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宿迁职社网 >> 职教动态 >> 职教风采 >> 浏览文章
戴林东教育杂感小品7 教育之“名”要符实
“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评选和挂牌被成为当代教育的“三名”工程,是我国教育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的里程碑,对教育品位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三名”主体的产生,是要经过严格的评定和审批的,无论是“名学校”,还是“名校长”、“名教师”,都要持证在手,“名”出有据 。创了“名牌”的学校,可以向社会大众公开挂牌经营;成了“名牌”的校长和教师,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学生和家长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艳丽的风采。将真实的“名”气张扬出去,应该属于教育宣传的一种诚信行为,毫无针砭之理。
客观上讲,每一所学校都做出了这样那样的成绩,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都有领先的过人之处,都具备了一些出“名”的资本。但在政策规范中诞生出来的“名学校”、“名校长”和“名教师”,是教育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全面认定的价值体现,并非是这些教育主体(学校或人)的哪一个方面、哪一块工作“亮点”的筛选。如果把握不住这个天平,那么在“三名”评定中就难免失之偏颇,体现不出公正和公道来。
然而,也许是因为这些“名”气在世俗的社会环境中确实大获彩头了,所以近些年来,几乎每一所学校都费尽心机创“名”、争“名”、甚至抢“名”,以致教育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的教育“名牌”。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名不符实的学校、校长、教师,获得的只是“名”牌,而决不是“名牌”!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有证不实。由于在评选操作上过于简单化,许多地方将“名学校”的荣誉锁顶在区域内的“重点”学校,其它“非重点”学校根本没有成“名”的缘分。按照这样的思维和操作定势推导下去,“名校长”当然是那些“重点”学校的校长;“名教师”也当然主要从“重点”学校中产生。而那些所谓的“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等级别,在很大程度上是采取传统方式、发挥教育行政力量强行划定的,并没有将“重点”与“非重点”的界线定格在“教育质量”(绝不是“升学数量”)的高低上。所以,虽然是经过评选产生出来的“名牌”,有的却并不能证明它就是当地理想教育的“领头雁”。他们即使“名”证在手,也是劣等或劣质的,难以成为“铁证”。
二是无证假冒。教育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本来是好事情,它有利于促进学校之间在竞争互动中实现突破性发展。然而,近年来有些地方教育竞争处于无序的状态,学校之间相互火拼趋于白热化。为了生存,有些没有经过有关部门认定的学校也自行打出“名”牌,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浑水摸鱼,让广大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莫衷一是。这些无证的假冒“名”校,在对外宣传上采取“披沙沥金”的方法,尽可能将学校的“闪光点”和“光明面”挖掘出来,一味地抓住成绩和特长大加作秀。有的假“名”校将所有教师都变成了“名”师,一次公开课得奖、一届学生考试成绩突出、发表了一篇论文、一个课题结题等,都能把有关教师涂抹得满脸通红,变得“超凡脱俗”。从最近几年的招生市场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流”的,所有的教师都是“超人”,“名”气震天响,身价比天高!
身价高了,自然选择“名校”和“名师”的费用就水涨船高。也几乎是所有的“名校”或“名”校,在涉及收费的时候便“名”声扫地,失去了“名家”风范,毫不脸红地与学生和家长分文必争!收一个学生要大几千块钱,甚至上万块钱,血盆大口一张吓死人,根本没想到这些钱是老百姓用多少血汗换来的。在许多学校里,“名师”或“名”师们自然也是值钱的角儿,他们带的是“实验班”、“数奥班”、“双语班”、“特长班”等等非一般的学生,这些班级的学生收费要大大得高于普通班。深知内情的人感叹道:“其实,这些班与普通班的师资差不多,课程开设都是一个样,差别就是收费不一样!”
目前,学校办学中的最大难题就是招生,而出现于招生宣传中的“名牌”效应非常明显。真“名牌”吸引社会公众倒符合情理,问题是那些“假冒伪劣”的“名”牌,在社会上造成的危害相当大:一是让许多不明真相的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花了大价钱却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回报。二是令教育服务失去诚信,在铜臭味太浓的教育氛围里,许多家长对学校只能提心吊胆,虽然花大价钱“购买”了学校的教育服务承诺,但总叫人放不下心来!事实上许多学校确实叫人不能放心。今年高考,有一所“名校”学生普遍没有考好,许多“名师”或“名”师手下的“高才生”落选了,有些家长找到学校“秋后算帐”了:当初你们不是保证我们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吗?是的,按照入校时的学生“中考”成绩,进入“名校”“名师”或“名”师手下的学生确实应该有个好奔头、好前程。但是,事情总是千变万化的呀,谁叫你家孩子没有学好呢!在学校的天衣无缝的辩解下,家长们瞠目结舌!
笔者认为,招生竞争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因为竞争压力大而 “疯狂” 到了不顾诚信原则、肆无忌惮地去进行行骗的程度,那就是教育的失常了。时下教育市场上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校钻营“名牌”效应,以招徕生源的做法,无异于“坑蒙拐骗”。对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商品尚且能够实行法律制裁,难道对培养接班人的教育“名牌”市场的“假冒伪劣”就能够听之任之、不能给以有力的打击吗?
教育到了自我清醒的时候了。提请玩“名牌”游戏的学校和教师深思,教育上的“假冒伪劣”是对人民的犯罪,是对国家和社会的犯罪——这种教育犯罪,罪不可恕!
下一篇::教育莫作“模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