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12年06月24日 信息来源:宿豫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 要:分析主体性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具体办法,
对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进行了若干实际分析。同时指出了实施主体性教育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   必要性 激发兴趣   大胆放手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的落实,最根本的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性得到发展。只有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发挥之时,才是中职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实之际。因此,就此浅谈几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主体性教育的实施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他们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意志力,坚定的自信心,智力高度发达, 思维异常敏锐,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而主体性教育对培养学生这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主体性教育的实施是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革同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时代对学生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严峻的事实证明,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我们这个知识经济时代, 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第三,主体性教育的实施也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和科技发展水平,充分体现语文学科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语文素质。
    二、如何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展示其主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这一主体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当学生没有学习愿望时,就根本谈不上主体性的体现。只有主体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劲的求知欲望,产生一种主动地投入的积极情绪和动机。教学的成功才能成为可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赋主体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劲的自驱力,使其充满兴趣地乐学,情趣盎然地探究,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指日可待。
    1、营造师生和谐氛围,愉悦的教学氛围,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学中师生关系越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首要前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满腔的挚爱去弹拔学生心中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亲其师、悟其道、乐其学”。还要处处充满激励的话语,既给学生创造读、说、问的机会,又充分肯定学生读、说、问的点滴优点。哪怕想错了,说错了,也不指责批评,而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在如此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无拘无束地表现情感,轻松愉快地表达思想,学习兴趣就呼之欲出了。
    2、精巧设计,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精巧设计提问和教学环节,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想,激起学生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每节课的开端,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以猜谜、故事引入、课题质疑,电教手段的利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如《黄鹂》的教学,开始就用“金衣公主——打一种鸟类”这则谜语导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起动起来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适时利用,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黄山记》的教学,教师一开始就一边用电脑展示出黄山奇特瑰丽的风景画,一边配乐解说,学生马上被这独特的风景和精妙的解说所吸引,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2)教学中灵活激趣。学习兴趣一时的激发,不能保证整节课都能情趣盎然地学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趣,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并通过精巧的设疑,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热情和兴趣,更高效地接受知识。
    A.以情激情,激发志趣。学生的“志趣”是促使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充满情感的语态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向和意志,要以课文中的情去感染学生之情。只有以师之情,以文之情去感染学生之情,激生之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中,产生共鸣,沉浸在课文所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才可能激起学生的情趣。如《病梅馆记》的教学,当讲到“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目睹了如此美好的事物惨遭迫害,你们的内心有何感触呢?本是生机盎然、婀娜多姿、幽香四溢的梅花,如今却是七零八落、奄奄一息。作者的内心是万分悲痛的。请大家在文中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带着情感去朗读。”此时,教师对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的愤恨和对梅花惨遭迫害的同情的情感染了学生。他们心中也涌起怜悯和愤恨之情。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在朗读和语言中表现出的尽是这种情感。师生情感与课文情感的交融进入了最佳境界。伴随情的迸发,学生学习志趣也激发了出来。
    B.以“动”激趣,即让学生动起来。中职生较好动,教师在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只有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真正被激发。让学生亲自演一演,如《雷雨》的教学,让学生亲身演一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到戏剧情节中矛盾冲突的激烈。让学生亲身演一演,即通过角色的扮演,进入角色等,让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如《黄鹂》的教学让学生把作者的情感变化用曲线画出来。作者情感的变化与黄鹂的遭遇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画出情感曲线自然就会发现黄鹂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点就显现出来了。对课文教学重点的突破非常自然,学生的兴趣也非常浓厚。此外,让学生动起来激趣的方法很多,如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新眼看、亲自摆弄实物,争论问题等。
    C.巧妙设疑,引发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读伊索寓言》的教学,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你读过现代版的伊索寓言吗?现代版的寓言故事可不一般哦,更是发人深省,叫人拍手叫绝!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急于想知道所以然,随后就能很有兴趣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又如《美与物理学》的教学,当学了课文第一部分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物理学中存在美,那么物理学中究竟有哪些美呢?他们是怎么被发现的?他们的美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自己读第二、三、四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精巧的问题,被引发出来。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独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独立的个体性。只有这些个体独立自主地参与训练,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1、大胆放手。“大胆放手”就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独立学习实践的机会,把时空还给学生,给足训练活动的时空。这就要求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量,要精心设计带启发性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力求简短,精炼,特别是提问要讲求质量,力求富于启发性,示范性和导向性,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做到多问少讲,尽量把教师的活动压下来,把大量的时空用来加强学生个体的活动,扩大个体活动的参与面。放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自己去读书,思考、提问、讨论、发言、表演、评议、做实验。只有把学生独立了,动脑、动手的时空解放了,学生才能成为实践的主人。
    2、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进行有效的学习,即“授之以渔”。教师要精巧地扶读学法,抓疑点、重点和难点来“扶”。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归纳学法,然后放手让其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使其成为教学中的主人。如在学习了《殽之战》中蹇叔这一人物形象以后,可让学生自由地说,刚才是怎样分析的,教师再引导。归纳出学法:分析人物形象是从哪几个角度着手的。在文中找出描写该人物的句子,然后细读揣摩人物的心理性格,总结人物形象。教师根据学习方法先扶着分析秦穆公这一人物性格,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其他 人物形象。学生从学法的归纳到运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这样就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也就得以落实了。
    3、质疑探究。“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通过主动积极地探究自己去解决问题,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调动主体参与。学生在自疑,自悟,自乐的过程中,也就成了教学实践的主人。如《拿来主义》的教学,从课题入手,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叫主义?为什么要拿?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哪来主义?怎样去拿?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通过认真读书去解决问题,以此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主体性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人格特性,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和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当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时,教师要适时地给指导,切忌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横加训斥、挖苦。
    (二)必须遵循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实现所规定的思想教育目标、知识传授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和环节。因此,在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沿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
    (三)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指导教学活动。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更高层次的完整的人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等于“随意发展”,因此,在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
    总之,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开拓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的体现,是对传统教育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缺陷的根本反驳,是我国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有力的武器。在教学中要努力实践、积极探索,以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上一篇: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下一篇:春风化雨,我的为师信条 ——班级管理点滴体会
(作者:宿豫中专周琳 录入suyu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