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苏省对口高考语文卷简析和复习对策
随着2012年江苏省对口高考落幕,语文试题也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今年的语文试题从原则上遵循了考纲的要求,从内容上突出了重难点的考查,从形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朝着“注重基础,强化应用,适当放活,综合考查”的方向发展。对于今年的试题,是如何呈现这一特点?对于今后对口升学班的语文复习,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本文试将试题加以分解,从各个部分探究其特点,并提出其复习办法。
基础知识部分,具有两大特点:全和精。所谓全,是类型上的全面和考查内容上的全面。将重点篇目、重要内容、主要特点通过不同的形式融于试题之中,选项之中涵盖课文之多、考点之全。所谓精,即内容上更为精深,形式上更为精炼。以9题为例,考查借喻与借代间的区别,只有明确两者之间本质和找出实例中的关键词才能作以正确判定,而不再是修辞手法的鉴别,也不再是选出对应的正确修辞手法。11题应用文的常识判断,选项中的“广告词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标题、正文、落款”,形式上极为精炼,表述上极为简短,内容上却直达核心,不仅考查的是学生的细心,更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广告词的特点。为此,在复习中,应当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视小题的训练,重视专项的攻克,把问题化解在每篇课文中、每节课中。同时,重视系列知识的连贯性,重视相关主题的对比性,重视知识点的全面性。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2012年的试题秉承了以往试题“重细节、重全面、重理性”的特点,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进行了全面而细致地考查。而在复习中,除了要加强文本的复习之外,还应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三点:
一是区别。从题干上要明确“选文和课文、全文”之间的区别,这实则是从范围上圈定,一旦范围圈错,理解上难免出现误差,如16题是选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一个选项则出现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从全文看有对比论证,而选文则未出现;又如19题是联系全文,选项中的“课文是一篇悼词,主体部分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在分说中,先说革命实践,后说历史科学,由轻到重,主次分明”,在联系全文时,不难发现先说的是马克思在历史科学等理论方面的贡献,显然顺序颠倒了。同时,还应区别文体。本次考试中的三个语段大都离不开对内容、主旨、写作特点的考查,但第一个语段和第三个语段作为议论文、散文文体,考查内容更为细致、更为深入,而第二个语段是小说,考查就注重“面”上的了解和掌握。为此,对于不同文体应在平时加以分类汇总,加强专项文体的训练,重点攻克各种文体的主要考点。
二是定位。题干与内容的联系,只有将内容在文章中准确定位,才能做出理性判断。在考试中往往会出现熟悉的语段,而固有思维和已有经验已占据了学生的头脑,往往会因此而忽视回归文本、回归语段和回归上下文,常常造成错位。如20题人物语言的分析,选项中出现了翠翠和傩送语言,各自特点出现错位与混淆,又如选项中出现某些句子的理解,此时只有回归文本、回归语段、回归上下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三是讲理。阅读理解,应积极调动已有的正确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的内容和语境,作全面地分析和判断。如三个语段无不例外地出现了对文章特点的判断,为此只有平时的积累和具体的分析才能解决问题;又如对某一句子的理解,对某一文学常识的判断,这些都离不开积累与具体分析,只有真正做到了讲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文言文部分,秉承了考纲的重难点考查要求:既有对实虚词的音、形、义、翻译、通假、古今异义、用法的考查,又有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修辞手法、文学常识、课文内容的考查。但较之以往,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细,二是活,三是深。
首先是细。出题者将平时大家常见的文言现象赋予了新内涵,让考生在不经意间出现理解上偏差,更为深刻地去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精准和全面。如28题中“技经肯綮之未尝”中“綮” 的读音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的读音,又如29题中对字词的解释“沛公已去,间至军中”的“间”,通常解释为一会儿、间或,但此处是从小路,“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中的“厌”,与“学而不厌”的解释相同,却解释为讨厌。42题中的“宋濂被誉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意谓他是文官的首领,也就是宰相”,往往学生会应题干的提示而产生误解,其实在平时教学中就是一提而过而已。为此,在复习古文时,师生需在细节上做足功课,不放过单元提示、阅读提示、课文注释、课后习题的任何一个环节,同时不断地加强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强化练习和学生间的问答,从而让学生树立起细节意识。
其次是活。在以往的考题中,更多的关注是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今年的题目则有了一定灵活性,让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是单调、重复与枯燥。如31题的古今异义中出现的“以为,中国,学者,不行”,与现代社会中的词语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之中则出现了异义现象,学生的死记硬背可解此题,但综合文化常识和文言现象也可解题,为学生学习古文打开了另一扇门。35题中的使动用法,以往出现的基本上是对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常见语句,但今年是对使动用法实质的考查,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不难发现,是从具体问题中让学生去分析与解决问题,更为灵变。在复习中,不仅要对常见文言现象和问题给予解答,更应注重对现象和问题本质的追问与探究,一言蔽之,题万变,法不变,得法为上。
