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天下

时间:2014年06月06日 信息来源:宿豫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读《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有感

    【内容摘要】“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继承发扬这一信条,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爱教学就像爱自己的身体、爱学校就像爱自己的家,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我们共同努力奋斗。
    【关键词】爱满天下 爱学生 爱教学 爱学校
    从教12年来一直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教育的本质,但读完《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后,我又一次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感动,同时也为自己的浅薄的认知所惭愧。
    我自认为我是爱学生的: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课后,我经常给后进生补课;生活中,我关心贫困学生的生活。但我真的做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爱满天下”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陶先生一生努力实践着的教育信条,我怎么可能轻易地达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自认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但孩子们眼中的我是爱他们的吗?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体罚、不关心、区别对待、讽刺……”这些场景在以往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出现过,我努力地做到爱每个学生,但有时爱的方法、方式可能需要不断地改进。
    陶先生的“爱满天下”是大爱,而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爱满天下”不仅仅要求我们要爱学生,而且要求我们爱教学、爱学校。
    一、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
    刚工作之初,对工作充满激情,由于和学生年龄差别不是太大,所以我努力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也许是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不了解,所以很快班级的管理出了问题——执行力不够,一名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一旦成为了朋友,那么很多时候教师的命令就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所以慢慢地我回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逐渐找回了教师的“威严”。
有了自己的孩子,心中多了份牵挂,才体会到学生父母平日的担心,教学中对学生便多了份爱。一次会议中,领导第一次提出了“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的看法,我很认同,但我认为工作和生活是要分开的,工作中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我们的学生。
    爱学生就爱他们的一切。我们中国人喜欢戴有色眼镜去看人,特别喜欢对学生贴标签,“优等生、后进生、差生”存在在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个体差异是存在的,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不断取得进步,让他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这才是主要任务。而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能把这个主要任务分得清?很多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优秀学生是“成绩好、表现好、听话……”,但一个群体中,总归有个三六九等,成绩总是有个差别,难道成绩差的学生以后就一事无成了吗?
    十二年时间里,作为班主任的我送别了近500名毕业生。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毕业意味着工作,回过头看看他们以前的成绩与现在的成就,就会发现成绩和成就不是成正比的。在校期间,好说、好动、成绩不好、容易惹老师生气的学生,工作后很多取得的成就比那些老实听话的学生要好的多。所以,我们不能以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
    人都是喜欢美好的事物,所以很多教师潜意识地对表现好、形象好、成绩好的学生很偏爱,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主要责任,而且“传道”是第一位。
    职业学校的大多学生原本的成绩都是不好,初中时很多都是被教师贴上“差生”标签的。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大部分的精力都是帮助这些孩子逐渐学会做人,每当看到一个个学生面带笑容拿着毕业证,我们心里总是那么温暖。
    爱学生,就不要在意他们的曾经;爱学生,就爱他们的一切;爱学生,就让他们拥有美好的未来。
    二、爱教学,就像爱自己的身体。
    第一次拿着粉笔站在讲台之上,没有骄傲和自豪,只有紧张和担忧,生怕自己讲错了符号、说错了话,所以课堂的组织教学无从说起。
但是近6000堂课上完之后,自我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已经游刃有余了,渐渐地教学已经变成了单调的工作,工作中也缺乏了主动性、创造性。
    我经常性地问自己“我爱我的工作吗?”,往往心中的答案是“我的工作做得很好!我还不够爱这份工作。”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认识相差太多,陶公从投身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始终作为一项事业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只有像陶公那样能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时候,我才能说我爱这份工作。
    教师的一生战斗场所就是在三尺讲台上。每当站到讲台时,我就想把我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我的学生,所以我一直努力着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从不认为自己的教学多么多么地出色,每当看到台下四五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我感到压力特别大。记着以前一位教师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感觉要教好书,教师不仅仅要拥有一桶水,还要拥有一湖水、一江水,能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力才行。
    教学三部曲:备课——授课——复习,每个环节我们都要用大量的时间准备,尤其专业知识的更新性很快,我们不多读书、多学习、多培训,任何一个环节都做不好。但往往我们认为自己做得够多的时候,教学依然会出问题。
    我们每个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都要去看病,我们教学出问题了,又有几人会主动去看病呢?例如,现在的职中生有一个“通病”——课堂上不想听课。教师在上面讲的激情飞扬,学生死气沉沉。是教师讲的不好?是学生的麻木?是个教师都能找出N个学生N个不想听课的理由,但教师真正了解学生不想听课的理由吗?
    教学能力要想不断提高,每个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天生嗓子好、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表达能力强、有的人天生协调能力强,你叫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在公众面前表演唱歌,听者听到的是噪音,歌者忍受的是嘲讽和煎熬。所以,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这也是我们这些年来教学改革一直所提倡的分层次教学、分组教学。
    爱教学,就要像爱惜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要给它足够的营养、经常性地锻炼,还要偶尔的检查治疗。这样我们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健康提高。
    三、爱学校,就像爱自己的家。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旅游,看到好的景物都要留影纪念,很多人都想如果我家的某个位置摆上这棵植物,家里的环境就会怎么怎么样,但是又有几人能想到如果把这棵植物放在单位的某个地方,单位的环境又变美了几分呢!
    爱学校,就像爱自己的家!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这点,我们的学校怎么能不快速发展?
    爱学校就要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爱学校的一人一物。校园中,有人践踏草坪、随手丢垃圾,我们很多人视而不见或者等待值日生打扫。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当你把校园的一切当成自己的家庭物品时,你不仅仅养成了一种习惯,而且传播了一种美德。
    余世维博士在《成功经理人》讲座中,举了一个小例子“一日,他与朋友在德国莱茵河边散步过程中,碰见一个7、8岁的小朋友在钓鱼,身边有两条钓竿。他的德国朋友就上前询问‘为什么有两条钓竿?有没有钓鱼许可证?’小朋友说同伴去厕所了,并拿出了许可证。他后来就问德国朋友‘你认识这个小朋友吗?为什么要过问?’,他的德国朋友说了一句话‘在德国,所有的小朋友都是我的孩子!”我听完这个例子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在中国有谁可说这样的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中国的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的祖国怎能不强大?”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实践着的人生信条,我们教育者一定要继承这种信条,并为之奋斗终身,我们的学生才能成才、成人,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上一篇:关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下一篇:如何撒下我们的“爱”
(作者:宿豫中专单野 录入suyu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