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课程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2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以生物学教学为例

  要: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的。利用好生物课程教材资源,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的创新意识与需求,培养他们的顽强的创新意志,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创新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课程资源  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振兴、国家发展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的。因此,学校教育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他们的创新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字;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培养和建立创新意识,同样也包括根据前人发现的启发而进行的独立思考。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开发和培养。这种理论对职业中学的教师来说,应有更大的启发,因为职业中学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往往被他人忽略,久而久之,他们会自暴自弃,顺其自然,以一种消极无奈的情绪对待世界,他们的创新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创新素质的开发和培养才更值得期待、值得探索。作为生物技术时代的今天,我们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挖掘好生物课程的教材资源,以推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针对现行教材,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生物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择,他们的生物形态和生理特点已逐渐不同,但更利于他们的生存。为此,对于生物知识是不能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要通过对过去物种的研究探索到今天这样的变化过程,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这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一切都在变,我们需要创新,我们必须创新。对于不同生物共存的现象,我们可以创新出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对时代的适应性变化,也在于“创新”的程度。

二、生物特种的多样性,也为“创新教育”带来了启示。在历史进化的长河中,一些物种在淘汰,一些物种在发展,一些物种在出现,这就表明“创新”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是“创新”精神是永恒的,只有不断地“创新”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方式、方法,并在前进中不断调整生活思想、方式与方法,才是创新的真谛,为此,创新不但需要,而且需要的是不断的创新。“创新”是无止境的,不能因为有所创新就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沾沾自喜。

三、从生物物种的进化来看,无论对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来说,还是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来说,物种的优胜劣汰都是非常残酷的,但是生物物种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表现出一种很强的求生欲望。比如:农作物的产量,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产量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需要的压力越来越大,不能实现物种的突破,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结果通过一些技术人员的攻关,农作物不仅小面积的进化结果得到了生存,而且在技术人员的创新下,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升。若没有这种创新意识,是不能够实现物种的选择和优化的,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创新意识的责任,进而感受到创新意识的重要。

四、从个人研究的成果过程来看,没有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顽强、勤奋甚至冒险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过了无数的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没有一种顽强的创新意志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比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抵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他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创新意志,才得以培育成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创新需要这种顽强的意志,学生也需要培养这种顽强的意志。

五、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更需求科学态度。生物大到整个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现象;在整个生物界都需要严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都需要及时分析试验过程出现的某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现象对创新都具有意义。象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极偶然地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性果蝇,对此,摩尔根并没有因其偶然而放过,而是设计了回交试验,从而使他成为第一个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的人。

六、生物学科知识浩瀚无止境,研究需要知识,有了知识,才能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走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可以这样说,学习的停止,也就是创新的停止。

由此可见,利用好生物课程教材资源,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的创新意识与需求,培养他们的顽强的创新意志,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创新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泗阳中专 徐胜金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上一篇:做好控流工作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浅谈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