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多媒体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的益处

时间:2012年05月16日 信息来源:宿迁经贸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曹晓红[1]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商贸系,江苏  沭阳 223600

  要:多媒体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能融合更多信息,让课堂更充实,教学效率更高;利用声像资源,让内容更直观,学习兴趣更浓;利用短片资料,让历史再次重演,心灵更受震撼;激活学生感官,让思考更深,让能力更强。

关键词:多媒体;中职;语文;益处

中职是中考失败者无奈的选择,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早已对学习失去兴趣,他们之所以来到职业学校学习,原因也是各式各样,有的是想混个文凭,将来有个稍微好点的出路;有的是出于父母的强迫,不得已而为之;有的是由于跟风,看到自己的同学读什么就读了什么。

动机决定动力,没有良好的动机,必然缺少主动向上的动力。可以说中职学生拥有积极动机的人数只是极少数,因此他们的学习呈现出严重而普遍的被动性,尤其是语文这样的基础课,他们更是存在偏见,认为自己到职校是学习技术的,学习语文无疑是浪费时间。

面对中职学生这样的状况,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吸引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关注,该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能够规范地运用语言,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文化素质乃至个人素质得到提高,通过这学期的中职语文教学,笔者深感多媒体在这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计算机为中心,将声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结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途径。这学期的前段时间由于受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笔者的语文教学要么主要继承传统,使用粉笔与黑板进行教学,要么是自己对着电脑中的课件和其他内容给学生进行讲授。而后,学校在每个教室都安装了投影仪,多媒体教学终于得以实现。

在这学期两种不同的主要教学方式使用过程中,通过比较,笔者认为,与传统的仅依靠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对中职语文教学有着如下益处:

一、融合更多信息,让课堂更充实,教学效率更高

中职的教学由于面对的群体具有与普通高中不一样的特殊性,所以教学中可以不囿于考试升学的羁绊,教师可以较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即使准备了再好的内容想要“传授”给中职学生,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如果仅依赖于语言和其他诸如手势等辅助性的交流工具,在中职学生面前是相当逊色的,教师会发现上课的前半段还好,大部分学生都还在专心地听,但上课时间过半后,学生大部分都处于“出神”状态,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起了觉。

而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增大了信息量,有效扩展了课时容量。例如,以前对于课文的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由于受课时安排的影响,只能在几分钟内依靠教师和同学的讲述作简单介绍。但有了多媒体后,教师可以利用五分钟给学生展示原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内容。在众多展示的内容中,学生会挑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口味的把它们摘抄下来,以前上课很少专心听讲和记录的学生也时不时的拿起笔在书上或本子上写着。甚至有时候当笔者翻开下一页幻灯片的时候,学生会主动要求等一等。可见,多媒体的使用,通过融合更多信息,充实了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兴趣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利用声像资源,让内容更直观,学习兴趣更浓

中职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厌学的心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缺乏,学习上惰性较严重,对于抽象的内容,陌生的知识更不愿花时间去弄明白。多媒体教学融合了声像视听元素,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把很多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刺激中职学生对语文“麻木”的神经和“迟钝”的诸多感觉器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舒婷《致橡树》这首诗的教学时,如果仅仅依靠黑板、粉笔和教师的讲解可能会抓不住学生的心,因为这首诗,舒婷通篇借用了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来传情达意。而且诗中很多意象是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甚至是没见过的,例如“凌霄花”“橡树”“木棉”等,如果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进行讲述,很可能是自己很费力,学生却不能很好地理解,从而就欣赏不到这首诗所蕴含的魅力。然而通过制作课件,用动态的图像配合诗歌朗诵,再加上合适的音乐,学生不仅欣赏了优美的诗歌朗诵,而且认识了各种意象所呈现的状态,很好地体会了舒婷文字背后的意思,从而对舒婷在那个年代就拥有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表示钦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短片资料,让历史再次重演,心灵更受震撼

语文教学很大一部分责任是培养塑造人精神层面的东西,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作用。“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1]

中职学生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几乎都是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站在失败的方阵,所以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摧残,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态度,更不要谈人生的什么目标和志向,也更不要说作为个体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祖国的责任。他们的心里没有这些,说得严重一些,他们是“忘恩负义、缺少责任感、没有目标、只知索取”的一个群体。

面对这样的学生,讲述再沉重的历史,仅靠教师的三寸之舌、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是苍白无力的,震撼不了他们的心灵,然而多媒体教学却可以利用短片、图片等资料,让历史真实地重现,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而真实地显示出来。例如,在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三·一八惨案的现场再现,让学生穿越时空,看到爱国学生的英勇前行,看到祖国经受的灾难,看到个人之于国家的责任。从而感化他们的心灵,让其也感受到自己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笔者相信,只要时常有历史的感化,中职学生一定会融化心中的坚冰,逐步提升自己的荣辱感责任心,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

四、激活学生感官,让思考更深,让能力更强

中职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对学习失去兴趣,语文基础普遍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文学作品的观察、概括、分析、理解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所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点拨与灌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思考以及创造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再加之,职校学生在思想上普遍认为自己进入学校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将来好找一份相应的工作,语文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对其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因此,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中职学生一般都对语文学习很漠然,存在严重的惰性,不愿为语文学习付出精力。然而,多媒体教学通过提供大量的相关文字以及声像刺激着学生的眼球,冲击着学生的耳膜,从而激起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开始激活了学生脑细胞,使其开始对所学的甚至更多的东西进行分析思考。例如,在进行《阿Q正传》的教学时,笔者通过节选电影《阿Q正传》,制成课件,而不是仅仅依靠课本节选的两章来讲课。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资料,也自然的开始分析思考,在课件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诸如“阿Q为什么一会儿反对革命一会儿要参加革命”“他的精神胜利法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是那样”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不管其意义如何,难易程度怎样,最起码它们说明学生在看到课件提供的资源后开始了思考分析。学生学会了思考,其语文能力及素养必然会不断提高,从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强,这些方面互相联系,共同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多媒体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的益处远远不止本文所列,它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它激活了沉睡的学生,更让从事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师心中重新燃起了塑造人类灵魂的希望。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就可以脱离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应把二者相互结合,互相补充,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李瑛.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强化高中文言文教学[J].教书育人,20109):59.



[1]作者简介:曹晓红(1979- ),女,江苏如皋人,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上一篇: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三贴近”的实践探讨
(作者:宿迁经贸 录入sqjm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