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利”主义思想与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4年03月04日 信息来源:淮海技师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中等职业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效益上都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仍然面临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必须以“生利”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成长机制、拓宽用人渠道、深化校企合作,来加快推进中职校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生利”主义  队伍建设  中职校

陶行知先生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提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二曰生有利之事”“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在他看来,“生利”就是创造物质财富。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通过人才作用的发挥为社会创造财富,即产生“生利”之人。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从政策上、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支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职教师资队伍的发展仍然不尽人意,特别是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现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生利”主义之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一、从“生利”主义看当前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

从总体上来看,中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看,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生比平均为1:25,比普通高中的1:16高9个点。笔者通过对苏北某市职业院校调查统计,2012年该市中职全日制在校生为103667人,而该地区拥有中职专任教师数仅为3142人,师生比达到1:33。教师队伍数量的严重不足,一方面难以保证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苏北某市中职教师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基础课教师占比达47.3%,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比例仅为52.7%。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60%,而该市中职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40%左右。可见,高水平教师、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从中职校教师来源看,大部分是普通高校的非师范类毕业生,专门为职业院校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毕业生占比还不足30%,作为职业教育特别需要的拥有行业企业锻炼经历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3、中职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是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互通机制没有放开,造成学校是学校,企业是企业。学校急需的企业高技能特殊人才因受到身份、编制、教师资格等条件限制,无法到学校来,而广大从普通高校校门出来进入中职校门的急需到企业锻炼的年轻教师,因为企业的管理体制、技术保密等因素,而无法到企业相关岗位去锻炼,更谈不上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或产品研发,从而形成了相对闭塞的状况,既影响教师队伍的扩充,又影响师资水平的提高。二是中职校对人才奖惩制度上缺少自主权。特别是公办职业学校,学校只有用人权,缺少分配权,其开出的薪酬对于一流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待遇留人”只能成为口号,很多的岗位薪酬存在平均主义现象,造成一些专业紧缺的技师、高级技师要么流向企业,要么到一些民办职业院校。

4、中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一方面由于中职教师绝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专业适应性和技能实践性,很难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项目式模块化教学。这些教师进入职业学校以后,由于教师缺编严重,课堂教学任务重,多数专业教师缺少下企业锻炼机会,势必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实现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专业教师间缺乏竞争,认为教学成绩的好与坏,与自己的岗位关系不大,毕竟学校需要教师,以至于很多专业教师中的学术氛围难以形成,教学研究薄弱,对教学规律的探讨深度不够,不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资缺乏带来的另一个负面效应就是很多职业学校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很少顾及专业教师的进修培训等,长期形成“重使用,不重视培养”的局面,造成部分教师与企业生产前沿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大,很难实现中职培养人才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二、用“生利”思想推进中职教师队伍建设

《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生利”之人的特点是具有生利的经验、技术、方法,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利主义之职业师资,即在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生利之教法”,也就是说,理想的职业学校教师标准应该是具有专业理论与经验、专业技能知识和传授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必须以“生利”主义思想为指导,来加快推进中职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建设。陶行知先生认为,“养成职业师资自当取材于职业界之杰出者,彼自职业中来,既富有经验,又安于其事,再加以学术教法,当可谓为良材”。所谓职业界中杰出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有甘于奉献职业教育的、淡泊名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学术魅力教育激励和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我校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三个方面做法,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学习。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学习提高作为手段,实行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形结合,每周的周前会都由学工处准备好学习材料,下发到系处、到每位教师,由系处共同组织学习,每位教师针对每周学习材料写一篇学习心得。每个月由学校面上组织一次集中学习,重点挖掘本校或本地区优秀教师典型,通过身边的实例教育广大教师;二是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学校始终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中之重,实行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平时由系处根据教师当月教育教学、出勤、完成师德师风学习心得情况等方面进行师德量化。学期结束前由学校组织教师所在系处其他教师和教师所任教学生代表对该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教学态度、关爱学生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分,客观评价教师;三是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活动展演,来教育广大教师。每学期学校和系处都要在系处内部或学校层面上开展至少一次情景剧展演,有的结合我们的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弟子规》,师生同台展演,有的与合作企业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结合校企合作把企业管理理念搬上舞台等,通过活动使广大教师真正体会到关爱学生,自尊自律,严谨笃学,对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一批学生的重要性。

(二)完善教师成长机制,切实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生利之经验、学识、教法实际上都是教师业务能力的表现,培养“生利“之人,就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必须完善教师成长机制。

