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新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12年04月06日 信息来源:沭阳中专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春天来了!如何让学生像热爱春天一样,愿意上、乐于上德育课?如何去创建高效率的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德育课教师。对此,德育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现列举一些哲学课教师的尝试。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不放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观的主要含义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二、精致席卡洒满成长足迹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考试成绩和学生作业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多元智能理论,德育课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过程性评价方案”,完善评价体系。每个同学都精心制作自己的席卡,记载了平时上课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跃然卡上,涵盖礼仪规范、仪容仪表、劳动卫生、安全规范、学习表现(课前准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奖惩情况等模块,注明日期、缘由、分值等,每次课后有小组长、课代表、任课教师核对、盖章,作为一个阶段过程性评价的依据,公开、公平、公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第一时间得到收获,可视性强,激励性强。小小席卡留下每个同学的成长足迹,有同学说,将作为他们学生时代的珍藏。   

三、“小小哲学家”互动环节实效强   

在中外哲学史上,人们把哲学看做是与智慧有关的学问。汉语中的“哲”有充满智慧之意,人们称智慧超群的人为哲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不断追求智慧。今年11级开设了哲学基础课,绝大多数学生都以为哲学高深莫测、抽象难懂,如果教师还是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必然会感觉哲学课堂很无味。要让学生喜爱哲学课,教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课堂智慧,千方百计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除了其他方法,在每节课开始的5分钟,设计“今天我来做个小小哲学家”环节,同学们精心准备,共同分享,探讨升华。你看:有苏格拉底的故事,有牛顿的后半生、有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理解、有自相矛盾、白马非马,还有画鬼的画龙的故事……这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时刻,很自然地体会蕴含的哲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也许过了很多年,当同学们不慌不忙地走过春天,走过青春,纷纷扰扰淡去时,依然会记得那些课堂里的笑声和足迹。“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

上一篇:泗阳中等专业学校又现活雷锋
下一篇: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举办法制与道德报告会
(作者:沭阳中专 录入shyzz 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新文章

荐文章

门文章