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舌尖的传统文化

时间:2015年10月30日 信息来源:宿迁经贸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奇怪的是,对于这篇文章我一直想不出开头。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出现在我眼中的,而是深深存在于我的味觉中,流淌在我的舌尖。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流传下来的最为重要的东西之一,就是中国对于吃的文化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成就了中国从南到北不同的饮食文化。而正是这南北地域的差异,让这南方北方的中国人享受到了截然不同的丰富食物。

在中国的北方地区,麦子作为那儿的主粮已有上万年的历史了。即使现在的交通已是非常方便,北方人对于食物也做到了想吃什么几乎都能吃到的程度,可还是影响不到面食在北方甚至全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在中国,谷物加工也有上万年的历史,从麦子流传到中国地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的地位。

我的家乡是江苏北部的一个小县城,虽说江苏是鱼米之乡,可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玉米面和麦子面却是我们那里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主粮。

在我的记忆里,每每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奶奶总会首先想到包一顿饺子。饺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在中国人心中饺子也是团圆的象征。中国人农历上的大年三十晚上除夕夜守岁时或大年初一清晨,家家户户都要端上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那是一个家庭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的作用并非普通的食物,而作为药用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所以在冬至的时候,有些人家依旧会保持着吃饺子的传统,以预防冬日“冻耳朵”。

煎饼是从山东流传出来的一种由红薯粉或玉米粉,或是各种晒干谷物的粉末制成的一种极薄的饼食。它是将五谷杂粮磨成面糊,倒入烧热的鏊子,用煎饼筢子摊平烙制而成。在我们家中,奶奶买得最多的是玉米煎饼和小麦煎饼,那种香脆的口感伴随着我的成长。

面饼,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也被称为大饼,我曾听别人说过:大饼是我们这个地方的特产,它没有过多的花样,就是一块又大又圆、烙出来的面饼而已。我们日常可以买到的大饼一般有三种:甜大饼、芝麻大饼和原味大饼,而我从小到大,家里从未买过甜大饼和芝麻大饼。奶奶说:“烙出来的大饼本来就是又香又甜的,为什么还要加糖和芝麻呢?”就是这个原因,让我们家几十年的饭桌一直被原味的大饼占领着。

在小时候,我最爱吃的食物不是煎饼、不是饺子,也不是奶奶最爱的原味大饼。那刚出炉,热腾腾、香喷喷的肉包子,是我的最爱。无论是著名的开封灌汤包,还是小巧玲珑的上海小笼包,就算是家里日常包的包子,我都觉得无比的美味。儿时的我一边吃一边想:是谁发明出这么多吃面的方法呢?长大后得知,这要感谢诸葛亮啊!

包子,原名馒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此,在民间即有了“馒头”一说

这样看来,中国的传统食物好像都有一个传说,传说的真假现在也无从考究。但无论是真是假,这些食物都流传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了,它可以写成字,书写在纸张上,但它更多的是存在于中国人的舌尖上,脑海里,那是,传统的香味。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食物,这就是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它在我的舌尖上流淌。

上一篇:风雅江淮·百年流芳
下一篇:甘为人梯大爱无言做有大爱的教师
(作者:姜晶晶 录入sqjm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荐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