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引导 爱心疏导 促进职中生心理健

时间:2012年07月23日 信息来源:宿豫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内容摘要】心理学专家发现,健康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石。然而无论是逆反心理还是自卑心理都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 逆反心理 自卑心理 积极疏导
    职中的学生正值人生的青春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加上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在初中阶段缺少正确的心理疏导,所以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一、职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职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职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个体方面的因素
    职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其次,职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贫穷、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们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3、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
首先,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其次,老师对那些学习认真刻苦,比较听话的学生是比较关注的,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是比较关心的,而对大多数的中间的学生就相对容易忽视。由于教师的冷漠或不公正,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再次,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或是大发雷霆,或是一味地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内心的不服气。
    (二)、解决职中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
    1、 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勇于自责,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
    职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应面对现实,不要“谈反色变”,一味的排斥、躲让班级中这类学生。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就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直面自己的失当,并及时查找原因,改进方法。 要变堵为疏,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教师在和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交往时,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使我们的学生对错误思想具有鉴别能力。
    在我任教的汽修班,有一多半的学生是男生,上课时无精打采,睡觉、玩手机现象比较严重,每节课都要提醒多次。特别有一个叫张楚的学生,标新立异,自以为是,不服管理。听说在专业课上玩手机,老师要没收,他不但不给,还在课堂上动手把刚毕业的女老师打了。我听了以后,对这个孩子大多采取避让的态度。有一次在我的语文课上,他竟然把手机声音调得大大的在玩游戏,严重扰乱了课堂秩序。我笑眯眯的走到他的旁边,让他回答我的一个问题,他自然是不会了。我说:“张楚,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魂不附体。”然后让他坐下,他也识趣的收起了手机。下课后,我请他帮我的教本送到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我搬了张椅子让他坐下。然后把自己刚买的手机拿出来,告诉他老师刚买了个智能手机,有许多功能都不会用,让他摸索一下,然后教我。他果然认真的研究起来,对于如何利用手机上网、如何查资料、如何玩游戏等功能果然一会他就摸通了,认真的教我如何使用。我学的时候故意漫不经心,他教了我一次后,我还是不会。这时他说:老师,你学时认真点,不要漫不经心的。我故意一震,表示悔改,让他再教我一遍。然后我趁势就他学习上表现和他聊了一会。最后他说:老师,我知道错了。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听老师说张楚表现不以前进步多了。虽然有时课堂上仍会睡觉、玩手机,但已经很少与老师对立了。偶尔我还是会让他帮我做点事,然后适时的表扬一下。
    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用教育者真诚的爱去感染与激励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落后、思想和行为偏傲的学生,决不能讽刺挖苦甚至粗暴对待,而要用火热的心去亲近和温暖他们,打开他们情感的闸门。唯有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融洽、思想沟通的时候,教师的教育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才会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2、构建家庭、学校一体化立体式教育模式 。
    学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减少教育失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效;改进教育学方法,建立以学生心理经验为基础、与教材逻辑经验紧密融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情感需求,形成适应学生心身实际,充满情趣的新教育;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教育的熏陶性、潜在性特征,减少学生自我统一性与学校教育情景的直接、剧烈冲突的发生。
家庭、学校在教育学生总体思想、教育方法、方向引导上要一致,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舆论。要减少社会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促进三者的协同一致发展,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从而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在青春期产生的困惑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总之,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职中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一)职中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中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理解,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经常遭到老师和家长的讽刺、挖苦甚至贬斥,从而失去了自信变得自卑起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都知道自信心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有自信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才能获得学习、事业、生活上的成功。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去寻找对策,帮助这部分学生走出自卑的泥潭,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空。
    (二)解决职中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尊重、信任、理解学生。
    每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职中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挫折更加渴望别人能尊重自己,要求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信任。但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得到,因此就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于是就经常旷课,违反校纪校规,人际关系敏感,敌意老师和同学。
    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学生,父亲不务正业,爱喝酒赌博,家里很穷。母亲总是唉声叹气,抱怨自己命不好,嫁错了人,父母经常吵架,他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变得很敏感, 别人一句无意的话他会认为是在嘲笑他,看不起他,因此他在班里没有朋友,很孤僻。刚入职中时,常和同学打架,和老师的关系也很紧张。后来我看了他写的一篇作文《我的家庭》,让我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首先,我在课堂上总结作文时,给予他的作文很高的评价:文章叙事完整,有真情实感受,能打动读者,这时我看到他露出了笑容。两天后的中午,办公室里的其他老师都不在,我叫到他到办公室,给他拉了张椅子让他坐下,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聊天,问他生活和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和同学们玩的怎么样,后来谈到他的那篇作文,并当面表扬了他。我告诉他只要他想做的事就一定可以做好,他是最棒的。我告诉他老师小的时候成绩也不是很好,也是到了高中时才知道学习,才开始认真的学习。让他意识到自己现在好好学习并不晚,仍会有个美好的将来,让他知道老师是关心他的。他大受鼓舞,自信心也逐步树立了起来。两年后的对口单招中他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后来他给我写信说:父母都以他为荣,父亲也不赌博了,现在一门心思赚钱供他上学,母亲也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这件事给我的感受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在工作中不要以教育者自居,而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往,以心换心,了解他们遇到的矛盾、困难或困惑,满腔热情为他们找原因、出点子、提建议,排解他们的忧虑和困难,让他们放下包袱,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2、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要善于鼓励学生,时刻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的差异,及时加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在教学方法上,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不是重理解的课程,每位学生只要能认真的听,都可以学得好。上课时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只要他回答出来就给予肯定,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即使回答不出来,我也不批评他们,我会让其他同学回答,然后再让他再复述一遍。这样他会觉得老师没有抛弃他,那么以后他也能去积极的思考问题,主动回答你的问题。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觉得自己还不错,活得有自信,有活力。
    职中生的心理就像花园的花朵一样,需要园丁辛勤细致的松土、施肥、拔草、浇灌、除虫。只要教师善于精心护理,使用正确的方法修剪苗木,职中生定会消除逆反心理,走出自卑的泥潭,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上一篇:中职德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下一篇:在英语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摆脱汉语对英语的影响
(作者:宿豫中专王艳 录入suyu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