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职业教育在注重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素质的本土人才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笔者认为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打牢创业教育的思想基础;其次打破教师概念,用“双师型”的老师来担任学生的“双师”;最后尤其重要的是打破教育一系列固定的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素质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其生存和发展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依据,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保持协调,以市场所需的人才及规格作为导向。因此,职业教育创新的根本就是彻底变革滞后的教育观念,克服思维障碍,使之成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注重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素质的本土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创业意识,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尤其重要。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对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示给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创业是指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也就是自主开拓和创造业绩和成就。创业素质是创业者开始创业实践前所经历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聚集过程。它包括良好的创业意识,丰富的创业知识,交流与合作能力,坚韧的创业毅力,以及把握市场的能力等等。
在职业教育中,要迎合全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完成创业素质的凝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对于创业教育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见解。
一、打牢思想基础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我们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因为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建立在能胜任,发挥自己优势基础上的职业理想,能促进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职业理想是人们实现职业愿望的力量源泉,能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职业理想也是创业者的思想基础,只有抓好了职业理想教育,具有了职业理想,创业才有可能实现,所以要通过职业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喜欢甚至于热爱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2、 调动学生“创业”的自觉性
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对职业教育的鄙视经常影响着他们,他们不了解甚至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以及即将从事的职业,参加职业教育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所以要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引导学生摆脱这种消极的心理,引导他们的积极心态。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创业之路,引导他们珍惜在校学习生活的自觉性。总之,学员内心深处对升学、创业前途的向往,是学员潜在的内动力之所在。要发现和调动学生潜在的内动力,把创业需求调动起来。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艰难性
提起“创业”,大多数人理解为自己做老板,但实际上自己当老板只是创业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内涵,创业是指通过努力开创出新的职业岗位,它应该是就业的升华和提高,是高层次的就业,学生应当认识到创新创业是个艰难的过程,不是一下子能达到的,它既要有积极的思想认识,明确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不折不挠,禁得起失败的挫折,要有坚强的毅力,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才能成功。所以对学生通过教育和实践,使他们认识到这点。
同时,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创业者除了要打好创业思想基础之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
是顺利创业的必要条件。
二、打破教师概念
今天职业教育的学生,明天的创业者,他们牢固的创业思想基础、专业基础离不开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育,所以,创业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就业已进入市场化,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面临着如何选择职业、就业和创业的问题,面对这个现实,如何适应变化了形势,调整教育内容,改变教育方式,确实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既现实又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由于其培养目标强调知识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因需而变的适应性,因此,职教老师要能够做到:眼睛要向外,经常跟踪社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所教知识,开发新课程,要能够把系统的学科知识提炼,转化为应用性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设计,要能够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把二者融为一体,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一专多能”的教育才能,但目前,职教老师队伍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素质”老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短缺,所以进行创业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用“双师型”的老师来胜任学生的“双师”,即一个学生的培养由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来共同完成。校内老师一般从专任教师中选拔那些具有良好师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双师担任;校外老师则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事业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任。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的职责互不相同又密切联系,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在工学结合中“双师”经常交流,充分发挥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打破固定模式
在学生、老师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那么创业教育就是一个过程的问题了。我觉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⒈课程概念的转变
在创业教育中应以教学模块和项目代替课程。创业素质中所需要的创业知识往往更注重针对性而非系统化课程结构模块化可避免重复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一项或多项针对性技能的练习,提升职业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具体实施时按照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打破原来的按学科、课程设计的做法,而代之的模块的形式,以专业岗位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确立若干等级模块,进行教学与实践。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既避免了以往各专业课程内容中重复现象严重的弊病,又保证了学生接受教学或实训后掌握系统性专业理论和技能,确保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⒉ 教室概念的转变围绕
在创业教育中,应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的教室,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采取以工学交替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或完全的实训替代理论教学。学生除在课堂学习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每学年都应安排10周左右的时间去实训基地和工商企业分别进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认知实习和以强化职业上能力为目的的岗位实习,以实习基地作为课堂,实习过程中在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为企业调研分析、营销策划等活动,使产学更好地结合,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取得相应学分的评价依据。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有利于创业素质的养成。
⒊ 讲课概念的转变
在创业教育中,应用案例化、实践化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分期,分批开展实训主导型课程,将教学内容和过程尽可能向实践过程转移,采用团队化、案例化、实践化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内外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接触实际工作。通过参与社会、企业、商家的具体实际市场运作项目或学生自主创业的方式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活动。这一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在实战中树立了自信心,锻炼了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⒋ 考试概念的转变
在创业教育中,应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通过单一的卷面考试是很难加以评判的。以创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必须伴随着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作为配套。如在基础课程的考核上采用闭卷、开卷、开闭混合卷、小石岩、小设计、上机操作、答辩等多样化方式。在大多数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以便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形成创新精神。
