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处分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成效

时间:2014年03月10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内容提要:对于学生处理方法较多,方法得当可使问题妥善解决,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在处理学生中应注意手段的选择;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处分与思想工作兼顾,从而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化解学生中的矛盾,改正学生自身错误,使自我素质得以提高。

关键词:处分手段  实际  运用

处分,是目前处理严重违纪学生的一种手段。适当运用处分这种手段,能起到教育当事者和教育其他人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在处分学生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慎重选择处分手段,让学生易于接受

对学生的处分,应视问题轻重、过错者年龄特征和个性而定,而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有错就打板子。不少学校都制订了学生违纪处理条例,规定犯了什么错误就给予什么处分等级。当然,有了标准可以更好地操作,但是,实践证明,处分学生时不慎重,不仅难以让学生接受,而且会造成学生心灵的极大创伤。马卡连柯指出:在惩罚问题上,不要定出一个一般的方案,因为每一种行为都具有个别的性质。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对于十分严重的过失,只要用口头责备就足够了;在另一些情况下,过失虽然不重,也要给予较严厉的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处分这种手段时,要慎重行事,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审视,草率处分学生是难以接受的。

二、公正对待每位学生,让学生信服

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处分,不是出于公心,一视同仁,而有亲有疏,弹性很大。他们对那些自己喜欢的学生,或者和自己有点关系的学生,即使过错较大,也多方袒护,从轻处理;而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学生,或者没有什么联系的学生,纵使偶犯小错,也绝不宽容。更为可怕的是,社会上的不良之风也刮入了学校,有的家长在子女违纪后,为免除处分,减轻处理,请客送礼,个别教育工作者竟也丧失了原则,丧失了师德,把处分学生当作了一种交易的手段,像这样的惩罚,又怎么能使学生服气呢?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损害教师的形象,加剧师生之间的隔阂,助长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对受到惩罚的学生本人,也难以起到教育作用。

三、处分与思想工作兼顾,保证学生有所转化

对学生最重要的教育方式是思想教育,是通过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其道德观念,使其提高认识,自我醒悟。说到底,处罚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仅仅着眼于处罚,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时打速决战、突击战,在处分学生前,不做具体的思想工作,不让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处分;在处分学生之后,就以为“一劳永逸”,不抓巩固,而是放之任之,这样是不可能达到处分的目的的。

为了使运用处分手段后能达到目的,笔者认为,在处分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在先

也就是说要让每一个学生事先都知道了哪些违纪行为一定会招致惩罚,受到学校的处分,并接受这种规定。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好平时的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要充分利用晨会、班会、校会,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该做的如果做好会有什么后果。

2、即时处理

    违纪与处分的时间间隔越短,效果就越好。出现了问题后不能打速决战、突击战,是讲要做好处分前的思想工作,不能把处分这种手段当作一把万能钥匙。学生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就要及时加以处理。因为学生在某次违纪后,往往会进行自省,及时对他进行处理,会在违纪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隔了很长时间再去处理,违纪的学生恐怕已经没 多少印象,怎能使处分这种手段达到它应的效果呢?

3、对事不对人

学生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对学生进行处分时不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只应该针对违纪行为,而绝不要考虑违纪者个人的情况,也就是说要注意对事不对人。针对一个人本身发出批评,可能使批评对象觉得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也许一个学生以前的表现是不太好,但不能说他这次违纪是必然的,更不能采用秋后算帐的处理方法。在处分学生时,是应该考虑到学生平时的表现,但某次违反校规校纪,不能连同以前的违纪行为一起加以处理。如果仅就某一问题而进行处理,对某一事进行批评,并且说明根据对方的条件,本来可以做得好些,这样,对方听起来舒服,更容易接受,而且也会有信心去纠正问题。

4、人人平等

在处分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不能考虑亲疏和个人的好恶,从这个角度来说,处分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教育者的主观因素而放松处分标准,放宽处理尺度,无论是谁违纪后必然招致同样的处罚。

真正遵循这四条原则进行处理,被处分的学生应该认为惩罚是公正的、合理的,一般就会自觉地不再去触犯有关规定,并努力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然,在处分学生的过程中,除遵循以上的四条原则外,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处分前的思想工作

处分学生忌粗枝大叶、不察根由。因为学生犯错误总是有一个过程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的主要是外部原因,比如家庭、社会的影响,有的是自身的原因。如果我们不察根由,主观想象,就事论事,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暂时处理,事后不久也会“复辟”。因此,在处分前,要认真进行调查了解,寻找原因,堵住源头。

处分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处分时,心里总是采取拒绝的态度,有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但内心对处分是抵触的。因此,要力争在处分前和他们促膝谈心,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不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违纪行为带来的危害,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应该怎么做,还要让他们认识到处分不是目的,仅仅是帮助他们尽快改正错误的一种手段,要让他们心服口服地接受处分,这样才能使处分起到作用。不然,学生有抵触情绪,你处分他,他的心里不接受,就难以促使他们改正错误。

2、合理选择处分的级别

有的教育工作者在使用处分时,认为处分越重越好,这样才能吓住学生,让他们怕,这是不对的。对于错误较轻的偶犯者,可以考虑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对于错误较重、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就要考虑给予留校察看或勒令退学;而对于那些触犯国家法律制度的就要考虑开除其学籍了。总之,要合理地选择恰当的处分等级,该重则重,该轻则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处分的效用。

3、做好处分后的思想工作

处分学生这种手段,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忽视对受到处分学生的再教育,布告一旦张贴出,便感到万事大吉,对其变化不关注,对其进步不鼓励,对其再次违纪不再像昔日耐心教育,总之,不持之以恒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思想教育的巩固,是不能达到处分的效果的。

处分仅仅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促使违纪者改正错误的,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处分后的学生,思想上往往有波折,有的人甚至破罐子破摔,这正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对于犯了错误受到处分的学生,要以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地尊重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经常关心他们的变化,关心他们的进步,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你的热情去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在真正地关心帮助他们,从而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人的信任感,乐于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指导。这样,他们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觉醒,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改正错误,争取发展。

受处分的学生又往往不被人重视,因而有的人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感,会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要发动学生,关心帮助这些学生,只有当这些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善意,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顾虑,摆脱内心的心理定势。受处分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所以不少人对老师的劝说、批评是无动于衷的,要善于启发诱导,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用放大镜观察他们言行中的闪光点,随时加以肯定,使他们重新燃起自信的火花,获得克服错误的勇气和决心。

值得提出的是,受到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四种处分的学生,如果确有悔改表现,要及时撤消对他们的处分。学生处分决定等有关材料应存入学生档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撤销后,应将有关材料从学生档案中取出,存入学校文书档案。

总之,适当的处分,不仅能使被处分者认清是非标准,及时改正错误,而且能教育影响一大片,防止类似情况的蔓延。倘若处理不慎,就会造成心理抵触,甚至带来负面影响。作为政教工作的同志,在考虑使用这种教育手段时,一定要遵循前面讲的原则,实实在在地做好处分前和处分后的思想工作,真心诚意地关心帮助犯错误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处分这种教育手段在教育中的作用。

上一篇:“生利”主义思想与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教师做研究的价值取向
(作者:泗阳中专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