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林东教育杂感小品10 教师发展有“磨”道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9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新课程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倡导教师主体追求个性化专业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养成优秀的职业品质。这些年来,我们的教坛涌现出许许多多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展现出教师成长的亮丽风采。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表者都应该认真学习楷模,汲取榜样的力量,将“有效”的经验融入自身的智囊,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生成能力提升和素质发展的内部机智,燃旺教育激情,振奋奉献精神,形成育人风尚,从而快速有效地实现自身素质提升。然而,教师专业发展涉及到知识、能力、情感、思想、人格等整体素质的更新和升华,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过程性的磨炼才能奏效。对教师个体而言,就要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强劲坚韧的“磨”力,练就过硬的教书育人的“看家本领”。教师素质修炼的“磨”力穿透在”磨”道中。

一、知识上要“磨”透

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知识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创新和发展。教师只有胜任教育工作,才能获得自身的良好发展。教师的职业价值聚焦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特长发挥上,只有强力打磨知识基础,透彻地理解知识,透熟地传授知识,才能让学生深透地学好知识。教师不仅知识要渊博,而且要厘清知识系统、知识层面的多维度联系,形成包涵丰厚的专业知识体系。除了具备学科知识(核心知识)以外,首先要着力充实教育知识,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增强创新探索的基础动力。其次要丰富政治知识,在人生态度上形成正确的政治倾向,坚持“以德为先”,养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再者通过学习、家访、校外活动、教学拓展等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深入社会,获取科学、正确的社会知识。另外还要掌握科学的生活知识,特别是健康的精神生活和先进的文化生活知识。教师只有广泛“磨”透知识,才能丰实职业底蕴。

二、能力上要“磨”强

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条件等有机结合形成的效应,是在完成教育教学活动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能力是自我修炼和持续发展的必需。新课程改革将教育教学的制高点由知识传授移向能力培养。要培养和发展好学生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全方位“磨”强自身的能力。教师的能力是“超越功利”的,它并非体现在获取比赛的“花环”和业绩的“桂冠”上,而是孕育和勃发在教育教学自然生态之中。教师的能力结构穿透着思想认识能力这根红线,表现在对教育万象的洞察、教育规律的发现和教育真谛的追求上。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两者“共振”效应有力反映了“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课程建构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行为反思能力、效益评价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增强自我解剖能力,敢于真实地解剖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真实地认识学生,才能在教书育人中向自己“求真”,在德、智、体各方面不断地更新自己、超越自我,放大自身积极的引导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科研探索能力,适应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素质的“并蒂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融为一体,成为教师能力晶莹的结晶。能够勃发教学亲和能力,增强对学生的爱心驱动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通过亲和学生“磨”热情感,成为教师发展的鲜活动力。

思维上要“磨”快。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和认识过程,是问题思考的理性提炼。传统的对应于以“搬运知识”为旨归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封闭、固定、机械等特点,催生出“简单”、“粗暴”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的运行生发出“有序和无序”、“确定和变异”、“静止和发展”、“规范和创新”、“模式和超越”等涵盖深广的矛盾律,教师的思维方式也由简单转向复杂,生存和发展机缘也由“操作”和“依赖”转向“探究”和“创造”。信息时代提升了教育教学的信息价值,教师实现教育教学创新发展,需要获取五彩斑斓的有效信息,包括书本、网络、生活、社会等信息与学生主体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等信息,并且能够驾驭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和提炼。教师只有形成敏锐快捷的思维状态,才能生成灵动活泼的教育机智,建构和运用有效的信息联系和价值辨识的教育机制,全面适应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发展需求,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优质、高效、和谐、健康地发展。

教法上要“磨”熟。教师要遵循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教学方法论,不仅对教育教学常规方法驾轻就熟,而且能够创造教育教学新方法。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功用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上,而且体现在情感的渗透、心灵的培育和人性的陶冶上。在教育教学方法的吸纳与运用中,要突破方法的功能价值,清晰地认识方法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和逻辑联系机制,从而找准方法选择和使用的机缘。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是经过实践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建立、健全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有效范畴和适用对象,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含量,但都不是万能的。遵循不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方法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在正确、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将传统的和现实既有的方法转化为灵验的个性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方法的变革。教师发展包涵着教育教学方法的形成、成熟、改进和创新,映证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面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培养。教无定法,但教贵得法,教育教学对象个性特征千差万别,教育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教师应该“磨”熟教育教学方法,在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造上得心应手。

情感上要“磨”热。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教师情感是教师在社会交往和教育工作中产生的态度体验。教师情感很丰富、很广博,包括亲情、友情、学情、爱情以及师生情,其中在温暖、和谐的情感基调中,师生之情尤为圣洁和伟大。“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感炽烤着爱心,闪烁着大爱的彩色光芒。教师性格特征不同,但在教育情感上都要“磨”热,要善于养成和恰当表达积极的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渗透情感教育,以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形成和谐、温煦、融洽、感人的教学氛围,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教师的情感生发于温暖的心田,加强情感修养,能够冶炼自身气质、升华自己人格、增强教学效能,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掌握情感生成、调控、表达机制,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抑制、化解消极的情感倾向,激发、放大积极的情感力量,养成教书育人的情感智慧,不断提高情商水平。教师情感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自觉养成的。教师通过对自身职业的正确认知,产生旺盛的职业兴趣,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生发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从而迸发出穿透障碍、滋润灵魂的情感力量。

思想上要“磨”深。教师思想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维活动,是教师在探索教育规律、创设教育方略过程中形成的观念、理念和理论。思想是教师的灵魂根基和精神支柱。正确的思想,可以照亮教育教学实践之路,催发教育教学发展动力。教师思想素质不高,就实现不了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培养不出素质健全的人才。新课程推进不仅要求教师提高智能水平,更加要求教师铸就思想大厦,彻底冶炼思想观念,不断“磨”深思想认识。教师的思想体系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可以分为基础思想和个性思想两个层面。从教师发展过程着眼,先是形成基础思想,而后形成个性思想;从教师素质状态审视,基础思想和个性思想则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的基础思想源泉来自传统的继承、既有理论宝库的吸纳和别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对此,教师要坚持科学的“拿来主义”,真诚地“拿来”为我所用。教师个性化的思想认识,则来自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科学探索,通过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审察和现实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创设有效方略,在有效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理性价值。

关系上要“磨”合。教师关系是指教师在职业运行中与其他主体之间产生的联系。教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具有独特的关系学特征。教师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主体修身养性,生成和保持赤诚的情怀,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为学生健康成长播洒温润的阳光雨露。所以,教师的关系状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教师关系网络中,主要包括与学生的教学关系、与领导的组织关系、与同事的合作关系、与家长的配合关系、与朋友的交流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教师的核心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催发积极的力量,促进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在师生关系的“磨”合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贴近学生,以火热的爱心和纯洁的情感培育学生感恩之心,与学生心心相映,携手、合力发展良好的教学关系。在发展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自省”、“自控”,及时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人格修养,发挥正确的导引作用。同时要有包容之心,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学习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方略,建构和发展师生之间良好的个体关系。


(作者:泗洪中专 戴林东 编辑:sihzz)
上一篇:教育勿恶“小”
下一篇:教育语言勿庸俗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