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林东教育杂感小品8 教育莫作“模式”秀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9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戴林东教育杂感小品8

 

令我遗憾的是:许多人都戴着“模式”光环摇来晃去,而自己从教数十载,虽然悉心创造却始终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模式”来;令我欣慰的是:许多人被“模式”怪圈套住不能自拔,而自己却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教育本来不应该有什么“模式”。于是,我不妨充当一回《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不懂事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大声疾呼——

教育莫作“模式”秀

 

“模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的“标准性”决定了创“模式”或套“模式”的操作,适用于那些技术性工种。而教育是世上最为高深的一门艺术,比起技术性工种,它最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因此,很难用“模式”套住教育的翅膀。有幅题为《教育》的漫画画的是:一个匠人干劲十足地把和好的泥团嵌入人体模板,复制出一尊尊虽栩栩如生却千人一面的泥塑人;匠人脸上洋溢出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对“模式”教育给予了真实的揭露和大胆的讽刺。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模式”之风愈刮愈烈,几乎遍及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大至教育体制改革模式、教育管理模式、课程改革模式、学校办学模式、学校德育模式,小至班级管理模式、学生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科教学模式等等,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素质教育模式,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围绕“模式”在苦心作秀,能者创而弱者套,似乎有了“模式”,自己的教育思想就成熟了,教育行为就成了样板;走到哪里,自己都是一个“角儿”。

以教育的“发展”真谛去审视,不难断言,在教育的自由天地里,“模式”族不但很难实现自身的大发展,而且对其他教师和学生以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将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模式”容易让教师固步自封。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世上最神圣的职业。它的神圣的光环是靠学生“生动活泼”的光泽折射出来的。在教育航程中,教师要带着学生一起进步进步再进步,发展发展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完善教育策略和行为。可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职业机智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有了教师的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这应该成为定律。

教师的教育运作一旦模式化,就很难与“发展”结缘。固然,在创造“模式”的过程中,也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也留下了教师的“发展”轨迹,但“模式”形成的过程与动态的教师发展过程是背道而驰的。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接触一批批不同的学生,面对一张张不同的面孔,陶冶一颗颗不同的心灵,教师必然要以自身灵活的教育机智去应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教师的教育行为一旦被“模式”套住,便很难适应这些变化,管理也好,教学也好,都很容易陷入僵局。实际上,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成熟的思想和独特的认识,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或宝贵经验,我们不必硬性地把它们定格为“模式”,而应该以此为参照,以此为基础,在新的教育过程中求得突破和提高,以使自身的教育行为实现不断地完善。

实践中,不少名师、大家都创出了自己的“模式”。但他们的“模式”却套不住自己活络的思想。他们的教育行为形成“模式”之后,便不失时机地去改造自己的“模式”,进而又创造出新的“模式”来。这些“模式”对于大师们来说,不过是个“牌坊”。他们对“模式”的否定之否定本身,就否定了“模式”的存在。然而,许多未成熟的教师为了尽快成熟,却风起云涌争相效仿起大师们的“模式”,人家给学生的作文打上几百分、甚至上千分,自己也就不顾实际炒作起来。但事实上,他们在效仿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大师们的“模式”到了他们手上并不怎么灵验。其实,他们学到的仅仅是形式和皮毛,大师们“创新”的思想精髓却被他们忽视掉了。还有一些人,想当然办事,关起门来造车,从理论上找一些“尚方宝剑”,从大师们那里采来几束“花朵”,再发挥一番自己的想象力,拼拼凑凑便成了自己的“模式”,于是便有了炫耀的“品牌”,便有了招摇的“底气”。用这种精神去谋求“发展”,实际上是教师的悲剧。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地发展。而有些教师习惯于用“模式”套住自己的学生,限制住他们的视角和手脚,更限制住他们的思维。将“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提供的现成内容和“标准”答案,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这些教师全然没有认识到,所谓的“标准”答案,是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推导出的结论,学生往往习而不得,生吞下去难以消化。有的教师拿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训导学生,让学生跟着自己亦步亦趋。学生不按自己定的“模式”来便被视作“越轨”。他们全然忘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试想,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东南西北中各不相同,怎么能用同样的“模式”去让不同的学生套用呢?又怎么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生龙活虎的学生来呢?

    “模式”怪圈也同样能够套住办学者的手脚。有些领导一方面致力于“特色学校”的创建,一方面又天南海北地采撷人家的“花朵”。在教育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校常常将城里的戏拿到乡村演,或者将乡村的戏拿到城里演,搞得老师和学生无所适从。我们应当承认,教育改革确实需要“走出去”和“请进来”,但需要学习的是人家的实质性的东西,诸如先进的思想、观念、方法等,而不是“模式”化地去照搬照用。不切合实际地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是永远也创不出“特色”来的。最让人忧虑的是关于学校“三风”的建设,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但内容都大同小异,都是那几面旗帜,看不到多少地方色彩,因而也就不太鲜艳。实际上,不同地区的学校,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都应该独树一帜地建立起自己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如此才能创出学校的“特色”品牌来。

“模式”使教育变成一潭死水。长期以来,我们深恶痛绝地抨击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但我们也深切的感受到,大家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怪圈。潜入课堂看一看,教和学仍然是过去的老面孔,教师依然是“圣人”,学生依然是被牵着鼻子走,课堂依然是一片死气沉沉。对新课程标准,人们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和认同,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它的实效性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显现出来。不少地方赖以炫耀的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虽然在浩浩教海中也激发起朵朵耀眼的浪花,但毕竟没有掀起滔天波浪,事过境迁又恢复沉寂。因此,有人戏称:这些课是“装潢课”,是演戏给人看的课,并非真正的育人课。近年来,人们都大喊“创新”,但在“模式”怪圈中,人们始终很难创新;因为人们还没有普遍地认识到创新之路要靠自己独具的慧眼去发现,创新之路要从自己的脚下走起,要在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中去开辟,要靠自己所教的学生支持才能开辟出来。而这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摆脱种种“模式”的束缚。只有如此,才能走出自己的教改之路,才能让教坛鲜活起来。

教育本来不应该有什么“模式”。“创新”之路应该是一地一个样,一时一个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数。就是同一个人的教改内容和方法,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去定格。如果定要创什么“模式”,那也要让“模式”成为滚动的光环,保持螺旋式升腾的态势。切忌使“模式”变成怪圈,套住人们发展的思维。


(作者:泗洪中专 戴林东 编辑:sihzz)
上一篇:教育之“名”要符实
下一篇:教育勿恶“小”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