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宿迁职社网 >> 教育科研 >> 职教论坛 >> 浏览文章
落实行知理念提升职教质量
葛灵芝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沭阳 223600)
摘 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主张“教学做合一”。 他提出的与生活结合、生利主义、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观,在明确职业教育的宗旨、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利用职业训练的设备、选择适合学生的专业、完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当今的职业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利主义;职教;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抒怀诗中写道:“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因为他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主张“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成绩卓著,影响最大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通过对中国现状的考察和分析,他提出了与生活结合、生利主义、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观,对当今的职业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宗旨
陶行知在论及职业教育目的时,驳斥了衣食主义的六大弊端,旗帜鲜明地指出职业教育目的必须 “生利”。他指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1]指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也就是要为社会服务。
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苟以“衣食主义”为目的,那么乞丐、强盗,不也可以谋求衣食,岂不是与他们是同样的目的吗!再者,衣食足而不乐于业,是“忽乐业之道”,“职业教育苟以衣食主义相号召,则教师为衣食而教,学生为衣食而学,无声之中是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而生利主义的教育有两种,一种是 “生有利之事”。如商人互通有无,医生为人治病等;一种是“生有利之物”, 如农民生产稻谷,工人生产机器等。这里“前者以事利群,后者以物利群。” 因此,“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能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主张“生利主义”教育目的,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为谋求衣食为目的,而且要面向社会需求,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社会的人才,也就是“利群”,有利于人民大众,有利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自我的发展。”陶行知在《中华民族之出路和中国教育之出路》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的出路之一是必须创造一个富裕的社会,相应的,教育是教人创造富裕的社会,而不是创造富裕的人。”但能“生利”的人才,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具有“利群的精神”,“能生利之人能在生活上获得一部分幸福。”归纳起来,陶行知的“生利主义”,告诉人们职业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本领,而且要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高度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人,职业教育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精神境界,让人乐业安居,获得幸福生活的教育。
二、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
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提出了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要求:一有生利的经验;二有生利的学识;三有生利的教学法。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生利之人,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是“己立而后能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因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故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陶行知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有生利的经验,“无治病之经验,不可以教医,无贸易之经验,不可以教商”,同样的道理,教一行必须有一行的职业经验。
有了生利的经验还不是合格的职业教师,陶行知指出:“欲求事物之改良,则非于经验之外别具生利之学识不可。”也就是有了行业的经验并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因为作为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生利,而且要肩负行业改良创新的责任,无改良就无进步,无创新就无活力,一个国家,如果缺少了改良与创新,必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所以陶行知要求职业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学识。
有了经验学识,作为一个教师还要具备教学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熟悉学生之心理,教材之性质”,然后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陶行知说职业教师的第三要事,是“生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王建初在《对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新探索》中指出:“目前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属于传统师范教育的三种类型:师范型,学术性差;非定向型,师范型差;混合型,由教育学院和专业学院承担课程。”“这些传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要求,双师型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2]职教教育能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职教的师资培养要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需要有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德国对职教的师资要求特别高,既要高学历,还要有五年的企业工作经验,三年的工作经历。那么我国如何培养职业教育的师资,陶行知指出:(一)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二)职业界杰出的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三)聘请专门学问家和职业中有经验之人共同试教。陶行知对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利用职业训练的设备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陶行知指出“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教。”职业学校要培养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了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江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能和指出:“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必须跟行业发展的步伐,以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为标准,配备实训设施、设备、在某些方面还必须适当超前,甚至要做到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该领域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 [3]这样能让职业学校的训练保持与企业发展同步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不断创新,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职业训练的设备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陶行知指出:“一可以利用自家的设备,二可以利用职业界设备。”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走校企联合之路,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训练,既能降低实训设备的成本,也能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更多地了解企业信息与行业发展的现状,有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四、选择适合学生的专业
当师资设备都具备了,是否就能办好职业教育,陶行知认为还不能,还要有适应专业的学生。所谓适应专业的学生,即“一曰才能;二曰兴味”。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学农者不归农,学商者不归商,难见职业教育的成效”。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理想中的职业依次是律师、法官、商人、高级官员、工程师、公务员、医生、记者、教师。从调查中也可得出,当前中学生选择职业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把工作轻松自由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次,看重工作稳定,经济收入高的职业;再次,考虑职业的社会地位与权力。[4]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择业受一定社会背景的影响,较多注重个人的需要,而很少考虑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所谓“好”的专业人才饱和,千人去挤“独木桥”,落选者理想幻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与服务的人才,而这些信息学生很少能了解,以至于自己有什么能力还能从事什么专业,学生也很少考虑,对陶行知提出的“才能”和“兴味”,是很难达到。为了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事自己合适的职业,学校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职业指导的责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性别差异,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温州七中在中学生职业指导方面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尝试,他们对高二228名学生进行职业体验调查,有69.2%的学生希望得到职业指导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他们从温州市的行业中聘任10名职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情况,对自我发展进行定位,并进行个人生涯规划教育活动,获得了学生的认可。日本的中学教育十分重视职业指导,每个学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室”,由学校
职业指导的途径是多渠道的,一是进行心理测试,了解特长与爱好;二是提供职业信息服务;三是对学生进行咨询指导;四是参加校外课外实践活动,体验职业的特点,培养职业素质。
五、完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陶行知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就是以“做”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技术运用型人才,因此,一定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放到教学的首要位置,作为老师要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如丽水职业技术学校的农林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基地+农户”,[5]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承包实验田、责任地、实现课内外融合,达到校内学技能的目的;通过校内基地专业实训,校外基地顶岗实习实现校内外融合,通过承接真实的生产任务实现产学融合,达到农户用技能的目的。余如进在《职业学校更加“职业”的根本》也指出“这几年,扬州市大力倡导“职教强技”,在技能的培养上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突出培养的学生的综合岗位技能,尤其突出学生立足岗位,适应岗位,胜任岗位的能力,充分满足技术岗位和实践操作的需要。” [6]职业教育只有强化技能训练,才能达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实训的效果,达到实践训练的目标,现行的职业教育改革倡导模块教学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就是力求将教学做合一。
现在,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职业教育的招生、教学、就业都还存在许多问题,陶行知对职业教育论述具有远见卓识,能穿越时空,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我们要借鉴陶行知理论,弘扬陶行知精神,高瞻远瞩,勇于思考,敢于实践,将职业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王建初,陈祝林.对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新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5.
[3]马能和.集约化推进实训基地建设的时间探索[J].职教通讯,2008,(12):12.
[4]宋倩,李融亲.中学生职业选择和择业标准的调查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7,(3):138.
[6]汪建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8,(12):38.
[5]余如进.职业学校更加职业的根本[J].职教通讯,2008,(12):18.
下一篇::“职业试习科”的现实意义及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