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2年07月28日 信息来源:宿豫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理论的开创者,他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来解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手段来实施创造教育。本文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几种简单的创造教育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中运用的方法,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创造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创造教育;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富有个性特色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把兴趣、成功、审美、创造、理解、尊重和依赖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愉悦体验,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它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喜爱学习”。而语文课堂具有灵活性大,可变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创造教育是可行的,它也是活跃语文课堂,优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创造教育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语文教育实际浅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创造教育的做法及体会:
  一、在思想教育中渗透创造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语言材料的选取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本身具有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很大思想教育成分。教师的工作一方面应从中认识和挖掘这些思想、教育的成分。另一方面应认真思考由语言教材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运用创造思维去体会更多的思想教育内容。例如: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我对学生提问:“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这时学生会很快地得出:“精神的力量往往比物质更能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远记住”的答案,然后我再进一步提问:“托尔斯泰墓如此的普通、简朴,作者说它是‘最美的’,谈谈你们对‘美’的认识”,这个问题一提出,我发现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于是我让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然后再叫学生个别回答,这样,学生既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同时又领悟到了课文以外、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轻松地达到了知识传授目标与思想教育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运用创造教育,创立情景教学法
  现实生活的语言环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情景教学法就为被学者创造了接近生活现实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生活现实的语言情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而每一种情景的设置都离不开创造性劳动。离不开创造教育的适用。因为情景的设置本意就是帮助学生活用语言,克服学习的机械性,为此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帮助他们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自然交际,并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材料。以下是我在语文数学中,运用创造教育创立情景教学的一些方法:
  1、创造利用体态语演示情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生动出神的表情、形象语言和演示动作描述事物,将枯燥的教学变成生动、活泼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体态语来表演群英会上周瑜的六次“笑”,这六次“笑”分别是“……笑谓诸将曰”、“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瑜笑而挽其臂”、“大笑畅饮”、“佯醉大笑曰”、“言罢大笑”。我还记得当我在课堂上向我的学生表演周瑜的这六次“笑”的那一幕,学生们笑得是那么开心,他们一直在为我鼓掌。就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周瑜“笑”的原因,并且印象深刻。  
    2、创造利用实物巧设情景
    语言和文学本身是抽象的,而实物,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因此把实物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例如,在准备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课时,我特意把这一课安排在荔枝上市的六月,这样我就可以买到新鲜的荔枝给学生们上一节生动且更直观的课。而且,我也可以让学生吃一吃荔枝,实践一下荔枝是不是真的“浆液甘酸如醴酪”。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了解荔枝,也就能形象、直观地学习课文。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3、创造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
  陶行知主张以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并明确提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 ,反对因循守旧的学校教育。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增加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多媒体是多样的。我们利用影像、投影、电脑、录音等多种教学手段,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教育教学情景。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关于这篇课文的影像,使课文中的人物活生生地在学生眼前出现,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创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1、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基于学习型的社会,学科知识已不是学生可以获得的唯一学习途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已经发生转变,已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陶行知强调:“要改造学校的教育,就要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让学生紧密的结合生活,寻找兴趣问题与学习的相关资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抗衡,无疑会更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一课的时候我结合环境保护这个课题,让学生在周末休息的时候考察自己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并指导他们写成调查报告,让学生们从课堂回归生活。这篇课文我通过这种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引入模拟实践。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感官共同参与,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培养和训练,这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上《雷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该课文,几个同学一组,先选择角色、制作道具、揣摩人物,然后上课时分角色扮演雷雨中的人物,将话剧《雷雨》中最精彩、有较多对话的片段如周朴园和梅侍萍三十年后周家重逢等内容在课堂上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更易理解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体会剧中人物形象和人物语言。同时也让参加表演的同学有了一次展示自己创造性、表演性才能,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造教育是多么的伟大。
    当然,利用创造教育进行语文教学的方法还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其要能坚持在语文课堂上科学合理地运用,就能使我们教师从单纯的传道授业中解脱出来,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掌握知识。真正实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语文教育理念。

上一篇:如何在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转化差生
下一篇:班主任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违纪
(作者:宿豫中专顾承旬 录入suyu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