最后是深。深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横向量上的多与全。如30题,用8个句子来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程度;又如38题虽是考查定语后置,却涵盖了定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内容,更为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的理解与判断。另一个则是纵向质上的精与深,如33题则从一词多用上考查学生对虚词用法掌握的精准度,又如41题和43题,通过具体语句考查学生对句意、人物形象、文章主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更为深层的理解。为此,复习中不仅仅是对单个问题的解决,而且是对单个问题的深层思考,对单个问题间的对比分析与综合思考。
文学鉴赏部分,从2011年开始,题目出现了问题具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而2012年题目则出现更为关注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色和问题的深刻化。如44题和45题重点考查了话剧的冲突和人物语言的潜台词。而同样是人物性格特点,却从不同场合、不同方式中去具体分析和综合先后变化来审视,既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又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为此,此部分的复习不能仅是面上掌握,如文学常识、文章内容、主旨和特色的掌握,而且是点与面的结合,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与理解,从对细小环节的把握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和各个文学作品的特色。当然,虽有变化,但是常见的问题可能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或问法而呈现,如44题的“雷雨命名的原因”,实则对文章背景、情节和主旨的考查,又如“如何将主要人物联系在一起”,实则对戏剧主要矛盾冲突的考查,与以往的考查实质是相同的。为此,还应加强对学生在审题上的训练。
语言运用与写作部分,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口语交际针对单招考试设计对话,应用文写作针对毕业生撰写应聘信,小作文针对技能训练展开综合描写,都与学习、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让学生有话说,也让学生学会用语文去说,这与前些年的试题特点是一致的,但较之以往却更为明晰,如46题的“要求符合人物身份,用语简明、得体,不少于三个回合”,就比2011年和2010年更为明确了语言的简明、得体,比2009年多了形式上的不少于三个回合的要求。此外,在小作文上呈现出了“变样”,从过去的场面描写、景物描写转向了人物描写,且对修辞没有了硬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复习中,应加强对身边事的关注与思考,也应注重对各种类型全面掌握与深入分析,让学生复习时从惯性思维走向理性思维,让语文成为走进日常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思维。
而今年的大作文,较之过去的材料加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也有了新的尝试,出现了材料加命题的作文,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审题上方向性的变化,更是作文走向多样化上的变化,让作文真正成为考查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一种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从主旨、内容、形式上来谋篇布局,写好作文。为此,作文不仅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也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检阅台,应把作文贯穿到平时的训练中,不仅要常写,而且要常评,常讲,不仅要专项训练,而且要从阅读、小作文、分析课文中加以作文思维的训练。
从对口高考语文卷中审视到的不仅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更应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一个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不决定其今后发展的优与劣,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却在其一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在一定的目标引领、科学指导与适度训练中得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亦是如此。 (端木国雨)
下一篇::浅谈影响职中生语文学习热情的因素
- 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
- 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 1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
各县(区)教育局职成教科、职社教研室,市直职......
- 2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由......
- 3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
宿迁市教育局文件宿迁市财政局宿迁市人力资......
- 4宿迁开放大学召开2017年省技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目标和责任意识,提......
- 5宿迁开放大学跟踪调查毕业生
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我校毕业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