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开头就袒露心迹,定下了全文“不宁静”的情感基调。
朱自清内心为何“颇不宁静”呢?读课文前三段,原因有四:一是白天环境的喧闹,“墙外马路上孩子的欢笑”,还有车马之声、叫卖之声、吵嚷之声;二是家庭的琐碎,本来在院子里“坐着乘凉”,但听到“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也成为一种烦恼,于是“日日走过的荷塘”,便成为逃避家庭琐碎的一个最好的所在;三是工作上的烦恼,“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我们谁没有这样的体会呢?工作上的不亦乐乎,人情世故的察言观色,是何等的艰难,连“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这样随和的朱自清都感到无限厌倦;四是大革命背景下的精神迷惘,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朱自清难以拨开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在强权政治下失语,叩问灵魂,构筑一方清丽淡雅的精神乌托邦。
作者内心“颇不宁静”,为何要到荷塘来呢?那就是寻找宁静,派遣心中的郁结,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如何来排遣?通常的方式是或散步,或逛街,或聊天,或唱歌,或酗酒,或斗殴;但在这充满白色恐怖的夜晚,朱自清是别无去处,更没有更好的方式,只能来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寄情风月。本来是熟视无睹,但今晚却有别样的感觉,这样淡褪了喧闹的夜晚,这样朦胧淡淡的月光,这样“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苏轼在赤壁之上经历一番大彻大悟之后,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朱自清此时此刻也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尽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那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自由!尽管苏轼表现的是道家的达观,是一种率性而为的出世,但是他们物我两忘、尽享风月的心境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作者是又如何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呢?他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构筑了一幅清丽淡雅的荷香月色图。作者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飘逸而风流;荷花的姿态是“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千娇而百媚;把荷花拟人化为“刚出浴的美人”,馨香而纯净。赏莲之舞姿,仿佛看到太真仙子“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婀娜;嗅荷之清香,空中弥漫的尽是杨玉环的“遍体娇香”。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好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出月光照射的动感、塘上氤氲水汽轻柔缥缈的质感以及月下叶子和花的梦幻感,增添了恬淡、静美的诗意,作者借助荷花和月色,极力寻求陶渊明式的淡泊、王维式的澄净,构筑了淡泊宁静、天人合一的乌托邦境界。
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永远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羁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像一个不和谐的变奏,打破了心灵暂得的圆满与平衡,只有把艺术触角延伸到远古,游移到悠远浓丽、风情万种的六朝采莲盛境。青年男女“荡舟心许”,“兼传羽杯”,他们划船、采莲、对歌、嬉闹、传情, 美女们“鲜润如出水芙蓉,飘扬似临风玉树”的典雅与高贵,“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的活泼与俏丽,尽显风光,一览无余。温馨、浪漫、真挚、甜蜜的爱情也许曾是作者青春年少时的一份儿灼热的渴望与梦寐的追求,作者不禁感叹“可惜我们现在无福消受了”。再次联想到清丽淡雅的《西洲曲》,多情的思妇错过了采摘荷花与爱情的花期,只能够“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隐藏着无限的怅惘与苦痛,又何尝不是作者心灵的映照呢?所以正是作者情感从虚幻的乌托邦世界再次跌落依然纷扰的现实,最终是用一个“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来结束这场心灵之旅。
如果说陶渊明构筑的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逃避,那么朱自清描绘的荷香月色图则是一次顿悟,一次超脱,一次抉择。荷香月色像徐志摩留恋的康河的柔波;杏花烟雨的江南的风情万种,不正是沈从文《边城》里的田园牧歌。这是对美好的向往和构筑,没有丝毫的逃离与遁世,又何尝不是一代良心未泯的知识分子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守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沉郁呢! (姚茂栋)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朱自清内心为何“颇不宁静”呢?读课文前三段,原因有四:一是白天环境的喧闹,“墙外马路上孩子的欢笑”,还有车马之声、叫卖之声、吵嚷之声;二是家庭的琐碎,本来在院子里“坐着乘凉”,但听到“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也成为一种烦恼,于是“日日走过的荷塘”,便成为逃避家庭琐碎的一个最好的所在;三是工作上的烦恼,“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我们谁没有这样的体会呢?工作上的不亦乐乎,人情世故的察言观色,是何等的艰难,连“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这样随和的朱自清都感到无限厌倦;四是大革命背景下的精神迷惘,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朱自清难以拨开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在强权政治下失语,叩问灵魂,构筑一方清丽淡雅的精神乌托邦。
