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4日 信息来源:宿城中专 点击:

摘 要:中职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行为,思考行为背后的本质,这是作为职教工作者的责任。现象的背后常常隐含着解答的答案,从简短的小事、细微的变化中透视其本质,从而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契机与动力,让学生在和谐、快乐、创新的课堂上求知。

关键词:兴趣 氛围 因势利导 求变 体验成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每一个人成才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内动力,是激发潜能、点燃思维的火花。

【案例】

案例1——聊天:某日,课下和学生交流了个小问题,平时喜欢干什么?发现绝大数学生兴趣广泛,且理由充分。有喜欢看电影、看电视、看小说、练字、听音乐、下棋、听手机、散步。理由也很多,如没事无聊、打发时间、画面吸引、语言优美、广告新颖、放松心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案例2——上网:某日,学校临时将计算机实习课调为语文课,我一进教室就发现教室只有几位学生,其他学生都到机房上网了。于是叫班长召集学生回到教室,可班长回来后,仍然没有几位学生跟着回来。

于是决定到机房上课,在课堂上,我问:“大家喜欢上网吗?” “喜欢!”学生齐答。 我说:“好!今天我们就在机房上语文课了。” 随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果,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也学会简要地利用网络学习的方法。同时,我总结了如何正确运用网络资源,如何协调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教育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利用上课时间上网的现象以后不容许再发生。

【分析】 在上课中,经常发现学生有厌学现象,而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学生对其他方面有着兴趣与爱好,诸如上网聊天的、游戏的、看电影、看小说的。在课余和课堂上,有些学生简直就是判若两人,课余时是生龙活虎、口若悬河,课余的聊天和上网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一走进课堂上,就失去本该有的生气与活力,表现出的却是没精打采与缄默不言。 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看到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是简单地把它归为学生的厌学、调皮,却没有想到同为一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呢?聊天与上网背后有没有一致性呢?其实,聊天有着轻松的氛围、有着信息的交流、有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着倾诉的要求、有着快乐的分享等原因;上网有着虚拟的空间、有着丰富的想象、有着精彩的内容、有着视听的享受、有着快乐的体验、有着成功的分享等原因。可以找出很多背后的秘密,综观之,不难发现兴趣是学生参与其中的重要原因。

教师能不能把同样的兴趣转化到学生学习上去呢?在上语文课时,我就临时改变了教师“一言九鼎”的做法,也做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决定,就在机房上语文课。只要方法得当、正确引导,学生不但乐于接受,效果可能比强行把学生“逼”到原来的教室要好。同时,学生既然有很多的爱好,那么就可以将爱好分类汇总,适时适当地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现象背后的秘密是让学生的兴趣做主,让兴趣启发、引领学生,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措施方法】

一、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佩服、喜欢任课教师,才会喜欢上他的课,才会对学习感兴趣。爱是情感诱导的根基,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源泉。只有爱学生,才会蹲下身子倾听学生心声。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养分,包容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快乐着他的快乐,悲伤着他的悲伤”,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相互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可以填平,厌学心理就可以逐渐清除,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始入心,利导之。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一个乐于学习的人要比一个勉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由“强学”变为“乐学”,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创设他们喜爱的事物、活动与情境。例如学生喜欢聊天,那么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时,改为聊天的口吻与形式;开主题班会时,就可以改为朋友聊天的形式。还要善于因势利导,及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上课时,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回到原来的教室,而是希望到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愿望很难满足,但此时就可以尝试在机房上课。将学生的兴趣、兴奋点与上课的引导充分结合,发挥有利的条件和积极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变其调,收奇效。

1、课堂激趣。还课堂以乐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米卢让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得益于“快乐足球”的理念,让队员从快乐学习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样,学生也是可以焕发活力,课堂也是可以焕发魅力的。课堂上,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打出一套千变万化的“组合拳”,也会出奇效。

“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变化,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更有效。多媒体教室的运用,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艺术,使课堂气氛民主自由,轻松愉快,教师语言幽默,动静相间,使课堂保持新鲜感,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妙趣横生,富有吸引力。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学得津津有味,学而不厌;这样的教育,学生能欣然接受、入心入脑。

2、成功增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因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要使学困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要想方设法让他获得成功。课堂上,要求学生15分钟背诵一篇诗歌,提前或推迟5分钟让学生背诵,并让背得快而好的学生推广经验,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鼓励和赞扬的掌声。有些学生因学习不好,成绩差,有的更是调皮捣蛋不听话而在老师心目中留下一无是处的印象,但身上不完全都是缺点,也有优点,即闪光点。教师要善于透过缺点看优点,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点燃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小小的进步、点点的成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获得进步的高兴和成功的喜悦。

【总结】

兴趣是学生内在潜能得以激发的源泉,调动学生内在奋进的动力。当了解学生兴趣时,教师适时地引导,促使学生转变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其才能和特长。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学生喜欢看小说,就可以让他在课堂上叙述小说的情节,谈谈读小说的感受,并鼓励他多读名著。这样不但可以激发他的读书的热情,而且可以激发他学习的热情。

兴趣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教育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教师应以正面引导为主,以活动开展为主,以培养高尚的情操为主,让学生从兴趣中找出信心,收获陈功的喜悦,受益终生。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如何主动地引导他们学习和激发他们主动地学习。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兴趣会带来成功,成功又会激发兴趣。教育没有太多奥秘,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利,《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克服办法》,网络

2、侯卫平,《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及矫治对策》,网络,

3、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4、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赖瑞云,《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语文学习,2004年9月

(作者:宿城中专校办 录入suchzz 编辑:admin)
上一篇:正、重、真、实刍议中职语文学与教
下一篇:浅谈教师自身素养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