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利用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时间:2012年10月11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让学生得到发展,与“有效”的教学息息相关。如何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人生良好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应更多应关注的是学生心理状况和学习规律,教育教学都要以“人”为本。

关键字以人为本   课堂    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一现象:老师上的很认真,很投入,学生却无动于衷,没有丝毫兴趣;或者学生表面上很热闹,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什么也没学到,很难想象这是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离开了学生,就不能称谓教师;离开了学生的教学,就不是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教学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注重学生学习目标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意识要强,不能华而不实或者一带而过,要注重学生学习目标的培养。例如:护理学《护理礼仪》一课,教学中教师搜集了很多图片制成课件,花大量时间让学生点击欣赏,等到欣赏完毕,问:“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很踊跃,答案也很丰富,但绝大部分同学没有说到重点。其实这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坐姿礼仪,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教者的设问也很笼统,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明白看这些图片的目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资源。

再如我们课堂中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是明确的,在解剖实验课堂上,特别是学生小组实验时,对组长的要求、每一个成员的分工及要求以及实验的目的都非常明确。当然,实验花费的时间相对少了留给学生思考、比较、总结的时间就相对充沛了,学习主动了,效益也就提高了。

学生不明白学习的目的,结果依然是在老师的指挥下盲从,就会成了老师手中操持的木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着手点与突破口!

二、注重良好教学氛围的创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需要动力——即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形式与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体育课上的传球很枯燥,但如果用游戏、竞赛的方式,可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姿态掌握传球、运球的技能;音乐老师可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教学轻松而有效。诚然我们课堂的丰富多彩自然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但更重要的我认为是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记得一位教师执教的《人际沟通》一课,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导入,围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自然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从而投入学习中,学得专注、学得认真。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即把学习当成一种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点的关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很难想象,面对学习无动于衷的学生,再高明的教师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益。

   三、注重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有的教师平时备课很认真,上课也很投入。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很差,与他的付出成反比。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没有注重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我认为,作为明智的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似才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各学科学生扬必须具备的品质,如美术课耐心、细致、用心创作的品质;音乐课静心聆听的品质,体育课上不怕吃苦、自觉守纪的品质;科学课上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品质等。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是发觉我们的学生缺乏认真、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等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这也就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护理课中,学生如果一次作业做不好,半途而废,教师也不加以过问,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形成一种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学习不是看戏,不是做游戏,也不仅仅是笑笑、玩玩就算了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是学会未知的东西,仅仅有学习的兴趣是远远不够,学习需要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等可贵的学习意志。半途而废的学习、外力压迫下的学习,学生都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不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关观念,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观念,很难想象,这种教学能提高教学的效益。

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一理论的核心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思、想、做、练的过程中提炼信息,掌握方法,学会运用和创造,不断发展自己。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不可避免的暴露问题,教师则可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学效果也就自然提升了。让学生动起来是坚持以人为本教学观念的出发点与归宿!

五、注重学生人生观的培养,让学生健康发展

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情绪问题  

2、自信心不强

3、人际交往问题

 4、行为问题

作为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应努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主要职责是: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 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要保持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

  培养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

  关心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调节学生不良情绪

3、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从而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心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出生农村的孩子虽然肯吃苦,可是也容易自卑,这时就告诉他们: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学会自信。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你还指望谁相信你?

当学生在日记或作文中发泄自己的愤怒,可劝诫他们: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当他们遭遇人生挫折时,可说: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因为年轻一无所有,不要怕,向前冲,什么也不会输。

在他们退缩时,告诉他们: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不可能 ”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语文课应努力推行课前演讲制度,任何学生都能够利用这个舞台展示锻炼自己。

各课代表应毛遂自荐来的,原因一只有主观积极做事的人才能负责的做好事;二是通过此举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看到真正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不管遇到什么事,老师应总是不带坏情绪地出现在课堂上,总是用坚强的姿态面对任何一件事情,学生会自然而然受到老师良好人格和情绪的影响。老师良好的情感表达也会老师和学生的感情越来越密切,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会因喜欢老师这个人,而深深热爱这个学科,我们的教学成绩如何能不提高?我们学生的素养如何不飞跃?

上一篇:关于提高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教师技能水平问题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厚积薄发融会贯通
(作者:泗阳中专 陈云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