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宿迁职社网 >> 职教动态 >> 职教风采 >> 浏览文章
戴林东教育杂感小品12 考试,应该走近教学
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试”便成了我国新时期教坛上最受人们关注的词汇。它甚至成为左右整个教育事业运行的“指挥棒”!面对这根擎着中国教育天幕的“指挥棒”,跟得上它转悠,学生就能考出“好成绩”,学校就能赢得人世间最美丽的赞誉;跟不上它的步伐、或者不愿紧跟的学校,就会因学生考不出“好成绩”而名声扫地。对学生而言,考试“指挥棒”能够划出一道“分水岭”,将学生无情地进行分野:有些学生因为抓住了“指挥棒”,在升学道路上就能旗开得胜、前程似锦;而抓它不牢的学生,在升学道路上就要跌跌爬爬、一路坎坷,甚至失去升学的路径,丧失人生发展的美好前程!所以人们形成了一条共识:考试能够决定人的命运。
既然考试能决定人的命运,那么人们就不能对考试稍有差池,即使不情愿亲近它,也得违心地、众星拱月似的“礼待”考试。时间久了,对考试简直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失去了警觉和清醒,失去了理智和思想。于是,“考试——﹥应试”便成了定势,牢牢地束缚住教育教学运行的步伐。我们的教育果真能够这么简单地直线运行的话,倒也省得不少麻烦,教师和学生只要能够老老实实地跟着考试“指挥棒”转悠,就容易地步入锦绣前程。然而问题并非这么简单!教育就是教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它更是陶冶人的性情和灵魂的活动。将教育框定为“考试——﹥应试”,显然不合情理,考试和应试毕竟体现不出教育的丰韵!又于是,素质教育的春风便拂荡起来。一方面搞应试教育,一方面又抓素质教育,教学能轻松吗?老师和学生能减负吗!
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是:素质教育实施了这么些年,到如今,已经没有哪一所学校、哪一个领导、哪一个教师敢理直气壮地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或否定,为什么教育的普遍现象仍然还是“过去的那个天、那个地”?为什么广大中小学教师仍然热衷于在“考试——﹥应试”这条直线轨道上滚动不停?为什么“考试”还像龙头那样牵动着教育大厦全身摇摆不止?我们在理论上已经没有任何疑窦,大家旗帜鲜明地高呼“正确”、“先进”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到底在实践中结出了什么样的鲜红硕果?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致力于其中的教育对流着明暗两股气流:素质教育是“明流”,与此相抵牾的是应试教育的“暗流”。素质教育并没有因为受到推崇而大张旗鼓,应试教育也并没有因为受到批判而偃旗息鼓。在较广泛的区域内,应试教育大有压倒素质教育之势。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在思想和理念辨析澄清的过程中,并没有正确地认识考试的本质,人民已经习惯于将考试与教学对立起来操作运行,使考试始终飘离于教学之上,考试与教学始终没有实现很好的“磨合”和“对接”。细想一想,我们的教育确实是在开着一个“大玩笑”:一方面通过“新课程标准”引领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倡导要强化素质,淡化应试;一方面又神秘无比地偷偷摸摸圈定几个出卷专家躲进“深闺”,挖空心机地出些跷蹊古怪的试题以显示自己的“高明”;结果教学实践中的广大师生到头来还得屈从于应试!这样两不见面隔离开来倒也省得教坛“惊心动魄”——事实却是:出卷专家们往往“手抱琵琶半遮面”,动辄跳出来摆出一副“亲和”的面孔,开个“高考机密”之类的铺子,贩卖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出什么题,真能告诉你吗?)。那些汗流浃背的教师们如获至宝,热血沸腾,惊魂未定便逼着自己的学生“吞”入腹中。结果学生大多消化不良,并未得到什么好处。
如此下去,怎么得了!考试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决不是教育的唯一。我们的教育除了追求考试以外,需要践行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考试与教学的“磨合”和“对接”上,真正让考试走近、甚至走进教学实践。“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科教育进入素质教育的光辉天地,考试则应该充分体现出这一鲜明的导向,与教学实践中师生们个性化、自主性、合作探究式的发展特点相吻合。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的考试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不少能够体现出生命光泽和人文精神的试题已经令人叫好,已经向一线师生的教学目标靠近。但是,这还仅仅是个趋势,考试与教学的“磨合”和“对接”甚或“融合”还任重道远。我们的教育应该揭开考试神圣、神秘的面纱,漏出考试鲜红的真面目。这样,学生拿到试卷,看到试题,就容易产生亲切感,生发激情,放飞思维和想象,在成功答卷的过程中体验出生命的乐趣。学生取得好成绩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考试情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能够让学生将和谐自然的心境带到平常的学习中去。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就真的成了素质教育,考试也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一枚晶莹的彩色雨花石,教师也就真的成了学生的朋友。学生没有了什么学习的负担,还需要谈什么减负么?
下一篇::评价职校生:我们有哪些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