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12年05月29日 信息来源:宿城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是中职生学习、升学、就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中深化改革、在服务中加快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以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优越性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仍存在些许差距,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课程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工学结合的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需求的需要
    电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电子企业大力的发展,现代企业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其中需求最多的是一线的技术人员。然而从中职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在企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进入单位后对岗位操作过程和技能要求的认识不足,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基础指导实践,实践操作能力薄弱;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偏基础,跟不上岗位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学习能力薄弱,各方面综合素质偏低,无法很好地适应职场工作。这对培养一线电子技术人员的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提出了直接和紧迫的要求。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对工作岗位有明确的认识,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在实施工学结合的电子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必须合理构建教学体系,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学时、注重学生能力提升的培养,才能让工学结合模式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以培养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有适应能力、务实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2、学生就业、择业的职业生涯的需要
    目前中职学校大都采取“2+1”学制的教学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内进行课程学习和校内实训,第三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进行毕业设计。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存在疑虑,具体表现在:一小部分学生放弃学校的顶岗实习或就业安排,从事其他工作,这让之前两年的专业学习显得没有任何意义;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或工作过程中也遇到自身专业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职业生涯发展后劲有限,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岗位适应性不强。而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要求学校和专业教师将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重组,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就业要求、适合中职生实际学习能力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只有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营造岗位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更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2、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不仅是使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实要求,同时又要适应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评体系。充分考虑企业和行业的评价,突出能力目标,引导“学训”一体化,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
    4、深化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才能紧跟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使课程发展与市场需求同步。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
    1、确定培养目标。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确认相应的应用电子专业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学生具有企业需求相关专业群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安装、运行、保养等基本操作以及设计、调试、维修等应用技能。
    (2)方法能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后续专业技能的基本能力。
    (3)社会能力:学生职业素养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
    (1)专业方向性。以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大纲为基础、紧密跟进企业需求,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化方向课程。基础类课程包括电工类、电子类、电子电工类;根据专业化方向不同,如医疗、PCB、机械手等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化课程以应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需求。
    (2)课程模块化。紧密联系企业需求,结合电子专业的知识结构,将专业课程分为音频视频、家用电器、办公用设备三大模块。模块化方式能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各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组合,以达到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3)任务灵活性。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业参与,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紧跟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模块中教学要求,灵活选用或编写能包含该模块知识要求的任务开展教学。
    (三)专业课程的实施
    1、教学模式的创新
    (1)充分利用课堂进行项目教学。现代课堂教学仍然是知识技能传授的最基本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舞台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发展、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变枯燥的电子知识学习为快乐的项目体验活动。围绕项目中的任务,学生制定实施项目计划,实施操作运行,思考建构知识,实际训练技能,(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师生研讨评价,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在实践中提升,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职业能力等,实现与职业岗位亲密对接。
    (2)建立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批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能;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给他们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真实的工作过程来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为学生将来与企业岗位接轨打下基础,还可以根据学生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过程中的反思和对策
    1、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怎样使数量合适的项目最大限度地负载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二是怎样使项目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更接近;三是怎样动态地调整项目内容,以确保项目及时体现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开发课程的教师实践性经验的积累,提高项目课程的开发能力。因此,学校要加强校企双方教师培训体系,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使教师专业深度和理论宽度相结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
    2、目前很多学校存在仪器少、设备陈旧等问题,跟不上工学结合模式的需求,因此学校要加大硬件设备设施投入力度,购置实验实习仪器设备,建立多个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室。设备的配置可视学校经济情况分阶段进行,逐步到位,同时购置设备时,可进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使用的常规设备类型,再决定设备采购方案;也可以在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过程中,将企业的一些先进设备转移到学校里供学生实习实训,刚开始可先定几个班级作为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展开。
    3、工学结合模式的理念已经被中职学校大力推广,然后工学结合不是一句空口号,不是某一段时间内实施,更不是某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在工学结合的实施力度上我们国家的中职教育远不如国外的贯彻的力度大,因此学校要加强工学结合的实施力度,将工学结合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要平衡项目教学的“项目内容”与学生工学结合时在企业的“工作内容”的关系,可以将部分项目课程直接移入企业进行,这样的项目教学具有更加真实的工作情境,同时也使工学结合的内涵更为丰富,效果更佳。
    4、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同时要实现教学评价的同步改革,并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调整学校原来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变原来只重成绩、不重能力的评价方式,切实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3).
     [2]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向才毅.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6.
     [4]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

                                          (柳婷)

上一篇:开展项目教学 演绎精彩课堂
下一篇:增与减有尺教与学有度
(作者:宿城中专校办 录入such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