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重、真、实刍议中职语文学与教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4日 信息来源:宿城中专 点击:

内容摘要:现行的中职语文教育在认识、判断和评价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应该在认识上和实行上还中职语文教育以真实的面貌,还社会、时代、学生、教师以真正的语文,发挥其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试从正视语文的现状和成因,重视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等作用,真视中职语文的特点、地位和本质,实行语文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作以探索,旨在参与中职语文的改革与创新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正视 重视 真视 实行

正视:现行的中职语文教育,在师生眼中与基础教育一脉相承,做法上也是大同小异。与基础教育千丝万缕的联系固然重要,却又忽视了中职教育的定位、特点与作用,忽视了与专业课间的关系,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作用和地位,从而导致了见怪不怪的“怪现象”。又者,中职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目标过于功利化,对语文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对语文课的定位不够准确,对语文课的教改也过于程式化,导致了学校不够重视、教师不肯钻研、学生不想学习。如何改变现状,还语文以真实的面貌,还教师以教学的热情,还学生以学习的兴趣,是现行中职语文教育所应转变和努力的方向。

重视:中职语文不仅发挥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而且发挥着基础性学科作用,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可以说,中职语文教育是中职生专业学习的催化剂,是文化素养的敲门砖,更是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真视:在语文教育理念上,要冲破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的局限,树立新时期的中职语文教育新理念。我认为,中职语文教育应以工具性和人文性贯穿始终,以生活作为基础和外延,以和谐的学科关系作保障,以老师科学教育作指引,以学生实践和学习为主体,以实践——理论——实践为模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语文教学活动,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体系,从而建立学校、教师、学生的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的系统。

实行:在中职语文教育实践上,必须剔除不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合学生成长和发展要求、不合学与教需求、不合课程发展需求的部分,充分调动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因素,大胆尝试与改革,不断创新与完善,始终参与到中职语文学与教的改革与创新中去。

一、共建标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中职语文教育亦是如此。“终身发展”,既是其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们就必须把“终身发展”置于学生自身、专业、职业、社会和时代之中去审视,去丰富“终身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去共同建立评价学生的标准。 首先,学生是自然人,有主观情感和理性思维能力,而教育只有促进了个体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高了其语文综合素养,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其次,学生是社会人,有社会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有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目光投向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适应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者,学生是发展人。随着社会知识经济与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对人才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个性,又要关注学生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重建关系 课程关系。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相联系,既要服务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又要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重建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具体到语文课程,就是要加强综合性,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知识,以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不再只是工具性,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既要注重语文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又要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及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语文教学与德育。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在工作只有把德育教育、班级管理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的情感、人格、品质教育,结合课堂和生活对学生进行点滴的德育渗透,才能真正实现德育与教学的完美统一。

 三、创新模式 (一)做中教、做中学 1、出口成章 中职生毕业直接面临择业、就业,不管是择业应聘还是就业所用,都要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因而培养学生“能说会道”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说”“会说”“能说”,可用介绍、讲解、演讲、交谈、讨论、辩论等综合方式,也可开设普通话训练课程,还可设置模拟招聘、商务谈判、商品推销情景等加强训练。例如,在教学知识短文《礼貌用语》时,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进行“售后服务咨询”教学,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着重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交谈的能力,让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训练中注重循序渐进,由简短到整篇,由朗读到成诵,由有备到即兴,由对话到辩论。学生经过教学和训练,从而能做到“表达有自信”、“交谈自然大方”,“准确、连贯、得体”,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表达基础,最终达到“出口成章”。 2、落笔为文 “落笔为文”已成社会对现代人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而写作训练对于中职生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应以启发构思、以表达能力为主旨,结合专业特点,紧紧抓住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和在今后学生实际工作中使用广泛的应用文和说明文为训练重点,进行强化训练。如旅游与餐饮管理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专业写产品制作说明、菜肴介绍,写旅游景点观赏的说明文等,既达到训练目的,又让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文如其人”,写作不仅能反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体现学生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等,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渠道。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大事,关注身边小事、培养责任意识、爱国意识、爱岗敬业意识,通过对各种话题的讨论,引发人文思考,从而认清社会现象和问题,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培养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以致用,学以致用 1、走进课堂、走进职场 (1)模拟教学。它是一种以人为创造某种与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作为实践教学场所或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训基地或人造情境中的模拟实践中,学习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从学校就业处找出一些企业、公司的资料,以及该公司需招聘的岗位,把材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岗位进行课前准备。课堂上把几个小组围成几个不同的方阵,每一个方阵就是一家公司的招聘现场,选出几个同学作为公司的代表进行提问,让应聘该公司的同学进行回答。学生准备、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听、说、读、写、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且在模拟训练中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应聘能力,为成功走上职场做好准备。 (2)案例教学。它是一种借助某个具体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特殊情境或问题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发现或抓住问题,并结合个人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从而诱发其创造潜能,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教师在上课前提出一个话题,让同学们在下面讨论,然后请同学到讲台上来发言,谈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的见解。不同的同学之间发表的见解还会引起下面同学的争议,形成了几组观点,全班再进行讨论。在活动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项目教学。它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提高职业认知水平的方法。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指的是以完成一项具体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学生通过一个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项目实施过程,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并逐步培养出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语文课堂可以尝试借鉴项目教学法,如让动漫班学生参与制作动画片《西楚霸王》,将每一集的故事梗概以及情节设计布置给学生,通过分工,让学生去查阅历史文献、组织语言、编辑故事、歌词创作、动画制作、动画配音,最终完成动画片制作。 2、走进生活、走进人生 语文教学不应拘泥于课堂、课本,更不应拘泥于教师自身的知识框架内,必须让学生审视生活、体验生活、走进生活,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这也正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教育渗透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正如刘国正所说:“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在课堂以外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课内,主要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课外,带着课堂上学习所得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的实际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者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跛脚的,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特别是失掉这一头,就失掉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契机。” 鉴于此,教师应树立课内课外结合的意识,并有意识地将课内“点”向课外“面”延伸,从而构建一张语文教与学的网络。如在应用文教学中,结合学校开展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参与语文综合活动:以“学雷锋总结表彰大会”为活动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拟写“通知”、“活动报道”、“好人好事表扬通报”、“总结表彰大会主持词、发言稿”、编写“简报”、作“会议记录”和“活动点评”。

中职语文教育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不停探索和与时俱进的步伐,是传承与完善的过程,对其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我认为中职语文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伟平,《新课程中的合作学习:问题与思考》,2002年

[2] 陈威,《语文教学应努力构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中国教育,2004年

[3] 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4] 骆玲芳,《成功智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宿城中专校办 录入suchzz 编辑:admin)
上一篇:泗阳中等专业学校启动职教论坛暨教学质量提高月系列活动
下一篇:激发兴趣因势利导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