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索新路

时间:2012年09月11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是当今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教师要想提高自己学科的教学质量,关键就要抓课堂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激发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因素的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使课堂效益的提高有了根本的保证。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是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进行的,只不过它与常规教学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格外重视和提倡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挖掘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更好更快更稳的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学生由“学”到“教”的转化。

关键词激发  兴趣  激励  参与

课堂教学是当今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在中职,由于学科较多,各种活动也较多,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学科的教学质量,关键就要抓课堂效益了。

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呢?肯定地回答:不高。我刚接手语文课的时候,曾对大多数学生作过简单的调查,结论是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了语文的重要性,但又对语文缺乏兴趣,学习只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有的学生还说,语文课上和不上都一样,反正语文水平就是提不高。这话虽然有些过分,但也一语道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情:效益确实不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何激发兴趣,创造好的课堂气氛,是值得研究的。

我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方面,我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简练、生动、活泼、有趣,声音响亮、口齿清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另一方面,我还注意精心设计导语、作者介绍以及其它一些教学环节,尽量突出其趣味性。比如,我在教《阿Q正传》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引导同学们回忆电影《阿Q正传》的有关镜头,模拟严顺开扮演阿Q的开场白:“我叫阿桂,大家都叫我阿Q,我姓赵,可赵太爷不准我姓赵……”风趣的语言,一下子把学生逗乐了。阿Q到底姓什么,赵太爷为什么不准他姓赵呢?同学们有了求知的欲望,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认识了阿Q革命的目的,革命的对象,革命的方式,弄清了阿Q这个旧中国农民想革命未觉悟的性格特点,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同样是介绍作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其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例如《六国论》作者苏洵,可以交代两点:一是《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大器晚成;二是培养了两个好儿子——苏轼、苏辙。“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散文运动建立了卓越的功勋。饶有兴趣的介绍,既调动课堂气氛,又揭示了知识要点,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兴趣的激发可以调动学生思维因素的活跃,促进求知欲的更加强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使课堂效益的提高有了根本的保证。

当然,仅仅做到激发兴趣还是不够的,中职语文教学毕竟有别于中学,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如何使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呢?我的看法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学生的积极参与,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无疑还是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进行的,只不过它与常规教学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格外重视和提倡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挖掘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更好更快更稳的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学生由“学”到“教”的转化。

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然无论哪种方式都意在培养能力,进一步激发兴趣。)

一、课首说话。我在每节课开始的五分钟里,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上讲台练习说话,当然说话的内容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这样的课前说话的训练不是孤立的为训练说话而训练,而是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如让学生在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设计课前导语,同一篇《内蒙访古》,四个上讲台的同学就设计了四种导语,各具特色,且都巧妙地引入了新课,又如让学生在学完一篇或一个单元后作总结,谈体会,进行辩论,这种训练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可以轮到两次,学生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讲得好的,常常博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我觉得,这种说话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材分析。一般来说,分析课文只是教师的事情,学生大多是听老师的分析,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除了引导学生与教师一道分析课文外,还安排学生独立分析课文,教材每单元都有自读课文,我在整个单元教学中,都指导学生根据老师分析课文的方法,自己选择一篇自读课文,独立钻研,然后选一、二位同学上讲台试讲,分析课文,设计板书。开始,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敢上台,后来经过训练,逐步能理清头绪,上台的积极性高了,有的同学甚至能分析得头头是道,这种活动很适合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组讨论。在教学中我吧每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某些特设的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听取意见,然后总结交流。如《内蒙访古》是一篇较长的课文,我设计了八个问题(这八个问题基本上包含了课文全部内容和重点难点),分给八个小组讨论,小组长总结了全组同学意见,然后每组派一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归纳总结。虽然只用了一课时,但全部解决了问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双基练习。做练习是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的教学活动,通过双基训练,指导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书独立完成作业,如每篇课文的字词练习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如在教《改造我们的学习》时,课文四个部分,教师精讲一三部分,二四部分由学生自读,然后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这样往往花较少时间,学到较多知识,另外,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正确的答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了练习技能。

当然无论是以什么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都得有个过程,先是激励学生必须参加,当学生有了经验和兴趣以后,进一步激励学生自觉参与。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兴趣也增强了。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四十五分钟轻松愉快地度过了,学生也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掌握了知识,训练了能力,尝到了甜头,于是便产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良性循环,自然而然地就使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

综上所述,打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索新路,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参与,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融入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兴趣是高效的保障
(作者:泗阳中专 王妍研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