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宿迁职社网 >> 职教动态 >> 职教风采 >> 浏览文章
戴林东教育杂感小品3 教育永远需要“奉献”
教育永远具有“奉献性”,这是教育的育人本质所决定的。教育的伟大和神圣体现在对人类灵魂的塑造上,体现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和关怀上。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最大升腾,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爱”的阳光雨露中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宽阔的胸怀、宏伟的理想和旺盛的精神,应当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把“奉献”当作生命的第一要素。
可悲的是,当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和充实“奉献”内涵的时候,教育的“奉献”精神受到了极大冲击,有些教师被市场经济大潮冲昏了头脑,认为讲究“奉献”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不求回报去“奉献”是不合时宜,因而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淡化了教育的“奉献”的内涵,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世俗的功利和平庸,有的甚至惟利是图、俗不可耐。这些教师在学校分配任务时斤斤计较,工作还没做就先谈报酬和待遇,你给多少好处我就干多少事情,不给钱就不干,“你奈我何”?对自己学科教学以外的活动、事务等一概无心过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这些学校整体性工作非得干不可,那么学校就得用“加班费”为诱饵。正常的上课坐班要谈津贴,带一节课就得给一节课的课时津贴,超过标准的课时还要翻倍索取报酬。上完课以后就离开学生,学生往往很难及时找到教师询问有关学习问题。学生在课堂没掌握好,那就到课外、校外去参加补习班吧!许多教师在校外都从事学差补习,以获得额外收入。有的学生需要特殊辅导,家长首先考虑的是要用多少钱请多么好的教师,教师给学生辅导过了,拿了钱、物等心安理得。近些年来,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许多方面都维系在物质利益上,很少能见到这些教师能够不计个人得失而全身心投在学生身上的激动人心的感人现象。庸俗的教师产生于庸俗的学校环境,许多学校为什么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说到底就是缺失了可贵的“奉献”精神!学校对教师教育缺少了“为人师表”的说话本钱。正因为少了纯洁和高尚,而多了龌龊和庸俗,所以我们的教育患上了诸多创痍;正因为少了奉献,而多了索取,所以我们教育的声誉才受到影响。
诚然,当今的教育已无法让广大教师在混沌的愚昧里做受煎熬的苦行僧,我们也提倡教师应当追求合理的回报。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确实引入了市场机制,教育服务早已不是没有代价的,教育获得的经济收入已化为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教育已不见过去那种“弱不禁风”、“瑟瑟发抖”的可怜相,而是以规模化发展的势头向前推进着。笔者认为,教育永远需要“奉献”,教师要永葆“奉献”精神。当今,我们在追求合理回报的同时,千万不能丢失了“奉献”的精神,我们还是要常常讲一讲教育“奉献”的行为的。因为我们毕竟从事的是用爱去培育下一代的光辉事业,孩子们是需要我们“奉献”出爱的温暖的,没有“奉献”,爱也就成为空话。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已得到长足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早已“旧貌换新颜”,老百姓的腰包也已经逐步丰赡起来了,但是,我们还应该牢牢记住还有许多人在温饱线上辛勤地努力着,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存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有待开发,即使是发达地区、繁荣城市也还有不少下岗工人、无业游民,他们还在为吃饱肚子、穿暖衣服而发愁。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教育在向社会提供服务伸手要钱的时候有没有颤抖?许多教育人士对此已经麻木不仁,认为教育不是慈善机构,在付出的同时理应得到回报。许多教师也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毫无人情味地向学校、向家长追求着回报。我们不是反对教育追求合理的回报,而是反对教育追求不合理的回报,反对教育一味地去追求回报。
我们的教育到了彻底反省自己的时候了,我们的教师到了彻底反省自己的时候了。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我们不能空谈思想进步、观念更新,更要关注行为的“跨越”。这里讲的行为的“跨越”既包括对自己的陈腐习惯、传统定势等的否定,从而产生符合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充分发展的新的行为模式,也包括在改革的行为中充溢出“奉献”的精神。对那些经济贫困的学生,我们的学校应该深出温暖的手,我们的教师应该献出无私的爱心。决不能因为贫困而造成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可以采取减费、免费或者资助等办法促进优质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即使需要考虑教育运行的经济学问题,我们也不能丢失教育的“奉献”要义。应该认识到,假如我们的教育付出与回报能够达成量化关系的话,那么教育的付出应该远远大于所获得的回报。因为教育毕竟是全民性的公益事业,教育毕竟是良心活,而良心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我们提倡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就意味着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心血投注到学生身上。这些时间、精力、心血凝聚而成的“爱”恰恰是金钱买不到的。正因为金钱买不到,所以才成就了崇高的师德。只有胸怀大志、不计个人得失,我们的教育才能荡起“奉献”的春风,教师才能扬起“奉献”的风帆。也只有这样,教师才反璞归真、身正为范,教育才不会让老百姓寒心!
下一篇::面对国旗岂能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