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宿迁职社网 >> 教育科研 >> 职教论坛 >> 浏览文章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育 尊重 爱心
心理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个人所渴望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学生健康的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入学基础一般而父母期望较高;文化素质较低而学业难度较大;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而社会就业要求高等,因而产生了许多心理压力。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偏差的纠正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良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却不敢再讲话了。
现象之三:学生屡教不改,老师在“无奈”之下只好罚他站,罚他劳动,或者进行罚款,心想:看他下次还敢不敢了!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不良心理健康教育的“缩影”。
二、中职生产生这些不良现象原因初探
其实中职生本来基础就比较薄弱,身上有许多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也是正常的,作为中职生的老师更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但为什么会依然有这样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发生呢?为什么中职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呢?造成这种学生心理频受伤害,影响中职生个人素质发展的根源何在?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部分家长在心理上歧视中职生,看不到中职生闪光点。
现在有许多中职生在初中时都是属于后进生。有的同学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经常迟到或早退甚至旷课;有的同学懒惰、贪玩,劳动观念淡漠,劳动习惯差;有的同学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同学学会了抽烟甚至有烟瘾;有的同学经常酗酒、盗窃,打架闹事;有的同学常出没于网吧;有的和街头流氓整天混在一起,甚至违法乱纪。正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部分家长在心理上便觉得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嫌弃他们,用有色的眼镜看他们,因而看不到他们的闪光点。
2、部分教师缺乏健康教育的知识,忽略了中职生的感受。
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有些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也有些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教师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只抱着“负责”的态度却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贻害无穷。
3、社会对中职生不切实际的舆论,伤害了中职生的心理。
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对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惩罚”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这样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使他们越走越远。
4、管理体制严重跟不上时代要求,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大多数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评估指标没有加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评价教师的指标仍然是一些机械的指标:学生成绩,备课笔记,班级纪律……纪律是班级管理的最主要指标。班级上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班级要扣分,不能评为先进班级,老师的声誉受影响,而这与老师的职称、先进、进修机会等诸多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于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就不得不“凶”。一旦有人做出了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情,老师就很生气,甚至失去了“理智”。
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作为教育者,面对中职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
(一)心理教育内容要符合中职生的需要。
中职生的需要是中职生认识、理解、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问题所在,这种需要同时又是中职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基本动力。心理教育时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因为找到了他们急切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因势利导的组织深入的、开放式的讨论。学生在受尊重,被理解,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自然会主动合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自然就高,学生 “主体性作用”发挥好了,教育自然就有成效了。对个别寻求帮助的学生更要从他的需要出发,针对个体发展需要问题,进行工作,引导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理解他人,悦纳他人;适应环境、悦纳现实。
(二)教育形式要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
教育形式是为教育内容服务的,教育形式必须适合于学生主体的年龄特点。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时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而个性发展并不成熟。他们相对其他年龄阶段的人,面对人生的重要问题也较多,是富于理想、充分追求的时期,有对知识的求索、人生的思索、理想的追求、爱情的向往和物质的需求等等。所以心理教育的形式,应是调动学生主体参与,针对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在互相倾诉中,在情景体验中,在小品表演中等。总之是在他们亲自参加的活动中得到心理体验,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可以保证教育内容的贯彻和教育效果的实现。
(三)、教师对待中职生要多些爱心和耐心。
爱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真谛,是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绽放的花朵。热爱学生是每一个教师所必备的情感。爱是联结师生心灵的纽带,是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桥梁。有了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才会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张某因一起打仗事件,先被开除后留校查看,他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作为班主任,班主任能承担的事就不让家长分担,那段时间,班主任陪着这个学子过的很艰难,教他知法、懂法、守法,鼓励他在摔倒的地方站起来,给他多重关爱,让他感悟人世间的真善美,毕业时他顺利的考取了本科院校。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那么,就让我们用这份“天地之爱”,用欣赏,用耐心,用鼓励,去包容孩子们的缺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优势能力,让我们“用脑”也“用心”,让驽马变成良驹,让顽劣的孩子变成闪光的金子。
(四)、教师应教会中职生培养正确的心态。
1、心中有爱
爱就是宽容、理解、关心。学会爱人,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正如一首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爱的荒漠”中,那也就只能培养出一批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的“凋谢的玫瑰”,有时甚至可能是“有毒的罂粟”。教师可组织中职生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一帮一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让爱心充满每个中职生的心田。
2、心存感激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对方产生好感,这就是感激。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别人的帮助下生活,教会中职生对周围的人们常存感激之心,那么他们就会与周围的人们和睦相处;教会中职生心存感激,那么他们就会多一份宽容、自律和热情!
3、坦然面对
教师要让中职生明白,每个成才的人都经历过许多的沧桑和磨难,只有坦然面对,笑对人生,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从容地去克服困难。教师可组织中职生参加远足、军训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鼓励中职生坦然面对困难,同时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积极引导中职生正确评价自我。
4、学会幽默
列宁曾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 幽默是人们一种高尚的心理自卫行为。哪里有幽默,哪里就有活跃、欢乐的气氛。教师应教会中职生幽默,当学习、生活遇到挫折时,幽默能缓解紧张、减轻焦虑、摆脱困境。教师可多组织各种有趣生动的幽默、笑话比赛,使中职生在欢乐的氛围中直面人生。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下一篇::兴趣与技巧---职中生写好作文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