1、要引领教师科学规划。学生、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的未来就是学校的未来,学校长远规划能否实现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取决于教师是否有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多年来,我校始终注重对教师入职后的培训规划、学历和专业技能提升规划、省市级教学活动规划等。学校专门出台教师学历提升意见、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奖惩办法等,要求各个年龄段及技能等级和职称级别的教师分别制定三到五年成长规划。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自己职业生涯起点,必须有明确目标。所有教师的发展规划都由教务部门组织企业专业委员会成员、教育主管部门相应科室负责人及学校相关领导,结合学校及教师自身实际进行审批修改,既保证教师目标定位不落后,又能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得以实现,让每个教师都有方向和动力。

2、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职教育的核心在于为国家培养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在这一前提指导下,中职校应该重视自己的师资队伍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而目前面广量大的从普通高校毕业进入中职校的教师,基本上是有粗浅的“生利”知识,但缺乏“生利”经验和教法。因此,首先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进入“十一五”以来,我们先后安排了机械、电子、汽修等专业教师分8批到江苏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培训,通过高校的专业培训,既增强了教师的技能又提高其授法,这些教师中85%以上均取得相关专业的技师资格证书;其次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学校为每一位年轻教师配备至少一位同学科或同专业的高级教师(或技师),每个学年给新老教师(师徒)制定目标任务,学年结束严格考核奖惩。通过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课题研究、省市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活动,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近三年,学校有8位年轻教师在省级“两课”评比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再次是以活动为载体,发挥团队作用,让教师在活动中共同提高。学校的发展靠的是一大批优秀教师,而不能指望一两个人。教师的业务成长必须有活动支撑,在团队中比较发展、竞争发展。我校针对省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两课”评比等活动,分专业组、学科组,形成19个教学活动团队,每周二下午是学校面上的团队活动日,所有成员都要参与相关团队活动,活动围绕周公开课、技能创新大赛项目、“两课”教研、同学科(专业)周教学重难点等展开,每个活动有议题,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也有汲取别人优点的机会,让教师在相互学习、相互研讨中共同提升。

(三)加大对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要造就“生利”之人,实现“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儒可济,个性可舒”,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够用、能用、实用的专业教师。

1、要进一步拓宽中职学校选人用人渠道。中职学校的教师难招聘、难培养已成为共识,主要源于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真正致力于从事教师工作的高素质者,大多选择普通重点中学,从事其他行业特别是选择公务员的也是比比皆是,加之校企之间人员互通渠道不畅,必然造成职业学校师资选聘上捉襟见肘。因此,作为地方政府部门,一要在人才引进政策上给予支持,要敢于放开公办中职校紧缺专业特聘教师与现有教师间的待遇差距,让高水平的教师想进来;二要打破招聘教师的年龄、身份、学历等界限,制定符合中职学校选人用人特点的方案,特别是对企业行业中一些专业特殊人才,如工程师、高级技师等,不能一味强调第一学历,关注应往届生或教师资格等条件,而应该注重专业教师的企业经历和专业能力,让高水平的教师能进来;三要灵活招聘时间,不应仅仅局限于暑期招聘教师,而应该把专业教师招聘的岗位、条件长期挂在人才招聘网上,让一些符合条件的人员随时有机会到学校来应聘,避免集中到暑期招聘,很多毕业生早已被企业签订录用协议。这样既能保证专业教师数量,又能让很多从企业招聘到的人才拿来就用,减少招聘人员的再培训时间和成本,很好地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

2、要真正落实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中职校是直接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真正能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关键看教师是否与企业能实现无缝对接。要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政府必须有作为。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企业接纳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科技研发,让教师能真正掌握企业与学校对接的相关专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对企业接纳教师的,政府可以通过企业上缴的职工培训经费等进行反哺,支持企业的科技研发;二是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企业最先进的设备。十年前的苏州工业园区就明确规定,凡是进入园区的企业,其所进的第一台先进设备一定要放到职业学校,而不是在企业,这样不仅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十分具有针对性,真正能够实现定向培养,避免了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训的设备都是企业淘汰的东西,减少企业对新员工的二次培训成本。同时也让专业教师能够最先接触最先进的设备,提高教师对先进设备技术掌握的能力;三是要真正推进专业委员会制度。教育、人社部门要密切配合,对职业学校的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必须充分挖掘本地区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要把专业委员会的职责落到实处。除了定期研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以外,要产生校企的互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要进校、进班,要与专业教师一起融入学生之中,作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这样既弥补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又提高学校专业教师层次,同时能很好带动该专业其他教师的成长。

上一篇: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提高之我见
下一篇:如何提高处分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成效
(作者:张兵营 录入hhjs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