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口头语言艺术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7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于漪老师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进。”语文教师自身的口头言语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榜样。口才好的教师上语文课,往往生动、活泼、风趣、热烈,而不善口头表达的教师却会把生动的课文讲得枯燥无味,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言语表达具有重大作用。

课堂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讲解课文、传授知识、启发思维、沟通感情的最直接的工具。教学语言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针对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体裁内容,使学生理解、信服,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受教育者的行动服从于教育者的意愿,成功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语文课堂语言是介于生活口语和书面文学语言的结合体,应该具有“七个统一”: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丰富性和凝练性的统一;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就课堂语言之总体来看,它应像一篇文章那样,讲究章法结构和遣词造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时而选用叙述性的语言,时而选用描写性的语言,时而选用论说性的语言。  

一、语文教师的口头语言魅力

教师的语言要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面前是一群活泼向上、蓬勃有朝气的少年,他们想了解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想探索宇宙奥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如何运用语言步步引导,启发学生的“好”,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导语开始 。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上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语文教学中,好的导入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2. 精推细敲,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课堂提问 。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的诱导启发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提问的语言常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教师不仅要善于有疑而问,而且要善于无疑而问,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

3 .教师语言要风趣,富于幽默感。

在恰到好处时用语幽默,让学生会心地笑,在笑中提神益智。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中教师的课堂语言:“猜猜他是谁?他是我国古代的一大文豪,在诗词曲赋散文书画等方面成就很高;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传世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他是谁?”

(二)、善于传情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富有感情色彩。对不同情调课文的教学,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喜怒哀乐都要适度、合拍。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趣,导之以法。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波澜起伏,忽见耸入天际的巍峨高峰,忽窥深不可测的巨壑大谷,忽惊雷震天,忽春鸟和鸣。只有“嘈嘈切切错杂弹”,才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例如《背影》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进行延伸:“生活中,你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地感动过,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

(三)、善于达意

教师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必须语言洁净、明利,使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决不允许方言土语的掺入,要保持汉语规范化的特点,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汲取信息。

语言还要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辞。语言要简明清晰,课堂上教师就是一名导演,是组织者、策划者,一言一语力求一发即中,就是一个提问、一句铺垫、一句过渡也要认真推敲,把意思说得明明白白,切忌啰嗦重复、颠三倒四,这样会搅乱学生的思维。当然语言要做到善于达意,还得花力气去除语言中的杂质,如口头禅、不文明的粗俗的语言、不恰当的关联词。否则,既给语言添染了污秽,使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又占去宝贵的教学时间,削减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教师语言应多功能,集激趣、传情、达意于一体,有感情、有色彩、有智慧、有哲理,或导入,或过度,或点拨,或小结,或拓展。当然,语文教师上课除了讲究有声语言的艺术外,还要运用好自己的无声语言,通过手势、表情、姿态、动作来帮助传授知识,增强感情。

二、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口头表达水平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既是一种基本功,更是一门艺术,决不能等闲视之。那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语文教师的口头表达水平呢?

(一)、注重讲话内容

1.科学性和逻辑性。

即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应该是科学的、正确的,使用的言语也应该是科学的、准确的,决不能讲错。例如不能把“情节”和“细节”、“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等混为一谈。除了要精确地使用概念之外,还要正确地作出判断,符合逻辑地进行推理,遣词造句要合乎语法,说明事理要清楚明白。

2.思想性和情感性。

即话语要具有深刻精辟的思想,要饱含真挚浓烈的情感,才具有令人折服的威力,动人心弦的魅力。教师讲话时的喜悦或悲愤、赞誉或贬斥、激动或低沉……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相应的情感和认识,使他们向往真善美,鄙恨假恶丑。如果教师言不由衷、虚情假意或冷漠麻木,教学效果必定不佳,甚至会起反作用。

3.启发性和新颖性。

即提问要精心设计,表述要留有余地,力求激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争论探讨。不讲空话套话,杜绝陈词滥调,不断地以社会上的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充实和更新自己的讲话内容;不断地以语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词汇、新语义等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言语。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才能使教师的讲话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二)、讲究讲话技巧

1.流畅性。

即讲话要流利通顺,不夹冗字、废话或口头禅,既不能断断续续、停顿太久或罗唆重复,让学生厌倦不耐烦,也不能连珠炮般一口气说到底,让学生过分紧张,难以留下清晰的印象。提出问题或讲完一层意思、一段话之后,要留有给学生以思索回味的余地,讲话也不能过于简略或大幅度跳脱,以免学生听不懂或误解。

2.生动性。

即对学生说话要生动有趣、具体形象,辅以恰当的表情、动作和手势。特别是当教学内容难以使用直观教具时,言语直观尤其显得重要。当教师使用描述性言语时,要让学生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当教师使用讲解性言语时,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摹声等手段,把抽象变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显,枯燥变为有趣。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解规则要领,搬出一堆专门术语,学生必然不爱听,也不易听懂。

3.自控性。

为人师表者的言语具有示范性和教育性,因此说话必须掌握分寸,具有言语的自控能力。这一方面是指善于以各种不同的音调、语气来恰当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词义的褒贬等都恰到好处,调控自如;另一方面指遇到意外情况,如学生答不出、讲不对、不听讲或不礼貌时,教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发火、责备或语含讥讽,更不能停止讲课进行长久的训斥责罚,那样做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对立,同时也暴露了教师缺乏修养,导致教师威信下降。

4.文明性。

言语的自控性与文明性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内课外都应该谈吐文雅,不说粗俗的话,不开低级玩笑。对学生,不盛气凌人,污辱人格,要把自己对下一代真挚的爱,通过平等、尊重、友善的口气和亲切、有礼、美好的话语传达给学生,使师生双方的思想感情沟通交融、和谐亲近。以上谈的是对教师口头表达的一般要求,这些要求对语文课堂教学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上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应通过有意识的刻苦训练,不断提高讲课和讲话的技巧。


(作者:泗洪中专 陆奕如 编辑:sihzz)
上一篇:思维训练与数学课堂
下一篇:我愿化春雨,润物细无声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