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摆脱汉语对英语的影响

时间:2012年07月23日 信息来源:宿豫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而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汉语的干扰。在英语教学中要想让中国人学好英语,就要求我们去探讨英语领域里更深层次的内容和规律,如语法的复杂变化关系,使用英语国的文化历史、意识形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关键词:汉语言、英语、影响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起着交流沟通的作用,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常生活的交际,而民族语言又体现着民族特点,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交际功能讲,学习英语都和汉语言、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汉语言修养和汉文化修养。初、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初中阶段是学英语年龄段的“学话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尽量摆脱汉语束缚,尽可能地创设英语环境,让学生感知、亲近英语;而高中阶段,学生对外界的看法逐渐形成观点,他们从理论上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来学习,要求探讨英语领域里更深层次的内容和规律,如语法的复杂变化关系,使用英语国的文化历史、意识形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学习英语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了汉语的干扰,学生不自觉地用汉语知识套用在英语上。如何使学生摆脱汉语干扰,又充分利用汉语的知识迁移呢?这就需要英语老师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我们在英语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用汉语语法套用英语语法的例子。例如英语中的“代替”一词,学生就容易混淆。汉语里“代替”是动词,再英语里“代替”的词性不固定。它既可以是动词性的:take the place of ;也可以是介词:instead of (in place of);或者是副词:instead。在“谁来代替布莱克先生去学校呢?”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翻译为:Who will take the place of Mr. Black to school? 或Who will go to school instead of Mr.Black? 而在“布莱克先生病了,谁代替他去学校呢?”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翻译为:Mr.Black is ill. Who will go to school instead? 遇到这些问题,英语老师就要指出英、汉语语法的区别,英语词性要活一些,汉语词性相对稳定。不要用汉语习惯套用英语,以消除学生疑虑。英语老师如果缺乏汉语知识,遇到这类问题时,只能说“英语”来搪塞学生, 这样就不行了。
    学生在高中阶段不仅应用英语的能力有了提高,汉语水平也有了相当的基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汉语和英语相比各有哪些特点;同样的内容汉语怎样阐述,英语怎样表达;交际是各自怎样表达才算得体,它们之间有无共同规律可寻,可否变通。对这些问题学生总是想找到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只能在英语教师那里,课堂上要讲清,要点破。这样学生学的是活的语言而不是教条。我们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 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同样,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 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 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 这个句子时,不要仅用汉语去套翻为“这个人是一只狼”,或者“这个人很凶”,而应翻译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英汉语之间的这种差异、变通的现象在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把握住这些内容,较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能使课堂变得生动准确活泼,变枯燥的语法课为新鲜的语言运用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过去英语教学往往把一篇课文裁成几片,课堂成了教堂。讲语法也只是涉及皮毛,生硬地把“格式”塞给学生,让学生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对喜欢提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八股”在世。学生学到的也只能是机械的、公式化的语言。整体化教学弥补了这一缺点。但英语教师如没有较高的汉语言修养,也只能是分分段,概括一下段意而已。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过去是“哑巴”英语。因为不重视写,在修改学生书面表达的作文时,常发现学生语句组织得生硬、别扭,语言前后不够连贯,语意不明晰等现象。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学生用汉语的框子装英语的词汇,出现中文式的英文作文,搞得英文书面表达不伦不类。
例如:在表达“我宁愿呆在家里看电视而不愿去看电影。”这句话时,很多学生用英语表达时就写成“I prefer   stay at home watch TV to go to the cinema.”可见,学生在书写、翻译方面受汉语干扰较为严重。排除这些干扰就是英语老师的教学目的所在。它要求英语教师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地把握英、汉语的异同,突出英语的自身特点。对汉语言知之甚少而不能很好地排除汉语的干扰把英语独立出来;或者不能居高临下地看语言的相通性而把英语搞成一种套子,这是造成英语教学模式化、简单化的原因之一。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语言集中地 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文化素质的高低又制约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语言教学永远不能离开这根准绳。学习外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西方为中心的教学法忽视了我们学生生长的土壤,对学生学习的环境重视得还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英语是生硬地被迫地接受。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广泛涉猎。如:行为礼节、道德规范、文学、史学、军事、天文地理等。学生除了从其它的课堂学到这些知识外,还希望英语教师给他们创设一个更丰富的课堂。因此,英语教师对民族文化要有广泛的涉猎。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而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因此,了解外民族的性格特点,首先要熟悉本民族的性格特点。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素质,那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外语;同样道理,英语老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修养,他也只能是一个传声筒。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我们都是为延续、创造人类文明而努力着。语言教学要求学用结合,要面对世界,面对未来。国际交流的扩大,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使得外语教学渗透文化内容日益重要。单纯的英语语言水平是不能适应这一要求的。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高度上,把握英语教学,如能到达这一高度,相信英语教学会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

上一篇:理性引导 爱心疏导 促进职中生心理健
下一篇:加强中职校园文化 推进职中素质教育
(作者:宿豫中专马利 录入suyu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