上一篇::如何在写作中培养创新思维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素质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其生存和发展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依据,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保持协调,以市场所需的人才及规格作为导向。因此,职业教育创新的根本就是彻底变革滞后的教育观念,克服思维障碍,使之成为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注重为企业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素质的本土人才的同时,注重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创业意识,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尤其重要。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对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示给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创业是指创立基业或创办事业,也就是自主开拓和创造业绩和成就。创业素质是创业者开始创业实践前所经历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聚集过程。它包括良好的创业意识,丰富的创业知识,交流与合作能力,坚韧的创业毅力,以及把握市场的能力等等。
在职业教育中,要迎合全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完成创业素质的凝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校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对于创业教育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见解。
一、打牢思想基础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我们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因为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建立在能胜任,发挥自己优势基础上的职业理想,能促进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职业理想是人们实现职业愿望的力量源泉,能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职业理想也是创业者的思想基础,只有抓好了职业理想教育,具有了职业理想,创业才有可能实现,所以要通过职业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喜欢甚至于热爱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2、 调动学生“创业”的自觉性
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对职业教育的鄙视经常影响着他们,他们不了解甚至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以及即将从事的职业,参加职业教育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所以要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引导学生摆脱这种消极的心理,引导他们的积极心态。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创业之路,引导他们珍惜在校学习生活的自觉性。总之,学员内心深处对升学、创业前途的向往,是学员潜在的内动力之所在。要发现和调动学生潜在的内动力,把创业需求调动起来。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艰难性
提起“创业”,大多数人理解为自己做老板,但实际上自己当老板只是创业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内涵,创业是指通过努力开创出新的职业岗位,它应该是就业的升华和提高,是高层次的就业,学生应当认识到创新创业是个艰难的过程,不是一下子能达到的,它既要有积极的思想认识,明确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不折不挠,禁得起失败的挫折,要有坚强的毅力,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才能成功。所以对学生通过教育和实践,使他们认识到这点。
同时,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创业者除了要打好创业思想基础之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
是顺利创业的必要条件。
二、打破教师概念
今天职业教育的学生,明天的创业者,他们牢固的创业思想基础、专业基础离不开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育,所以,创业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就业已进入市场化,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面临着如何选择职业、就业和创业的问题,面对这个现实,如何适应变化了形势,调整教育内容,改变教育方式,确实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既现实又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当前,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由于其培养目标强调知识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因需而变的适应性,因此,职教老师要能够做到:眼睛要向外,经常跟踪社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所教知识,开发新课程,要能够把系统的学科知识提炼,转化为应用性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设计,要能够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把二者融为一体,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一专多能”的教育才能,但目前,职教老师队伍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素质”老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短缺,所以进行创业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用“双师型”的老师来胜任学生的“双师”,即一个学生的培养由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来共同完成。校内老师一般从专任教师中选拔那些具有良好师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双师担任;校外老师则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事业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任。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的职责互不相同又密切联系,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在工学结合中“双师”经常交流,充分发挥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三、打破固定模式
在学生、老师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那么创业教育就是一个过程的问题了。我觉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⒈课程概念的转变
在创业教育中应以教学模块和项目代替课程。创业素质中所需要的创业知识往往更注重针对性而非系统化课程结构模块化可避免重复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一项或多项针对性技能的练习,提升职业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具体实施时按照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打破原来的按学科、课程设计的做法,而代之的模块的形式,以专业岗位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确立若干等级模块,进行教学与实践。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既避免了以往各专业课程内容中重复现象严重的弊病,又保证了学生接受教学或实训后掌握系统性专业理论和技能,确保实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⒉ 教室概念的转变围绕
在创业教育中,应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的教室,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采取以工学交替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或完全的实训替代理论教学。学生除在课堂学习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每学年都应安排10周左右的时间去实训基地和工商企业分别进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认知实习和以强化职业上能力为目的的岗位实习,以实习基地作为课堂,实习过程中在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为企业调研分析、营销策划等活动,使产学更好地结合,并以企业的实习鉴定作为取得相应学分的评价依据。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有利于创业素质的养成。
⒊ 讲课概念的转变
在创业教育中,应用案例化、实践化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分期,分批开展实训主导型课程,将教学内容和过程尽可能向实践过程转移,采用团队化、案例化、实践化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内外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向社会,接触实际工作。通过参与社会、企业、商家的具体实际市场运作项目或学生自主创业的方式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活动。这一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在实战中树立了自信心,锻炼了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⒋ 考试概念的转变
在创业教育中,应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通过单一的卷面考试是很难加以评判的。以创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必须伴随着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作为配套。如在基础课程的考核上采用闭卷、开卷、开闭混合卷、小石岩、小设计、上机操作、答辩等多样化方式。在大多数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以便更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形成创新精神。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烹饪教学中的使用
(作者:宿豫中专董振娟 录入suyuzz 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 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
- 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 1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
各县(区)教育局职成教科、职社教研室,市直职......
- 2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由......
- 3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
宿迁市教育局文件宿迁市财政局宿迁市人力资......
- 4宿迁开放大学召开2017年省技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目标和责任意识,提......
- 5宿迁开放大学跟踪调查毕业生
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我校毕业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