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堵”和“导”

时间:2012年05月10日 信息来源:泗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我常常会听到身边的同事在谈论学生时感叹“某某孩子真笨”、“不懂事”、“混日子”、“品德恶劣”,有时也会言不由衷的参与讨论。冷静思之,恐怕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

社会压力的增大,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脱离了教育的本原。无论哪一种教育,其本质是育人,使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良好、能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有益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收集知识、考好成绩的“考试机器”,来满足家长和老师的虚荣心。为了成绩,对学生“围追堵截”,“堵”住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之路,使之往既定的轨道上趋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问题百出。

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孩子出问题了,非打即骂,简单粗暴,哪有漏洞堵哪里。孩子贪玩了,大人就跟踪;孩子上网吧,大人就充当警察;孩子看课外书,大人也说“不务正业”,等等。家长对孩子缺少了最基本的沟通和信任,势必造成教育危机。孩子有一点不如意的地方,便横加指责。这种追求完美和“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的结果是离“完美”越来越远,非但成不了“钢”,还会使孩子成为“顽石”,成为不可雕的“朽木”。学校教育也难免有类似的情况。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采用“导”而不用“堵”的方式,会使教育变得愉快而简单。

来看一下大禹治水的智慧吧。大禹的父亲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无功,最后因偷了天上能自生自长的息壤而被天帝处死。大禹继承父志,改变了父亲的做法,采用“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的治水思想,变“堵”为疏导,最终驯服洪水,取得成功。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曾经做个一个大胆的尝试。孩子上学时,正是社会上电子游戏流行的鼎盛时期,我买了电子游戏机,带着孩子在家里玩。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时,家庭电脑还算是奢侈品,我又倾其所有买了电脑,避免孩子沉迷网吧。孩子玩得很开心,也并没有耽误学习。玩是天性,大人亦如此,何况孩子,只要引导得法,完全可以趋利避害。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比如,学生有下棋、音乐、运动、文学、电脑等方面的爱好,尽管占用时间不当,可能会影响正课,但并非不良爱好,没必要横加干预。课堂上可以和学生谈谈名著,谈谈金庸、梁羽生、古龙,谈谈时下流行的韩寒、郭敬明、方舟子,这样有利于找到和学生的共鸣点,拉近师生关系,学生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只是一味的“堵”,怕是和我们想要的结果南辕北辙。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贪玩、早恋、网瘾等行为采取严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胜枚举,足以让我们怵目惊心。

法国电影《放羊班的春天》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上一篇: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开展系列“感恩母亲”活动
下一篇:爱的伟大力量
(作者:泗阳中专倪少柏 录入si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荐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