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教学地位毋庸置疑。然而母语教学意味着的不是简单,而是更复杂;其原因一半是学科的客观,语文是百科之母,决定了它的博大与冗杂,我们教学抓哪一点,成了专家论争的焦点。另一原因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也不无关系。语文难教难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尴尬与痛苦,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尴尬 工具性 人文性 文学性 立足文本
题引
寒假里闲暇,翻阅《中国新闻周刊》,看到两篇文章,一是叶开的《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二是《孤独的布道者樊阳:以人文培育现代公民的种子》。读到叶开对语文教学的如刀刺般的批判,我感觉到如同语文教师被人蔑视一样,如刀刺般痛苦着。宣扬上海某中学语文教师樊阳,坚持人文主义教育,这一主张是没有错的,我很是欣赏的。可是为什么要说教会学生阅读做题就不是语文教育了?这两篇文章引发我长期郁结于心的语文老师之痛,激发我往下思考。以下是我摘录的两段话:
作为《收获》杂志的编审,一位职业文字工作者,他以笔为飞刀,掷向中国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他说,“我们只能自我教育,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叶开
他以20年的坚持告诉世人,语文教师在当代中国拥有传承文化、启迪心灵、构建学生心灵家园的历史责任。
他写的课题论文,《一种中考记叙文高效阅读方法》,被质疑与他本人的“和功利主义教育拔河”观点矛盾。他回应说:“考试型阅读是评价其他型阅读的方式,尽管有些方面难以考查,但应该通过研究,让它考得更全面,不可因噎废食。”
与此同时,他又试图挣脱应试教育的镣铐。
他再三向毕业班同学说,“如果你们认为,我们都是做题机器,我教的只是一个做题方法的话,那我觉得自己很可悲、很可怜、很可笑,我白做语文老师了!”说这话时,他的音调提高了八度。——樊阳
思考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如何教又如何学? 这是一个困绕了几代人的老话题。随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出,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 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正在遭遇颠覆性的重构。面对这样一个谈语文色变的教育改革话题, 我们必须冷静下来, 对语文教学的历史面貌、现实处境、未来走向进行冷静思考。
毋庸质疑, 语文这一学科一直处于尴尬与窘迫的地位, 它既有不能承受之重又有不能承重之轻。说它有着不能承受之重, 是因为语文负载了太多的历史使命与现实重压。长期以来, 对语文教学定位是非常模糊的, 它同时要承担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学性的多重教育功能。从工具性层面来看, 学生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是能够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 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能够运用汉语言进行社会话语交际, 同时依靠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从人文性层面来看,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得到审美、素养、精神等方面的提高, 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境界的开阔、人格的塑造。至于文学性层面, 则立足于学生的审美需求, 着重培养他们对文学的感悟能力, 甚至还要培养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人文性、工具性与文学性三者在语文教学中是既有分工又紧密融合的, 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 当学生在学习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 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要得到培养, 还要得到文学本身所带来的美感体验。但长期以来,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却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一关系, 往往是只重其一而不能兼顾其余, 从而使得语文课变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枯燥乏味课。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主要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思维密切相关, 而新的时代需求则加速了这一问题的凸显。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工具理性和功用诗学的国家, 在五四以前的语文就有着“文以载道“的传统, 五四文学革命以后, 由于时代和现实的需要, 启蒙变成了时代的主题,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建构起来的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也已经充分社会化、政治化了。虽然现代语文强调了人性的内容, 凸显了自我表现、个性解放、人性关怀, 而这些也正是古代语文所缺失的, 但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由于工具性的片面强调, 这些人文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遮蔽, 至于文学性则更被支解为一个个知识碎片。到了上世纪末,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与之相应, 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逐渐从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培养的人才要具备现代意识和现代的话语交际能力。因此, 新课程改革之后, 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求比较突出, 提倡以人为本,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是改革的需要和策略, 其大方向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在这样一种改革语境下, 大量的人文读本出现了, 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强调了, 学生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了,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一种新的尴尬也相伴而生了。中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现实条件以及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 其教育观念、水平、条件也参差不齐, 即使同一地区的学校, 也可能千差万别, 而新课改所倡扬的人文性、主体性与创造性又非整齐划一、清晰可辨的, 这样就很难找寻到一些相对规范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到头来只能弄的教师茫然无措, 学生无所适从。其实,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很强, 一些必要的训练和积累的环节是不能偏废的, 也许这些积累和训练因为反复操作而显得异常枯燥, 毫无快乐与轻松可言, 但却是非常实用的, 它确实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这种训练也可能是强制的、硬性的、集体性的, 而非完全个人化的, 但这与背离人文性应该还不能完全混为一谈。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的那样, “希望语文学习全都变得很快乐, 或者所有学生都很喜欢,那只是一种理想。”因为“语文和其他科目一样是一门学科, 有它的学习和教育的规律, 有最基本的要求和规范。”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无限地扩大语文的功能, 这是有悖于教育的规律的, 最后只能使得语文被悬置或掏空。文学性问题也是近年来提的比较响亮的一个核心问题, 依笔者看来, 中学语文教学对文学性问题的关注是与高校教学尤其是中文学科教学对此问题的重新审视紧密相连的, 甚至于学术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渗透。当为文学性回归课堂鼓与呼之时, 我们一定要谨慎地看到其中遮蔽与呈示的问题。语文要上成文学课, 教材中选取的现代文要让学生赏析, 读本也让学生去体验与感悟, 甚至于还为学生开列大量的课外阅读文本让他们到更广阔的文学海洋里徜徉, 这些做法不能说没有其合理性, 可能也会收到一些预期的效果, 但是,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 往往因太强的主体性介入而导致阐释混乱, 更为重要的是, 交给学生的应该是经典文本, 而经典的标准又是模糊的, 每一个语文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经典,没有标准的经典判断就容易造成鱼目混珠, 这样就极有可能导致这样一个结果, 即学生既没有学好语文, 也没有当成作家, 反而对语文更是望而生畏了, 至于文学更是让他们感到一头雾水。语文现在承受的东西太多了, 从如何安身立命、日常交流到审美养成、人格塑造, 再到道德完善、灵魂净化, 这一切都要交给语文去完成。事与愿违, 不能承受之重最终会变为不能承重之轻, 这是语文的悲剧性命运, 在语文教育的“民间”流传的一句话: “语文谁都能教, 但谁都难教好”, 便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饱含了诸多酸甜苦辣的一声长叹。
