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宿迁职社网 >> 教育科研 >> 职教论坛 >> 浏览文章
论生本管理在职业学校的实施
刘荣飞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信息传媒系,江苏 沭阳 223600)
摘 要:如何对高职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一直是困扰高职教育者的问题。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生本管理思想在目前高职教育管理中日益重视。探讨生本管理教育的内涵,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生本管理思想与模式的不足。提出生本管理思想与实施应回归其起点和本质———注重学生的生活性、学校的社会性。
关键词:高职;生本管理;教育生活化;教育社会化
一、问题的提出
生本管理就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整合一切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一切活动。
其思想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盛行的人本化教育思潮。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应用。从理论上看,生本管理思想不仅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20世纪兴起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且与实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所以从这些思想中探讨生本管理的思想内涵,对正确实施生本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本管理思想内涵的界定
(一)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生本管理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这种人首先是整体的人。他们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和情感各方面达到了整体化,而且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和谐一致。其次,这种人是形成过程中动态的人。他们具有强烈的成长需要,不断过去新经验和探求新事物。最后,这种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一种倾向,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一种创造性的人格。
生本教育思想对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最终要求在于培养健康的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1]在生本教育思想看来,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去培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创造性人格特征的自我实现的人。
(二)主张课程生本化
本质上生本管理教育思想脱胎于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盛行的人本化教育思潮。生本管理教育认为传统的课程模式、固定的大纲以及严格的记分标准和单一的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实质上忽视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本性以及个人潜能的不断实现,忽视了学生行为的主体意义。因此生本管理教育理论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美国教育学者麦克尼尔曾这样说:“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的功能是要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自我实现的人这一理想是人本主义课程的核心。”[2]
生本教育不仅注意课程内容的人本化,而且注意强调情感在知识教育中的作用,要求防止把活生生的知识变成僵死的东西而造成在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人的内部分裂。因此提出必须在学生的经验联系的过程中,注重发现人的潜能,丰富个人的体验,重视情感教育。
(三)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生本管理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罗杰斯强调说:“只有当我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教育。”[3]
生本管理认为,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应该是优秀的促进者,通过鼓励、关怀和提供选择机会等,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中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与尊重人的价值联系起来。第三是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等,在强调教师的促进和催化作用的同时,不仅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而且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
三、生本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思考
(一)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目标
中国高职教育的本质还是标准化教育。政策制定者由于很难掌握有效而可靠的数据来判断学校是否成功,从而导致他们支持标准化教育。标准化教育是试图对学生应该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进行清楚的、可测量的描述,这些描述一般采取达到哪些目标或者达到什么熟练程度的方式。【4】标准化教育直接导致了教育的标准化内容。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应该有谁决定学校的内容标准?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一群商业领袖或大学教授。显然这些都不应该是,唯一决定学校教学内容的应该是学生。是学生现在的生活需要和未来的方向。这是生本管理思想的核心。
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职业教育,对于这点高职学校必须认识到位。杜威指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5】所以学校教育目标应与学校以外的世界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囚笼或世外桃园,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学校的工作应该从这个基点出发,在课程、学生活动、教育管理上实施根本的变革。
(二)、从以生为本反思高职专业课程的编制
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6】。也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高职专业课程由于其先天性的特点,理应更注重其实用性、社会性、灵活性。它应该是学校其它课程的抽象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以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中间环节。
可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专业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和其它课程一样本本主义严重。重理论,轻实际;重灌输,轻引导;重课堂,轻实践。杜威认为“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适应现在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使将来比过去更美好。”[7】所以高职学校专业课程一定要让学生立足于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教学的统治地位。
因为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具体的个人经验,从而学习间接经验。个人直接经验与人类间接经验并不是对立起来的,因为系统知识处于疑难情景时可以依靠已知的、确定的、现成的、有把握的直接经验来学习。这远比依靠书本学习间接经验或系统知识效果要好得多。所以高职专业课程的编制应以活动课程为主,教育教学要实践化,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培养。
教学方法上,注重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学生探究、实践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对比、分析,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深化。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良好环境,学校、老师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配合。
(三)以生为本,注重生活化教育,社会化教育
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学生在这里欢乐,惊奇,主动探索,健康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智能的坟墓,是学生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彷徨,浪费青春,被动的接受,人格在萎缩。所以学生的成长必定来自于其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也是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不可复制的原因之一。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自信、有责任、有目标、有幸福感、能自主择业、创业的普通公民。所以学校教育内容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想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不能是学生的地狱或世外桃园,也不能是枯燥的三点一线,而应与普通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熟悉生活、理解生活、能够生活。西方国家大量社区学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学生一定要社会化,学校应该是一个社会化的小环境。人本心理学认为社会化是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没有社会化,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应付。
社会化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只能靠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所以学校要开放,学生不能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直线运动,而应多参加广泛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在中国很多人依然认为要把学校与社会隔开,从而净化校园。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一定要把这个心理围墙拆掉。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 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39.
[2]麦克尼尔著 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4.
[3]林方主编.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 .华夏出版社,1978:142.
[4]大卫.G.阿姆斯特朗等著 李长华等译.教育学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6.
[5]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
[6]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9.
[7]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17.下一篇::泗阳中等专业学校启动职教论坛暨教学质量提高月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