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中职生健康职业人格教育

时间:2012年06月19日 信息来源:宿豫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世界性金融危机带来了激烈的就业竞争,用人单位在强调职业能力的同时更加考量人的职业人格等综合职业素质。健康的职业人格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现代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人格,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敬业、奉献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社会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坚持针对性、有效性、示范性和长效性等原则,以促进中职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形成,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生; 健康职业人格;竞争力;社会能力
    职业学校要想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就业、失业、再就业,将是未来每个人都会经常面对的事情。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毅力、创新创业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等健康的职业人格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直接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加强健康职业人格作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否则,势必被社会所淘汰。
    一、加强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
    人格即个性,是人的基本品质、心理格局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志向、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健全的职业人格是职中学生在求职和就业后顺利完成工作任务、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心理基础。健康的职业人格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就是人们对某一特定社会活动的认识、态度、看法和观点,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职中生要根据市场需要、自身条件和个人兴趣进行择业。一旦选择了一个职业,就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道德。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使它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优异的成绩。
    2.良好的职业性格。职业性格是一定的职业对从业者在性格上的要求。高度的责任心、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认真细致、勤奋好学、坚毅自信、严于律己等特点,是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性格特征。而每一种特定的职业又要求从业者具有适应职业特点的职业性格。如服务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耐心、礼貌、热情大方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或与这些性格格格不入,就很难胜任这项工作。所以,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对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性格,找出与未来将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的性格缺陷,扬长避短,不断完善。
    3.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是人的基本特征,而学校是全民创新之源。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等就是一种“发现”、一种“创新”,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这种创新。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职中生健康职业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养这种意识、精神、能力是每一位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较强的社会能力。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分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指本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是上岗后能胜任工作的保证。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职中生除学习专业技能外,更要在学习、生活中与人们广泛接触,捕捉、筛选对自己工作、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知识。改进思维方式,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提高社会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
    二、加强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必须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1.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即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尤其是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塑造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教师要做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巨大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职业人格。
    2.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的综合,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是形成健全职业人格的核心。要加强正确的职业观教育,增强职中生“业无尊卑,贵在奉献”的意识教育,明确有奉献意识就会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创业精神,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劳动才能完成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意识。
    3.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是否具备大量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多种环节、多种途径、手段逐渐形成的。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更需要以人的创新人格为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坚强的信念、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独立完成任务的勇气、幽默的处世态度等人格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中生正处于人格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职业人格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需要。
4.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当今时代,职业岗位已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每个人随时都面临着转换岗位甚至变换职业的情况,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职教工作者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转变观念,既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视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环境适应力、坚强的毅力、创新意识等,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加强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必须把握“四性”原则
    1.生本为先,坚持针对性原则。中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不可避免地在成长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我们更应看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进行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就是为了使他们发扬这些长处,改正缺点和不足,使他们把握正确的航向。每个学生不可能都兴趣相同、性格一致,不同的专业也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地认识、对待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培养健康的职业人格。
    2.内外结合,坚持有效性原则。一方面将进行职业人格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让他们去提问、去争论、去动手,满足他们独立性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专门开设德育课、心育课和职业指导课,强化职业人格培养。另一方面,将职业人格教育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现自我的舞台。以活动填充学生的需求空间,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康的职业人格,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3.以身作则,坚持示范性原则。职校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对社会、人生的了解还不深刻,对许多事情缺乏体验。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处世态度、创新精神、交际方式、合作能力、职业道德等,对学生都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进行职业人格教育,教师首先要重视自己的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培养坚毅自信的性格,以严谨扎实、善于创新和敬业奉献精神勤奋工作,以坦诚豁达、热情乐观的态度处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使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从教学与管理的一点一滴处,得到启发与收益。
    4.注重过程,坚持长效性原则。职业人格教育旨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性格和职业兴趣,增强他们的社会能力,使他们形成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突出个性的一系列健康的人格特征。健康职业人格的形成,会使学生受益终生,但它不是一堂课、一个活动、一门学科、一段时间所能完成的,它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始终,职业学校应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予以强化,形成职业人格教育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浅谈“生本时代”中职数学教学的着力点
下一篇: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
(作者:宿豫中专马浩贤 录入suyu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