面对语文教育教学的这一尴尬处境, 众多语文教学专家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人非常赞同温儒敏先生的观点, 即语文教学首先还是要注重基础和训练。语文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要从教育观念开始, 最后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因此, 语文课改不是务虚, 而是务实。这样, 就必须有让老师和学生心中都有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比如背诵多少篇文章, 掌握多少个文言词汇, 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在课改中都要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也就是说必须要有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底线。既然是语文教改, 就不能抛开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当然更不能完全弃置语文的基本内涵, 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 离真正的语文越来越远。因此语文课改的根本任务应该是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这是解决语文教学低效与尴尬问题的前提。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认清学科本质,尊重学科的本体地位,进而明确“语言学习”是语文教育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内容。从课程的角度说,学科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等等,在新课程中仍有必要建立一定的相对科学、完善的体系,以此共同构建“语言能力”的本体框架;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说,要培养语言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如阅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沉浸文本的习惯,依据语言形式作较深入的思考,培养其感受、体验、理解语言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思辨、有所发现;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说,要关注文本的两个价值,即核心价值和教学价值,再不可漫无边际地解读、拓展,要树立两个意识,即课程意识和学生意识,在课程的框架内根据学情建立一个明确的以文本语言学习为中心内容的任务目标。
其次,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立足文本, 精选文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现代文教学是最难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获得实际的收效, 如掌握了多少个知识点等等。但面对现代文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是束手无策。个中原因, 主要是现代文的教学方法问题。现代文文本解读通常有两种方法, 即贺仲明先生所言的还原法和文本法, 还原法是“将作品还原入其原生环境中, 力图从文本产生的创作主体情况和时代文化背景中去挖掘作者创作的原义, 探寻作品对现实的隐喻与针砭意义。”而文本法则是 “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孤立的、自足的文本系统, 剔除其与时代、作者等的一切有关问题, 以纯粹文本意义来品评作品。”比较而言, 前者更侧重文本的社会学意义, 后者更注重文本的美学意蕴。在既往的中学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更为注重还原法, 从作者简介到创作背景再到思想意义, 已经成为文本解读的经典程式, 而在对文本本身的进入时, 则力尽支解之能事, 又是段落, 又是层次, 如此层层剥离, 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消解得支离破碎。事实上, 学生在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时候, 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文本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精神提升和心灵净化, 而对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冲刷, 渐渐遥远的创作背景则兴趣不浓,当初被同时代研究者反复探究的作者创作时的原初意图, 在脱离了具体语境的时间之流中, 逐渐被文本优美深沉的审美韵致所取代, 而后者往往更能触及人类的灵魂, 学生从中更能体悟到生命的真谛, 更能体味到永恒的语言之美或故事之美,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愉悦。文本法在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完全忽略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去独立阅读作品, 然后再由学生阐释己对作品的直接感受, 并经由一些相应的讨论, 完成对作品的把握与体验, 从中学生会获得诸多意想不到的启示, 既提高了文本解读的能力, 又获得了思维方式的拓展, 同时还能认识到文学作品深蕴的审美意蕴, 对语文尤其是现代文的恐惧心理也会逐渐消退。当然, 我们强调文本法教学, 并不是将还原法完全弃置不用, 只是说要有思维换位, 对那些创作背景和原初的时代意义在当下并不需要充分凸现的作品, 不妨多加尝试。教学中要立足文本, 同时还要精选文本, 把最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把这些作品中蕴含的诗意魅力尽可能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熟读几十篇甚至上百篇优秀作品, 形成良好的艺术判断力及有品味的艺术感。对学生的教与学有一个从感性的启发, 到审美情趣的引导, 再到理性层面的提升的过程, 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理想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境界。
下一篇::浅谈“生本时代”中职数学教学的着力点
- 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
- 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通知
- 宿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 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 1关于开展2016年宿迁市职业教
各县(区)教育局职成教科、职社教研室,市直职......
- 2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
2017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第三号公告由......
- 3关于举办2016年宿迁市职业学
宿迁市教育局文件宿迁市财政局宿迁市人力资......
- 4宿迁开放大学召开2017年省技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目标和责任意识,提......
- 5宿迁开放大学跟踪调查毕业生
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我校毕业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