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忆屈原: 屈原为何选择廉洁的一生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0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屈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本身出身贵族,但是却有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贵族们都在为着自己的小利益而沉醉不能自拔的时候,他为何选择了廉洁的一生?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荡涤了泥沙,留下了真金。在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人们应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庸碌无为,还是选择轰轰烈烈?是选择清廉一生,还是选择灼灼而华?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选择众醉独醒?历史的答卷,虽然很多是再简单不过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却时刻考验着人们的智慧和品格。屈原,他倾其一生给出的答卷,虽有遗憾,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

屈原自幼就有献身道义的远大理想和严格的自我操守。在屈原的诗歌里,他讴歌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始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强调了自己高贵的出身;“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德”,“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他强调了自己的仁义、敦厚的修养;“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为道义献身,告诫自己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他精心培植兰花、香蕙,将举贤授能、清正廉洁比喻为高贵的兰草,他将身上挂满兰草,誓与贪官污吏、不廉不洁相隔绝。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直到60多岁时,理想破灭,投江而死,他都始终保持着清廉高洁的姿态,为心中的道义献身而不惜。

顺大道,爱祖国,廉洁正直是必选项。屈原是楚国最懂当时大道趋势的人,他投入毕生的努力力挽狂澜。在国内提倡变法,反对腐败的贵族统治;在国际上主张合纵,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政策,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通过改革焕发生机,统一六国,最少也能够在与强秦的对抗中生存下来。为此,他坚守原则,坚持清廉正直的秉性,顺大道而为,“虽九死其犹未悔”。但是历史趋势并没有向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是触痛了楚国贵族。他们为了维护贵族的特权,左右了怀王的言行,使昏愦的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屈原最终被放逐,被迫脱离了权力的中心。屈原在诗中感叹黑白颠倒,无人看到自己的廉洁和对国家的忠贞:“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顾大局,谋整体,超越私利是必答题。屈原极具大局观。大局是什么?屈原心中的大局是楚国的存亡。屈原身为贵族,但是没有从局部利益出发,而是胸怀楚国整体利益,心系全国百姓,超越了狭小的利益格局。而反对屈原改革的代表如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目光短浅,为了私利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楚国抛弃了屈原,也抛弃了正确的选择。屈原选择了正确,但是,却不容于自己的阵营,经历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困苦的心理煎熬。虽然遭受了不公平待遇,但“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穷其一生保持的牢固的大局意识、高尚的清廉本色、深沉的爱国为民情怀,永远被世人永远传唱。


(作者:王家学 编辑:sqjm)
上一篇:宿迁经贸高职机关党支部党员活动日观看警示教育片《永远在路上》
下一篇:泗阳中专“党员活动日”活动丰富多彩
打印本页 导出pdf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