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宿迁职社网 >> 教育科研 >> 职教论坛 >> 浏览文章
对职校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体会一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明中,“孝”为百行之首,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我国拥有深厚的“孝”文化的底蕴。《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因此,加强职校生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职校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孝敬父母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学孝、知孝、行孝。
当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有一个通病: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关爱,却不愿或不懂得回报。现实中,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人们传统观念中那种“养儿防老”的意识逐渐淡化,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随之也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图回报的溺爱过度。今天的职校生在社会、学校以及家里都充分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这种客观上的优越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自私、贪婪,以及非人性意识,但主要原因还不在于优越生存环境的本身,而在于家长,老师的主观意识和教育行为,在于对“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所采取关爱备至的养育态度。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这种传统美德正面临丢弃的严重局面时,我认为社会上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重新回归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如何让学生们学会“理解”和“感恩”?(未完待续)
下一篇::基于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