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人格是指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既包括一个人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一个人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 职中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初中所受的教育,往往偏重知识,而忽视品行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在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提高。因此重构中职生健康人格的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
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健康人格 培养
人格是指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既包括一个人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一个人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职德育课程体系,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有效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提升职业心理素质等,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这对塑造中职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各种教育而逐渐形成的品质。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然而,应试教育忽视了人格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只为了让学生学习语言,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德育的发展被人为地放在了智育之后。
职中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初中所受的教育,往往偏重知识,而忽视品行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在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提高。因此重构中职生健康人格的意义非常重大。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正确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扬长避短,有效调节自己的行为。反之,则不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感觉模糊,因而,缺乏自信,不能悦纳自我,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中职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劣长短,学会悦纳自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珍惜自我;同时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成功与失败,积极改造自我和超越自我,才能找准目标、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也只有找准了目标,才能肯定自我,并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记得那堂语文课,教室里像往常一样鸦雀无声,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在我讲课中,不时传来小鸟的叫声,我发现坐在后排的“捣蛋大王”王宇同学心不在焉,不时偷看抽屉中。我边讲课边向他走近,当我走到他身边时,看到他双手正捧着的小鸟,他害怕极了。我微笑着, 把小鸟捧在手心,走上讲台,询问了小鸟的来历,表扬了他有爱心,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爱护人类的朋友——益鸟。后来学生自发成立了护鸟小组,每天像照顾婴儿一样的呵护着小鸟,小鸟长大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将小鸟放归森林。王宇以及班级中的学生在照顾、呵护鸟儿的过程中,体会到抚养的艰辛以及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件事,班级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是个很有用的人,不是老师口中的“米蛀虫”,因此他们总是能以积极地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 加强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剖析文本人物形象,引导中职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 同时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喜、悲、成、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正面和反面人物形象上感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做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现代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古代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屈原列传》中屈原坚守节操,决不变心从俗的斗争精神;《石钟山记》中苏轼勇于探索、追求真谛的科学态度,都是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通过学习他们的积极地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这对我们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我们抱着积极的心态去生活时,会更多的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也会充满希望与信心,相反,往往会消极、悲观、失望。中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取向同样可以折射出对生活所抱的态度。人格健康的中职学生对学习会怀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充满信心,有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随时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总结、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加强自我约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磨练,培养耐挫力,增强责任感,不盲目冲动,不消极低沉,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 创设审美情境,陶冶中职生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养审美人格。中职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师应根据文章内容、情感的不同创建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可以配乐朗诵,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激发他们的情感,把他们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的世界——在这里有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浓浓,带领学生走入一个有花、有诗、有情的深邃的意境。随着朗读的借助和音乐的旋律,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的淡淡的哀愁。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艺术美和音乐美。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分组教学,培养职中生团队意识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由一维改成三维,无疑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当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原有教学目标及过程中的“渗透”或“附带”。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教学,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文学科特点并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教学条件,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分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接触,并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与人相处时,尊敬、信任等正面态度多于嫉妒、怀疑等消极态度。他们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他人尊重与接纳。中职学生要尽力消除当前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学会与人合作,提高生活质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中职学生自己要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客观地看待自己,善待生命,懂得生活与挫折的关系,既有生活目标,又有生活乐趣,多从积极方面看待人生与社会 。其次,走出自我,关注群体,学会宽待他人,与人愉快合作,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真诚生活。
五、以作文为桥梁沟通情感,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认知方式。
作文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化,是作者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感兴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的健康人格。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自己的真挚、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感染。
语文知识,除了字词句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育意义,学生从教材中不但可以学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还可以从文中熏陶自己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学生能真正从语文中受到了各种熏陶和教育,那么,在他们的言行中就应有所表现,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就可能成为“课上激动,下课心动,课后不动”的局面。加之,语文教学具有将读写结合特点,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时是作文教学中,就不能只局限于遣词造句,特别在作文教学中,也不能只局限于谋篇布局,还应帮助学生讲究思想新颖,见解深刻,内容丰满,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在作文写作中充分发挥个体内在潜能,在各种行为反映中以积极、适度的方式表达个体感受与行为的主观状态。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职中生只有通过努力,刻苦磨炼,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而自我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心理完善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提供一些机会,如自律教育、自主教育等,启发学生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再上升为行为习惯,养成自我调控、自我积累、自我完善,从而,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职中生。总之,职中生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艰巨工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强化人格教育意识,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充分发挥人格教育功能,就能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职中生。
上一篇::兴趣与技巧---职中生写好作文的法宝人格是指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既包括一个人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一个人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 职中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初中所受的教育,往往偏重知识,而忽视品行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在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提高。因此重构中职生健康人格的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
