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江淮·百年流芳

时间:2015年10月30日 信息来源:宿迁经贸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我的家乡沭阳是远近闻名的花乡,更是苏北著名剧种——淮海戏的发源地。淮海戏以她那独有的乡音雅韵,醉入我的骨髓,更醉了一代又一代的苏北人。

但凡在街头巷尾,偶然听到一两句唱词,我都驻足聆听,直到那声音在我耳畔消失。随之,心头便涌上了一股淡淡的寂寞与无奈,紧接着哼上几句,如若唇润苦茗,酒落愁肠,或苦涩或断逸。她是传统的瑰宝,她更是抚慰心灵的绸帕。它像传统的精灵,经典、娇俏飘逸略带粗犷,淮海小戏是美的,是醉人的,是灵动的,也是豪爽的。那飘动的裙裾、飞扬的水袖,淡淡的脂粉,戏里女子的一颦一笑,似真似假的如梦人生,一段段泣人泪下的拉魂腔不断向人们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春花秋月,荡漾着淮海大地的风土人情。

淮海小戏对于我来说是一场熟悉而又陌生的梦……我之所以会喜爱它,和爷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小,我一直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每晚坐在爷爷的大摇椅上摇摇晃晃听着小戏,伴着爷爷收音机里那浓郁独特的声腔韵味憨憨而眠。淮海小戏也就这样在梦中钻入我的心里,半梦半醒,半痴半醉,那熟悉的绕梁余音像一缕缕清风飘进我的梦乡。

 爷爷是个不屈不挠的戏迷,爷爷说,在他小的时候,随时都有淮海戏的拉魂入耳,路上,田间地头,甚至有的人吃饭时,都不忘哼上几句;夏天的夜晚,是属于淮海小戏的,街头巷尾,地上放一张芦席作为舞台,一条长凳乐队坐着,四周围满了自带凳子的戏迷,淮海戏那独有的韵味就在这夏夜里回荡

在我的童年,每年古庙会到来的时候,总有一个戏班子来唱四五天的淮海戏,《皮秀英四告》、《王婆骂鸡》、《金玉奴》等传统剧目是少不了的。一唱就是好几天。爷爷也总会带着我去看戏。这时候,男女老少们欢天喜地,东家请来了姥姥,西家拉来了姥爷,男女老幼,搬着板凳,早早来到戏场,抢片儿好地方坐下来,边说边笑,等着好戏的开演。白亮的太阳光四处泼洒。热烘烘人如同在蒸笼里,潮湿闷热的空气弥漫每一个角落。知了躲在树丛没完没了的聒噪,太阳总是依依不舍地落山了,空气总是有一股热流在躁动。不大的空间人头攒动,彷佛闻得到汗黏在皮肤上的咸味,也能听的出人挤在一起皮肤摩擦的声音,小孩的哭闹声,闻得到清凉油的呛鼻味道……他们愿意将就自己喜悦和快乐,在这里同绽放。

戏终于开演了,仙山云雾飘渺,红灯笼模糊了半边天,锣鼓喧天,依依呀呀,舞台上的演员们个个涂脂抹粉,穿着水袖的衣服,袅袅娜娜,头上的珠鬟玉翠熠熠生辉。唱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大家心醉神迷。舞台上的丑角最令我印象深刻,滑稽的动作,明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我 “哈哈大笑。看到忘情处,老人们不禁老泪纵横,按住了口鼻,唏嘘作气。沉淀下来的传统在过去静静的荒凉岁月中开着浓郁的花香,一曲散尽,如梦初醒,家乡的淮海戏,你一路走来,见证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你的水袖在家乡的风中挥舞,那戏台上的满天星星,伴着我走过童年,走到今天。深深聆听,细细品味。穿越千年,梦回从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切仿佛从梦境中刚苏醒一般。耳畔犹萦绕着“……打渔之人偷我鸡,网网打的癞蛄子……”这是《王婆骂鸡》中的经典唱词,此唱段,唱出了淮海戏的渊源,她来自民间、来自草根,她浓缩着人生最深切的体会与感悟。它展现着人情的美、精神的美、文学的美,让人在细细品味之余不禁发出一丝感慨,几分惆怅。让人不知不觉间喜欢它的至情,至善,至美……

时光总是无情的,不断抹去岁月的痕迹,至今已有240年的历史淮海戏,在当代时尚文化和现代媒体的冲击下,逐渐衰落,想学能唱的人已经不多了,听众也是越来越少。很多人在呼唤着她的回归,传统需要传承,作为淮海戏传承人的王美娟来说,她有义务将淮海戏更好地发展下去,她在沭阳第一实验小学开辟淮海戏传习所,让淮海戏驻进校园,走进课堂,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传统的戏曲艺术中小学生之间发芽开花结果,陪伴她们快乐成长也让更多的成年人通过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视角,发现淮戏艺术独特魅力,快乐地接受淮曲,爱上曲。

于是我们看到了青春版的华丽重生,看到了传统淮海小戏的凤凰涅磐,这一切都在展示着这门传统戏曲艺术独特生命力。

沭阳第一实验小学原创淮海戏《三借芭蕉扇》在第三届"国戏杯"全国戏曲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他们由京剧《沙家浜》创新的淮海小戏,在戏曲頻道家喻户晓。如今我们高兴地看到,淮海戏经长存于中华文化的血脉和家乡民俗文化的熔炉。使传统的淮曲得以更好的延续与发展。

曲韵江淮百年流芳。淮海戏以其特有的独特韵致将我的内心触动,淮剧这一展现家乡精魂的文化遗产,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淮海戏发源地的沭阳人,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成为淮海戏的忠实粉丝,为家乡剧种代代流传,发扬光大,奉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上一篇:做一个追梦少年
下一篇:流淌在舌尖的传统文化
(作者:耿芮 录入sqjm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荐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