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时间:2012年10月15日 信息来源:宿城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梁思成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梁思成从50年代起,,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对北京城的改造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从中国古代建筑中吸取精华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他的著作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来自百度文集)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学宗师,学富五车,贯通中西;但是他的文章通俗易懂,质朴无华,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读罢他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一、开宗明义,提纲挈领。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严谨的“三段式”议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来建构文章,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结构清晰。
    首先是提出问题。文章开宗明义,直奔正题,锁定范围,指出“在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指出“重复”就是“千篇一律”,“变化”就是“千变万化”;“持续性”有三种表现:时间的持续,空间转移的持续,时空的综合持续,也就是重复和变化的三种状态。
    然后分析问题。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为例,阐述重复与变化的时空持续性,有实例、有分析,不枝不蔓,娓娓道来。音乐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阐述“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作者又以舞台艺术为例,论述舞蹈是时空的综合持续,是“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突出某种效果,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的,观众正是在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的,进一步说明音乐艺术离不开重复与变化。接着以“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表达绘画具有时空的持续性,并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两幅名画进行佐证。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先用音乐、舞蹈、绘画的在时空上的持续性,让读者对重复和变化以及重复和变化的辩证统一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后,引出本文论证的主体:建筑的重复与变化。这也就是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之间的通感。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作者如数家珍,一气呵成,列举人民大会堂的柱子、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的柱子和长廊等一连串实例,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古代建筑,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从而使建筑与音乐、绘画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真是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象,让人回味。
    最后解决问题。作者指出当前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还不能尽如人意”,要么“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要么“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要求“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
二、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本文融内容的科学性、文笔的生动性于一体,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在文本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建筑是一门科学。梁思成毕业于建筑专业,从事建筑专业研究并获得硕士学位,在东北大学创建中国最早的建筑专业,参与设计、建设中国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无论是理论建树之高还是实践经验之丰,在中国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一味地论述建筑学科,就会使文章显得枯燥,也不合题意。
    广泛地积累各种材料,善于从不同类别的材料中筛选共同规律,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是得到的启示。作者从纷繁复杂的建筑中,经过思考、提炼,把建筑升华为艺术,找到了建筑个体内部主体与局部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且与音乐、舞蹈、绘画进行类比,找到重复与变化的共同点。
    文笔的生动性是小品文另一个特点,通常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灵活应用多种修辞手法。本文最突出的论证方法就是举例子。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还是建筑篇章中,作者都旁征博引,加以论述。比如引用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不仅指出了主题与变奏,还形象地表现了主题与变奏之间相互映衬的艺术效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时空上的持续,树木、船只、房屋和房屋上无尽的瓦垄,重复排列,是画面的重复;街道上的商贩情态、商铺的布局,呈现出变化,反映宋朝汴京的规模和经济的繁荣;李公麟的《放牧图》中无数匹马就是重复,低伏缓和的山坡、孤单的树木就是伴奏。我感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佐证的材料,更是一件件艺术鉴赏的珍品。在介绍明清故宫作者不厌其烦地按照空间上的变换进行列举,形象地把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所见的情境比喻为“在一幅大手卷里漫步”,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不断变换,让你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最,表现颐和园作为皇家花园恢宏的气势。但作者却从反面来了个“荒谬绝伦”的设想,二十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像东北二人转中的“数来宝”,使文笔生动活泼。
   这正是作者厚积薄发的结果,才使艺术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的。

    三、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读罢全文,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具有鉴赏家的艺术魅力,更有建筑行业前辈的长者风范。
    作者有条不紊地阐述了建筑设计中重复和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条分缕析,旁征博引,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和对建筑文明的钟情。为了阐述复杂的建筑美学观点,作者借助音乐、舞蹈、绘画与建筑之间的通感关系,而且列举诸多古代著名建筑例子加以佐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在论述北京明清故宫时,列举了故宫建筑的重复,具有磅礴的气势。 “从已被拆除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似乎是不经意的一笔,可是这幅“手卷”出现了严重残缺,流露出北京部分故宫被拆除的遗憾之情。
    特别是作者卒章显志,指出十二年来在全国个城市的建筑中不尽人意的地方,是因为:一方面,为了多快好省,作了大量的标准设计,过分的千篇一律,以至于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另一方面就是百花齐放到令人眼花缭乱了。作者没有正襟危坐地挞伐这些不尽人意之处,而是用“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设计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加以警醒和规劝,语重心长,令人肃然。

上一篇:以人为本,利用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下一篇:计算机项目教学“五动法”
(作者:宿城中专 录入such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