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健康人格 培养
人格是指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既包括一个人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一个人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职德育课程体系,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有效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提升职业心理素质等,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这对塑造中职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各种教育而逐渐形成的品质。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然而,应试教育忽视了人格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只为了让学生学习语言,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德育的发展被人为地放在了智育之后。
职中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是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初中所受的教育,往往偏重知识,而忽视品行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在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提高。因此重构中职生健康人格的意义非常重大。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正确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扬长避短,有效调节自己的行为。反之,则不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感觉模糊,因而,缺乏自信,不能悦纳自我,对未来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中职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劣长短,学会悦纳自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珍惜自我;同时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成功与失败,积极改造自我和超越自我,才能找准目标、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也只有找准了目标,才能肯定自我,并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记得那堂语文课,教室里像往常一样鸦雀无声,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在我讲课中,不时传来小鸟的叫声,我发现坐在后排的“捣蛋大王”王宇同学心不在焉,不时偷看抽屉中。我边讲课边向他走近,当我走到他身边时,看到他双手正捧着的小鸟,他害怕极了。我微笑着, 把小鸟捧在手心,走上讲台,询问了小鸟的来历,表扬了他有爱心,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爱护人类的朋友——益鸟。后来学生自发成立了护鸟小组,每天像照顾婴儿一样的呵护着小鸟,小鸟长大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将小鸟放归森林。王宇以及班级中的学生在照顾、呵护鸟儿的过程中,体会到抚养的艰辛以及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件事,班级的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是个很有用的人,不是老师口中的“米蛀虫”,因此他们总是能以积极地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 加强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剖析文本人物形象,引导中职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 同时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喜、悲、成、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正面和反面人物形象上感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做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现代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古代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屈原列传》中屈原坚守节操,决不变心从俗的斗争精神;《石钟山记》中苏轼勇于探索、追求真谛的科学态度,都是中国人高尚人格的典范。通过学习他们的积极地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这对我们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我们抱着积极的心态去生活时,会更多的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也会充满希望与信心,相反,往往会消极、悲观、失望。中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取向同样可以折射出对生活所抱的态度。人格健康的中职学生对学习会怀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充满信心,有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随时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总结、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加强自我约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磨练,培养耐挫力,增强责任感,不盲目冲动,不消极低沉,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 创设审美情境,陶冶中职生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养审美人格。中职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师应根据文章内容、情感的不同创建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可以配乐朗诵,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激发他们的情感,把他们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的世界——在这里有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浓浓,带领学生走入一个有花、有诗、有情的深邃的意境。随着朗读的借助和音乐的旋律,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的淡淡的哀愁。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艺术美和音乐美。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分组教学,培养职中生团队意识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由一维改成三维,无疑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学的功能,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当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原有教学目标及过程中的“渗透”或“附带”。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教学,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文学科特点并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教学条件,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分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向能力转化,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接触,并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与人相处时,尊敬、信任等正面态度多于嫉妒、怀疑等消极态度。他们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他人尊重与接纳。中职学生要尽力消除当前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学会与人合作,提高生活质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中职学生自己要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客观地看待自己,善待生命,懂得生活与挫折的关系,既有生活目标,又有生活乐趣,多从积极方面看待人生与社会 。其次,走出自我,关注群体,学会宽待他人,与人愉快合作,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真诚生活。
五、以作文为桥梁沟通情感,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认知方式。
作文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化,是作者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感兴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的健康人格。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自己的真挚、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感染。
语文知识,除了字词句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育意义,学生从教材中不但可以学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还可以从文中熏陶自己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学生能真正从语文中受到了各种熏陶和教育,那么,在他们的言行中就应有所表现,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就可能成为“课上激动,下课心动,课后不动”的局面。加之,语文教学具有将读写结合特点,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时是作文教学中,就不能只局限于遣词造句,特别在作文教学中,也不能只局限于谋篇布局,还应帮助学生讲究思想新颖,见解深刻,内容丰满,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在作文写作中充分发挥个体内在潜能,在各种行为反映中以积极、适度的方式表达个体感受与行为的主观状态。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职中生只有通过努力,刻苦磨炼,不断完善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而自我完善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心理完善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提供一些机会,如自律教育、自主教育等,启发学生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再上升为行为习惯,养成自我调控、自我积累、自我完善,从而,养成健康的人格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职中生。总之,职中生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艰巨工作,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强化人格教育意识,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充分发挥人格教育功能,就能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职中生。
下一篇::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宿豫中专董振娟 录入suyuzz 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 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
- 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 1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
各县(区)教育局职成教科、职社教研室,市直职......
- 2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由......
- 3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
宿迁市教育局文件宿迁市财政局宿迁市人力资......
- 4宿迁开放大学召开2017年省技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目标和责任意识,提......
- 5宿迁开放大学跟踪调查毕业生
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我校毕业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