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与思考

时间:2013年12月16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知识、获得的感悟体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并使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顺利地生成和发展。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更加科学的实施教学,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效,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导学案”作为实施学案教学的载体,对高效课堂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开展“导学案” 教学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由教会学生知识变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进而促生高效课堂的产生。

我校推行职中语文导学案已近两年时间了,在不断学习、运用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本人有了些许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字上“导”、“学”、“案”。

第一,“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的作用。

第二,“学”就是指学生在此课或章节中要学什么,掌握什么的问题。

第三,“案”就是一种方案,它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

在语文的导学课堂教学中,导学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操作平台,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对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习惯;二是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具备合作学习的品质,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探究任务;三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是进行知识的讲述,而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努力建构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应坚持灵活性、科学性和选择性。

1科学使用导学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导学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合作学习、探讨研究等方式把语文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完整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要理解的重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研究,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我们在学习《致橡树》一文时,明确了我们的学习目标为:(1)感受作品所抒发的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爱情观;(2)了解诗歌所运用的象征表现方法;(3)欣赏精妙而贴切的比喻词句,感受浓厚的抒情氛围。在此基础上,针对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导学案,让学生尽享学习的快乐。

 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相互质疑探究加之的适时点拨,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课堂,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导学案的运用受到了学生的高度拥护和赞成。

2灵活使用导学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要致力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但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定,不能全部拿来照搬。使用导学案上课的宗旨是依托导学案,但不能让导学案牵着走,这样的话,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为了做题而做题。我认为拿到导学案以后,要认真研究,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导学案进行合理的、选择性地使用,达到导学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与学案中的具体环节有机整合,进行整合、嫁接、创新。哪些环节是为了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哪些环节是为了生成新的内容,拓展延伸;哪些内容是要进行朗读的训练和作者写作方法的渗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灵活使用导学案,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教学,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选择性地使用导学案,完善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还给学生。尽管导学案为教师们师所精心设计,但难免是会有一些题会与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目标脱节。“导学案”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引领,不把导学案当作练习册来完成习题。因此,在使用中,我有时会选择性地大胆进行取舍,必要时还会将题稍作更改或补充修订。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不要被新方案绑住手脚。

总体说来,导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施展。当然,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于一定的弊端,而导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如:

1.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常常会忽略课本,不在课本上做任何记录,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抛弃文本的情况。

2.学生过度沉浸于讨论,答题加分,而对学案中一些关键性指示语句一扫而过,不能集中精神耐心倾听教师的点拨和指引,造成学习任务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希望在以后,我们能继续探索、实践这种“高效”方式,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上一篇: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水平
下一篇:构建高效课堂 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泗阳中专苗壮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