作者内心“颇不宁静”,为何要到荷塘来呢?那就是寻找宁静,派遣心中的郁结,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如何来排遣?通常的方式是或散步,或逛街,或聊天,或唱歌,或酗酒,或斗殴;但在这充满白色恐怖的夜晚,朱自清是别无去处,更没有更好的方式,只能来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寄情风月。本来是熟视无睹,但今晚却有别样的感觉,这样淡褪了喧闹的夜晚,这样朦胧淡淡的月光,这样“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苏轼在赤壁之上经历一番大彻大悟之后,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朱自清此时此刻也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尽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那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自由!尽管苏轼表现的是道家的达观,是一种率性而为的出世,但是他们物我两忘、尽享风月的心境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作者是又如何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呢?他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构筑了一幅清丽淡雅的荷香月色图。作者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飘逸而风流;荷花的姿态是“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千娇而百媚;把荷花拟人化为“刚出浴的美人”,馨香而纯净。赏莲之舞姿,仿佛看到太真仙子“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婀娜;嗅荷之清香,空中弥漫的尽是杨玉环的“遍体娇香”。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好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出月光照射的动感、塘上氤氲水汽轻柔缥缈的质感以及月下叶子和花的梦幻感,增添了恬淡、静美的诗意,作者借助荷花和月色,极力寻求陶渊明式的淡泊、王维式的澄净,构筑了淡泊宁静、天人合一的乌托邦境界。
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永远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羁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像一个不和谐的变奏,打破了心灵暂得的圆满与平衡,只有把艺术触角延伸到远古,游移到悠远浓丽、风情万种的六朝采莲盛境。青年男女“荡舟心许”,“兼传羽杯”,他们划船、采莲、对歌、嬉闹、传情, 美女们“鲜润如出水芙蓉,飘扬似临风玉树”的典雅与高贵,“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的活泼与俏丽,尽显风光,一览无余。温馨、浪漫、真挚、甜蜜的爱情也许曾是作者青春年少时的一份儿灼热的渴望与梦寐的追求,作者不禁感叹“可惜我们现在无福消受了”。再次联想到清丽淡雅的《西洲曲》,多情的思妇错过了采摘荷花与爱情的花期,只能够“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隐藏着无限的怅惘与苦痛,又何尝不是作者心灵的映照呢?所以正是作者情感从虚幻的乌托邦世界再次跌落依然纷扰的现实,最终是用一个“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来结束这场心灵之旅。
如果说陶渊明构筑的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逃避,那么朱自清描绘的荷香月色图则是一次顿悟,一次超脱,一次抉择。荷香月色像徐志摩留恋的康河的柔波;杏花烟雨的江南的风情万种,不正是沈从文《边城》里的田园牧歌。这是对美好的向往和构筑,没有丝毫的逃离与遁世,又何尝不是一代良心未泯的知识分子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守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沉郁呢! (姚茂栋)
下一篇::理性应对 助力高考
(作者:宿城中专校办 录入suchzz 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 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
- 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 1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
各县(区)教育局职成教科、职社教研室,市直职......
- 2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由......
- 3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
宿迁市教育局文件宿迁市财政局宿迁市人力资......
- 4宿迁开放大学召开2017年省技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目标和责任意识,提......
- 5宿迁开放大学跟踪调查毕业生
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我校毕业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