在县职工建功立业杯竞赛中,我校电子专业分别获得“四项十佳”节能减排、发明创造成果奖4项。近几年本专业获得省级创新大赛及以上奖励项21次。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电子专业学生在县建工立业创先创优活动中领奖

3.业务承接

通过课程建设,创新教学内容,建立了电子电器营销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持基地、电子电路装配与CAD创新工作室和用于业务承接、生产的节能灯教学工厂。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电子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生产场景

本专业,在学校支持下,还将通过导师负责制、公司管理制度、企业运行机制、在LED点阵、空调器等半成品商品,依托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建立营销、安装、维护一体化的运行机构;在成品电子电器建立物流、售后服务维修站;在电子电器制造行业、继续深化建立科技创新研究热点,承接外包业务、尝试项目开发。

4.促进就业提升

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本地区光伏行业、节能制造行业、电子电器营销行业、电子电路电器制造业、电力运行维护、工业自动化管理行业广泛分布着本专业学生就业身影,专业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效率和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课程建设提高了专业人才的专项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示范辐射

(1)通过共建共享课程建设,在全市内形成辐射。牵头带领6所中职校电子专业骨干教师,建设核心课程《电机电气控制技术》,建成具有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课程,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库通入共享应用,我们专业课程建设理念和成果,在全省得以推广和实践,以协作建设为契机,为成员单位培养了专业骨干教师。

(2)通过参加国家高职高专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五个对接实践研究”团队,衔接国内中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理念和成果在全国中高职院校形成辐射,促进国内中职院校的课程建设。

(3)课程建设推动了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在相应领域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成效。

本专业实训基地顺利通过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省专家组验收;本专业被评为江苏省新一轮品牌专业;本专业连续两届被评为宿迁市首批教科研基地;本专业教师3人次被评为省领军人物、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技术能手,2人次被评为市职教名师、3人次被评为市级专业带头人、2人次被评为市级骨干双师型教师,在本地区和省内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专业发展需进一步均衡

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实现平衡发展,是中职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经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泗阳中专重点建设专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依然存在部分专业与重点建设专业在师资配备、实训条件、课程建设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今后既要注重打造重点及品牌专业,又要注重专业平衡发展。要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在突出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其他专业特别是新建专业的发展。通过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全面提升非重点专业的办学实力,使学校各专业全面均衡发展。

(二)师资队伍需进一步优化

专任教师在中职教育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依然较少,专业领域领军人才相对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建设亟待加强,教师缺乏国际职业教育学习与交流。下一步要建立有效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争取省、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人、事业稳人、感情留人,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尤其是高端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同时利用多种形式,不拘一格选人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素质。制定师资培养规划,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加强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和引进师资经费投入,支持教师参加较为高端的学术活动,鼓励、支持广大教师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9.办学成果

本年度,泗阳中专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夯实,管理方式逐步转变,内涵建设健康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各项工作基本实现了市同类职校争第一、所有职校保三争二的目标。

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机电专业省现代化专业群创建成功,计算机专业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并申报建设省智慧校园项目。

校园精神面貌有了新提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督查和创建验收的领导和专家对我校校园及师生精神面貌都给与了充分肯定,11高职服装毕业设计展演“花的拼图”充分展示了职校学生的风采。

省级大赛成绩有了新突破,第七届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获得2个一等奖,取得了在该项目省级比赛一等奖获奖零的突破;第七届省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7个项目39人次取得2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6个优秀奖的优秀成绩,并被评为省优秀组织奖。

对口单招考试有了新收获,学校本科达线率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已连续三年蝉联全市第一,获市对口高考升学质量二等奖。

宣传水平有了新提高,结合第二届职教宣传周活动和招生工作,重新制作了学校宣传片,并上传宿迁职社网宣传稿件288篇,宿迁教育在线和县电视台也多次报道我校办学情况。

 

 

 


上一篇:泗阳霞飞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下一篇:泗阳县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以下是对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